“双新”背景下针对高考命题新导向的高三地理复习探究
——以2022年高考试题对“粮食安全”的考查为例

2023-03-20 02:42
地理教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新真题考试题

鄢 凯

(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 浙江 嘉兴 314500)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且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的实施过程中,地理课程对“粮食安全”的学习要求更加明确。在“双新”背景下,高考复习备考应重视新变化、新方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教学和备考思路的影响,教师对该模块的重视程度不高。为了高效地开展“国家安全”模块的复习,教师应积极研究高考真题,探索备考策略。

一、“双新”背景下粮食安全教育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变化

1.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的趋势

地理教育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安全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日趋严峻。2020年,教育部发布《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应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和要求。[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在“双新”背景下,国家安全教育更多地融入了地理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的表述有了较大地丰富。在课程性质部分,表明了“地理学对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强调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中,相比旧版,融入了矿产、石油、水、耕地、海洋、环境等安全主题内容。以新课标为依据,2019年秋季开始实施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也体现了相应的变化,如湘教版和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都增添了以“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为主题的选择性必修3,主要内容包括资源安全、生态安全与环境安全等,相比旧版教材内容更加丰富。

2.“粮食安全”模块融入新高考的趋势

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地理课程的趋势还体现在高考的考查力度上。通过对2022年高考试卷关于“粮食安全”模块的考查统计(见表1),可见“粮食安全”内容考查频次高,题型多样。试题多立足真实情境,涵盖国内外典型农业发达区域,以“粮食安全”为核心概念展开设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表1 2022年高考试卷关于“粮食安全”内容的考查统计

二、“粮食安全”模块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特征及变化趋势

1.设问方式:由隐性走向显性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粮食安全”的考查有较显著的变化。为研究高考试题对“粮食安全”模块的考查,笔者以“粮食安全”为搜索词,在高考真题题库中搜到带有“粮食安全”字样的高考真题共9题,其中6题出自近年(见图1)。

图1 出现“粮食安全”名词的高考真题数量统计

从搜索结果来看,高考对“粮食安全”模块的考查次数似乎并不多。出现这种错觉的原因是历年高考试题多采取“隐性”的考查方式,即试题和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粮食安全”这个名词,但本质上考查的是粮食安全的相关知识,因此无法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到,如2020年山东卷3~4题。

例1(2020·山东)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效益高 B.木材销路好

C.劳动投入少 D.种树有补贴

(2)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

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

试题以我国北方“农地杨树化”现象为背景,引出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问题。“农地杨树化”是指年轻人在耕地上种植杨树后外出务工,待杨树成材后出售,从而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经营模式。材料实际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农民粮食种植积极性不足、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受此影响,农村耕地资源利用率低,粮食生产减少,本质上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试题探究了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对策,体现了对“粮食安全”主题的考查,但题目和材料中均未出现“粮食安全”这一名词,是一种将考查主题穿插在材料背景中的考查形式。类似考查形式在历年高考真题中十分常见,具有隐性、间接的特征。

近年来,高考真题则体现出直接将“粮食安全”这一专业名词设置在试题文本中的特点。以2022年为例,多地高考试题在考查“粮食安全”模块时,以明确的概念来限定答题角度,考查频次明显高于往年(见表2)。这样的考查方式具有显性、直接的特征,体现了高考试题中考查“粮食安全”这一模块的设问方式从隐性走向显性的趋势。

表2 2022年高考真题中“粮食安全”名词出现在试题文本中的统计

2.命题结构:以农业为主线贯穿题组

从试题命题结构来看,高考地理试题结构具有“题组式”特点,即以材料为背景,围绕材料主题命制若干小题进行全方位考查。“粮食安全”的考查也融合在题组之中,且多融入在“农业”这一主题中,试题往往以“农业”为主线,将粮食安全作为题组中的考查点之一。该特点可以从2022年高考试题区域材料背景的选择、试题小题结构的设置中体现。

从区域和材料背景的选择上来看,中南半岛、山东省、黄河中下游、海南省、黑龙江、三江平原等为比较典型的农业区,材料所涉及的农作物也是比较常见的,在这样的材料背景下,试题结构往往以“农业”为主题进行串联(见表3)。

表3 2022年高考真题中“粮食安全”考查的区域或材料背景统计

从试题小题的设置来看,在“农业”主题下,试题多以典型农业区为区域背景,以常见农作物为材料背景,在题组中首先考查农业相关知识,如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数据分析等,在最后一小题才聚焦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见图2)。如2022年湖南卷17题,以山东省的种植结构“非粮化”为材料背景,首先在1、2小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最后在第3小题聚焦到国家粮食安全。类似的特点也体现在其他地区的高考真题中。

