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盛
(广州市环境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利用信息化系统绘制成相关图表信息,图表信息中简易指标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相关资源整合,并持续优化调查流程等。普查数据主要以展示环境污染情况为主,并利用信息化系统对大量普查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其深入分析主要侧重于重点区域、河流、行业等,因此会提升普查数据信息的精准度及有效性。除此之外,利用信息化系统一方面可以总结普查数据结果,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可靠建议,以便攻克污染难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根据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本次全国普查主要目的是要深入了解各类污染源实际情况,并对污染物的分布、数量及结构进行全面掌握,同时通过普查了解国家、企业等对污染物的处理标准,并对污染物建立档案,然后可以通过信息化普查系统详细记录普查数据,以便进行后期数据对比,以方便及时地了解污染源及污染物控制情况。
以广州为例,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对象数量为69 397 个(不含移动源)。通过对上述对象的普查,在2017 年全市水污物排放量统计如下:总氮约35 657 t、氨氮约11 443 t、化学需氧量约172 156 t、总磷约1 884 t;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如下:颗粒物约4 t、二氧化硫总量约1 t、氮氧化合物约11 t。上述数据为普查基本概况。
3.1.1 清查系统介绍
针对此次普查的清查阶段,为了在清查表填报环节统一规范、统一格式、统一标准,使得数据清查工作规范合理,国家普查办按照《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技术规定》开发了清查填报系统,各省(区、市)使用清查填报系统进行逐级上报,最终形成普查清查底册。
3.1.2 普查系统介绍
针对此次普查的入户调查阶段,国家普查办以污染源普查业务需要为出发点,按照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依托国家环保专网和“环保云”平台,专门开发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实现普查数据的采集、汇总、处理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同时也实现对普查结果的集中统一管理,为确保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的科学高效提供了保障。
3.1.3 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特点
该系统主要有“多角色、多网络、多终端”三大特点。多角色:系统设计了国家普查办、省普查办、市普查办、区普查办、普查指导员、普查员、企业等角色,对应每个角色赋予不同的权限,比如企业角色是填报的主体,拥有填写报表、修改报表的权限;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角色是审核主体,有审核权限;国家、省、市、区普查办角色有审核、核算、汇总等权限。多网络:该系统依托国家环保专网以及互联网两大网络,在企业信息填报、空间信息采集阶段,依托互联网进行数据采集,在数据逐级上报、数据审核、数据核算、数据汇总阶段,依托环保专网进行数据传输。多终端:该系统分为桌面终端与手持移动终端两种输入端,桌面终端主要支持数据录入、数据审核、数据汇总等操作;手持移动终端主要支持现场数据录入、拍照、空间信息采集等操作。
3.1.4 普查系统作用
依托普查系统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改变了以往采用纸质表格填报存在效率低、容易出错等缺点;通过系统逐级审核功能,也能更高效地开展数据审核工作;通过现场的手持移动终端(安装了专用APP 的手机或平板)的现场采集,能获得污染源的空间定位信息、现场照片等一系列关键数据,使得普查数据更丰富,为下一步数据分析和展示提供强大的支持。
本次为期3 年的污染源普查,广州市出动了普查人员6 000 多名,购置手持移动终端863 台,划分普查小区2 724 个,最终得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对象数量为69 397 个。其中入户调查对象数量69 386 个,包括工业源65 897 个,生活源1 640 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 399 个,农业源450 个;以行政区为单位的普查对象数量11 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52 家,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18 家,农村污水处理设施1 231 个,其他污水处理设施68 个,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场(厂)9 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厂21 家。生活源包括建成区外行政村721 个,非工业企业单位锅炉332 台,加油站568个,储油库19 个。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判,为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尤为重要。
3.2.1 普查数据的采集
1.2.1 对照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具体上课步骤:首先课教师复习上次授课内容,课前预习、新课引入,其次进行多媒体讲解新课,讲授相关新课知识,教师演示、学生回示、教师总结、学生模仿练习、课后开放实验室,使学生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能并能按程序熟练操作。最后总结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及时练习巩固,课下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
在进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采用信息化设备开展数据采集,并为相关的普查人员配置手持移动终端,方便相关工作人员准确获取实时数据,同时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衡量数据信息是否超过正常指标,为工作人员的采集工作提供诸多便利之处。
3.2.2 普查数据的管理
实现广州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在线监测数据、各类项目审批数据、环境统计数据、排污许可数据、固废管理数据等污染源基础信息的全面建档。管理各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污染源)的基础信息,包括企业工商登记信息、污染治理设施基本情况、企业概况、地理位置、“三废”处置处理情况及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等。管理名录库的相关信息。实现数据的采集、审核、查询、导出、汇总等相关功能。
3.2.3 普查数据统计
不同行业的企业污染物排放及处理标准均有所不同,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各个企业及区域污染数据信息收集完成后,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各类污染物的生产量及排放量绘制成图表,以便直观分析数据普查结果。此外,可以对普查数据与固废管理数据、环境统计数据、排污许可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并可探索污染源与企业、排放指标与环境属性之间产生的差异变化,污染原因也可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普查数据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形成普查数据主要依靠信息化调查手段及信息化系统共同协调完成,促使各项数据信息精准收录,为后续的普查与数据分析工作提供基础保障[1]。
通过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与环境统计数据、排污许可数据、固废管理数据进行对比,对污染源区域、行业、指标及其他环境属性的统计结果差异情况、变化幅度以及相关的原因进行分析比对;分析污染物的排放量、排放强度,论证数据的合理性、一致性和可用性。
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以广州市空间信息数据和属性信息数据为基础,针对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污染源等5 类源普查对象总体结果,利用GIS 实现广州市水/大气和固废污染物按区域、行业、企业、指标及其他环境属性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分析。通过空间数据与污染源数据的叠加,实现根据需求迅速调取、查询选定范围的污染源企业基本情况,以及水/大气和固废污染物排放情况。
采用信息化手段可以精准分析采集数据空间分布情况,在信息化系统中利用GIS 技术,该技术可以对我国环境中的水/大气及固体污染物按照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结合叠加的数据信息,可快速定位企业污染范围,了解企业基本污染情况,因此也提高了环境治理效率。
