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的嘉州山水情

2023-03-18 05:11薛彦地
巴蜀史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眉州宋神宗苏轼

薛彦地

苏轼(1037—1101),眉州眉山(今眉山市东坡区)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密不可分。苏轼一生留下了2700 多首诗歌,300 多首词,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在这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中,有的寄情于嘉州山水,或言嘉州,或曰峨眉、岷江、凌云,托物言志,寓情于物,具象的家乡记忆、深厚的情感表达,体现出了苏轼浓浓的家国情怀、家园意识、家人心理。

苏轼生活的北宋,地方政府机构实行路、州、县三级制。眉州、嘉州同属西川路,眉州辖眉山、彭山、丹棱、青神4 县,嘉州辖龙游、夹江、犍为、平羌、峨眉、洪雅6 县。眉州、嘉州地相接、山相连、水相通,不同时期两地行政区划有合有分。唐《元和郡县志》记载:“眉州,禹贡梁州之域,在汉即犍为郡武阳县之南境。梁太清二年,武陵王萧纪开通外檄,于此立青州,取汉青衣县为名也。后魏废帝二年平蜀,改青州为眉州,因峨眉山为名也。”苏轼一生为了政治抱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奔走大半个中国,漂泊在外的他,无论身在何处,无法忘怀的永远是生他养他的家乡,特别是在他政治生涯的关键时期,嘉州的山山水水就成了他情感表达的代名词。本文通过梳理几篇有代表性的诗词,结合当时苏轼所处的环境,去感悟这位一代文豪笔端背后跌宕起伏一生的情感流露。

——他的壮志满怀之情。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十月,22 岁的苏轼及家人跟随父亲苏洵离乡赴京,途中父子三人一路诗词歌赋,行至嘉州时,作诗《初发嘉州》:“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这是苏轼第二次出蜀入京,与3 年前进京不同。第一次进京是为了考取功名,并如愿以偿,宏伟博辩的文采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推荐,殿试第二,进士及第,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名震京师,崭露头角。学而优则仕。在封建社会,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朝廷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次赴京,是在为母守孝后,办理注官手续,开启仕途之路。可以想象作为新科进士,年少有为,志存高远,对政治抱着无比的热忱,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为了政治理想,远离家乡,告别故友,无论前方风浪多大,都一往无前。

——他的思念家乡之情。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到访嘉兴本觉寺,作《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诗一首:“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次年(1073)春,苏轼又写下《法惠寺横翠阁》:“……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这几年,苏轼的家庭和从政都经历了一些变故。先是他夫人王弗病逝(1065),接着他父亲苏洵病逝(1066),护丧还乡,守孝3 年。再度回京,京城政治已发生深刻变化。宋英宗赵曙病逝,宋神宗赵顼继位,面对积贫积弱的困境,宋神宗倚重王安石推行新政。苏轼与王安石因政见不一,又被御史谢景温诬告,请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这年苏轼36 岁,是他第二次外放任职。在异地他乡,每逢遇到家乡人格外亲切,用方言谈论家乡风俗风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法惠寺横翠阁》一诗,也表现出他虽远离政治中心,但联想到京城政治的波诡云谲,不知道命运何时能够改变,虽是万物生发的春季,心情却比秋天还悲凉,不平的遭遇或许只有家乡的美好才能得以慰藉。

——他的漂泊别离之情。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离别黄州时作词《满庭芳·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御史台狱,在狱130 余天后被贬黄州,在这里一待就是5 年。黄州虽偏僻荒凉,落难漂泊的他,与这里的百姓结下深厚感情。在别离转折之际,他又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蹉跎岁月,白驹过隙,人生百年已过半,未来归宿在哪里,故乡万里家难归,世事无常,身不由己。人生如浮萍,漂泊别离的感情跃然纸上。

——他的意气风发之情。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太守,得知好友张伯温将到嘉州赴任,作《送张嘉州》一诗:“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笑谈万事真何有,一时付与东岩酒。归来还受一大钱,好意莫违黄发叟。”宋哲宗元祐八年间是苏轼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继位,宣仁高太后临朝听政,拜司马光为相,苏轼受到高太后眷顾,被重新启用,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政治生涯达到巅峰。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以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距离任杭州通判已过去18 年,故地再来,地位不同,心情自然不同。这首诗虽然是寄语好友,但能感受到他对嘉州山水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对家乡百姓的热爱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意气风发、豪放洒脱之气概。

——他的壮志未酬之情。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惠州,途经南康时写下了《南康望湖亭》:“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苏轼的政治命运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先是被免两学士职,谪知英州,在前往报到的途中又先后三次被贬,“依前左朝奉郎、责知英州军州事”“降官为左承议郎”“合叙复日不得与叙,仍知英州”。没过几天,又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再贬“落建昌军司马,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一贬再贬,可见朝廷对他的成见,可见政治斗争的激烈,可见苏轼此时抑郁苦闷的心情。虽有报国之志,可惜无用武之地,在垂老之年还被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是否还能归老还乡一无所知。秋风瑟瑟,萧条冷清,万籁孤寂,此情此景,一片悲凉,壮志未酬的抑郁之情不言而喻。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苏轼再次被贬,“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辙也被谪雷州。患难兄弟在海滨诀别,62 岁的他乘一叶孤舟去往最偏远的荒凉之地海南儋州。流落天涯的老人,向北瞭望,视野所及,茫茫海水,已是山穷水尽,不免凄然伤感。作《次前韵寄子由》诗一首:“我少即多难,邅回一生中。百年不易满,寸寸弯强弓。老矣复何言,荣辱今两空。泥洹尚一路,所向余皆穷……还乡亦何有,暂假壶公龙。峨眉向我笑,锦水为君容……”回想一生,花甲之年,悲欢皆尽,荣辱两空。宦海浮沉,道出了一生的悲凉。

苏轼的人生是曲折而伟大的,他的诗词是丰厚而璀璨的,不同的角度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内涵。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这也充分彰顯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苏轼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珍贵遗迹遗存,值得后来人去学习、保护和传承。

(作者系乐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猜你喜欢
眉州宋神宗苏轼
去眉州路上
从善如流
不与他人同巾器
眉州文化村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眉州东坡:中国美味香飘全球
宋神宗的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