图2 以农业为主线贯穿题组的命题结构

例2(2022·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见图3)。

图3 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图

(1)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3.命题立意: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从2022年高考试题对“粮食安全”的考查统计来看,试题多围绕“粮食安全”核心概念,多从“启示”“建议”“作用”“措施”“意义”“影响”等角度进行设问,聚焦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高考试题具有一定的引领指向作用,作为国家安全知识考查的内容之一,粮食安全问题的考查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素养指向,彰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人地关系和国家安全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环境的矛盾,认识到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之保障,引导学生形成保护资源、合理使用资源的观念,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针对试题特征的高三复习备考策略探析

在“粮食安全”模块考查力度加大的趋势下,通过对高考真题的整理归纳,可总结出试题特征及其表现,为高三复习备考提供针对性的复习策略(见图4)。

图4 针对高考真题特征的“粮食安全”复习策略

1.落实基本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近年来,高考真题设问方式的显性化,在高三阶段的复习备考中,教师更应明确落实各项基本概念,细化知识点,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早年的高考试题在考查该模块时,较少直接从“粮食安全”角度来提问,学生作答时,思考范围较广,答题的角度更加开放。而近年的高考试题中,设问常常直接从“粮食安全”角度进行限定,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如果学生概念不清,就很容易超出或偏离题目要求的作答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从核心概念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如“粮食安全”的概念可以包括两个维度:第一,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第二,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从这一概念引出“问题链+思维导图”的构建方式,形成知识体系,培养综合思维(见图5)。

图5 “问题链+思维导图”模式的“粮食安全”知识体系构建

2.关注重点区域,整合专题复习

高考对“粮食安全”的考查体现出试题结构主题化的特征,且多以“农业”为主线展开。教师在高三备考复习时,应避免架空情境,孤立地进行理论复习。而应当采取专题整合的方式,例如开展以“农业”为主题的“大专题”复习,或从“国家安全”的大概念角度出发,设计以“国家安全”为主线的“大单元”复习。如2022年山东卷19题,试题将“粮食安全”融入“国家安全”大单元,可以为教师进行专题复习提供启示。

例3(2022·山东)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见图6)。(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图6 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

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通过上题的数据可知,香蒲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泥炭地来固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泥炭地可降低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国家安全威胁。同时泥炭地是湿地环境,退耕还湿可以扩大湿地面积,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国家安全。泥炭地还可以调蓄、净化地表水,对维持我国淡水储量和水质有重要贡献。短期来看,三江平原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和粮仓,因此退耕还湿会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减弱国家粮食安全;但从长期来看,通过退耕还湿,转变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湿地环境可以稳定土地的肥力,维持农业的生产力,确保粮食品质和营养,有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香蒲生产模式”的探究,在描述和理解“退耕还湿”这一人类活动的过程中,把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各类国家安全知识串联在一起开展探究讨论,是大单元复习可借鉴的一种模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关注时事热点,提升情感素养

在日常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当下的生活条件较好,对粮食安全的理解不完整、不深刻。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则难以把握事物本质,思考时,思维流于表面,喜欢“套模板”,缺少深度思考。高考试题对“粮食安全”模块的考查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素养立意,因此,在高三备考中,教师应切实关注学生的情感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安全观。教师在复习备考时可以从时事热点、贴近生活的案例出发,创设情境、设计作业、命制试题,充分发挥其在复习过程中的利用价值。如近期热点“斯里兰卡国家破产”与粮食安全关系密切,可作为复习时的情境案例进行设计。

例4(原创题)斯里兰卡国家的破产与农业危机

斯里兰卡大部分肥料依赖进口,在外汇储备即将耗尽的情况下,4月下旬政府推出一项法令,要求在其国内农业生产中全面禁用包括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在内的现代农用化学品,以期将斯里兰卡打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消除使用化肥的国家。但这些现代农业生产必需物资被全面禁止进口后,斯里兰卡大片农田抛荒,水稻减产50%,农产品价格飙涨,此时,又恰遇俄乌军事冲突,全球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直接给斯里兰卡带来经济危机。

(1)分析斯里兰卡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述此次斯里兰卡粮食危机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猜你喜欢
双新真题考试题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玩转高考真题——比较大小问题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玩转高考真题——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式篇
做好干涉实验,答好高考试题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篇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