3.2.5 分析污染物源汇响应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为精准污染物监测信息,对地面水/气监测站进行了完善与创新,并建立了监测断面以推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深入落实,同时也利用监测断面监测入河海排污口的响应关系,从而可以实现利用信息化手段控制监测断面,并对生活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等污染源按照企业、指标、行业、区域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采集、导出及查询。
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水/气污染控制单元分区,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水/气监测数据等相关资料,在广州市水/气污染源特征分析,水/气污染物产排结果统计的基础上,建立广州市水/气污染物在污染源与环境功能区划和监测断面/国控站点的源汇响应关系分析方法,进行水/气污染物的源汇关系分析,为监测断面/国控站点的污染物超标溯源分析提供依据。
根据广州市水/气监测站点信息,建立监测断面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各污染源和入河海排污口的响应关系,实现监测断面对应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移动污染源的企业基本情况和水污染物排放情况按区域、行业、企业、指标及其他环境属性统计、查询、导出。并可查询统计任意大气监测国控站点周边不同范围的污染源企业情况和大气污染物按区域、行业、企业、指标及其他环境属性统计与分析。
根据“三线一单”水/气环境管控分区,污染控制单元的矢量文件,实现各功能区内水/气污染物按行业、区域、指标进行普查对象数量和污染物产生排放量统计、查询、导出。
3.2.6 数据展示
制作普查“一张图”,能够展示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边界、排污口等空间信息,进一步点开企业可展示企业图片、企业基本情况以及企业产排污量数据等信息;地图可展示污染源地理位置分布图、单体企业排污量和区域总体排污量分布图,能够实时显示某种污染因子排污总量;并根据排放强度渲染绘图;地图上可按名称查询定位显示企业;地图上可展示相关大数据分析结果信息。
普查初步成果在符合普查数据保密安全的情况下,于2018 年12 月至2020 年3 月间,向广州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共计30 批次普查数据,陆续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支撑决策。如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源解析工作、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对象工作、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分析工作、流溪河山庄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分析工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及应急减排清单编制工作、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工作、橡胶及塑料制造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广州市黑臭河涌治理与河涌排口整治等工作。
将普查数据以及水质在线监测数据、大气在线监测数据、各类项目审批数据、执法数据、环境统计数据作为支撑生态环境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实现“用数据决策”,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科学化水平,提升环境保护参与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的能力。
通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水/气污染物源汇响应关系分析、超标溯源分析、污染源减排大数据挖掘分析、排污许可管理大数据挖掘分析、环境容量测算大数据挖掘分析、总量控制大数据挖掘分析,能够提高生态环境监管的主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运用大数据创新实现“数据即服务”,通过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大数据分析服务来为其他平台提供数据决策支撑,最终提高数据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并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所以需要加强源头控制与管理,降低工业危险废物产生。与此同时,当工业生产产生污染废物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在处理废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利用信息化污染物监测设备对危险废物进行监测,掌握危险废物的组成成分及其他属性;其次,需要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废物处理,并根据流程开展废物处理工作,此外,仍需要相关环境普查部门对废物处理进行指标检验,若未达到处理标准需要严惩;再次,持续加强环境污染监管单位的管理力度,并持续强化对辖区内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的监管,避免形成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相关部门应不断创新信息化环境监测手段,以便及时获取环境监测信息,为后期开展污染数据分析工作打下基础。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生活垃圾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不容忽视,需要加大生活垃圾处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虽然我国已开展定点城市创建垃圾处理文明区,并完善垃圾分类、收运、终端处理体系,但城市垃圾管理制度与一些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存在矛盾之处,导致很多垃圾没有得到准确分类,从而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2]。针对此现象,需要各地政府正确面对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并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积极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垃圾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也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号召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共同保护生活环境。
农业生产过程也会产生很多污染物,对土壤等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例如秸秆、废弃农用薄膜、农药包装等农业固体废物,并且很多地区没有完善的固体废物回收管理制度,农民也未对相应的固体废物加以重视,导致种植区域常会出现很多固体废物,对周边土壤造成一定污染。基于此,需要相关环境管理部门积极地向农民普及固体废物的危害及处理的益处,同时需要当地政府合理制止露天焚烧秸秆等行为,对于故意违反制度的要进行惩罚,以便更好地约束不良行为。此外,要注重废旧薄膜的回收和再加工利用,促进资源合理再利用。
加强社会监督,可以利用信息化宣传渠道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促使更多的人了解环境保护知识,并让其认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持续完善相关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根据发展需求,合理修订企业废物排放标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监督与管理工作,从而提升环境管理效果,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3]。
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普查系统及普查评价体系等,根据普查数据可以有效地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可追溯其污染根源,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有效助力。采用信息化系统对污染数据采集后,需要相关部门切实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形成原因较多,可利用加强农业固体废物管理、加强社会监督等方式,提升污染治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