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绍元
2023 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 周年,又是郑和完成下西洋590 周年。为纪念这些大事,笔者将前几年参观“郑和公园”的情况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资料整理出来,献给“一带一路”倡议10 周年。
2017 年5 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在讲到我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时,除讲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等外,还指出“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引自2017 年5 月14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郑和是笔者故乡云南昆明人。我在返回昆明时,曾几次到郑和故里参观“郑和公园”;又由于我原在中学教历史课,喜爱搜集“郑和下西洋”史料,便写成本文。
郑和公园
郑和(1371—1433),云南昆明人,回族,生于今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我从故乡观音山到昆阳街道仅10 余公里,昆阳街道距昆明市区约40 公里。而观音山与昆阳街道都在滇池边,交通方便。
郑和公园建在昆阳街道月山上。公园大门有“郑和公园”四个贴金大字,门边有古代船队扬帆海上的浮雕。登上山顶,西侧是郑和父亲的坟墓“马哈只墓”。墓前有石狮,正中竖立着石碑,碑刻《故马公墓志铭》,下有龟座。碑文是郑和出使西洋时委托礼部尚书李至刚在京城所撰,后郑和将其带回家乡勒石刻碑。碑文年代虽久,但字迹大多清晰。碑文称:“公(郑和的父亲)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哈只是阿拉伯文音,是对到过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的尊称。据考证,郑和是元朝云南首任平章政事赛典赤的六世孙。
碑文称郑和有一兄长和四个姊妹。郑和原名马和,小字三保(三宝),生于昆阳,12 岁被带到北京燕王府,当了小太监。后来随燕王“靖难”,在大兴县战斗中立战功,受朱棣嘉奖,赐姓郑,名郑和。碑文说他“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
1433 年,郑和七次远航的最后一年,他到印度时不幸去世,由亲信安葬于印度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亲信剪下他的发辫带回国,葬于南京牛首山。
《明史·郑和传》及上述园中碑文《郑和太公墓志铭跋》等,对郑和身世及七次下西洋的壮举都有记载,也是后世了解郑和身世和下西洋业绩的依据。
公园内有郑和塑像,塑像旁记叙了他伟大的一生。公园建有三宝楼,可见后世对郑和的崇敬。公园墓地受到国家保护。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和后世赞誉记略
郑和下西洋,虽有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寻找被废的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但这只是目的之一。
关于朱允炆的下落,据资料载,朱允炆采取一些受到人民欢迎的轻徭薄赋政策,但触动了亲王军人的利益。实力雄厚的燕王朱棣,以“叔负侄”,发动长达4 年的“靖难之役”,夺取政权,1403 年改元永乐。据传朱允炆败逃云南等地,朱棣派人四處寻找其下落,包括派郑和到云南及下西洋寻找,均无下落。
据谢本书著《昆明史话》载:建文帝朱允炆曾游走两湖、云南一带。按《明史纪事本末》《新纂云南通志》等资料和民间传说称:朱允炆还活到60多岁,并终老在云南。昆明等地还有一些他的遗迹,但其详情却仍是谜。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政治外交方面有所建树才是主要目的。中国自汉唐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以来,对外实行的是怀柔友好政策,只有元朝实行征战。明初海外诸国就遣使来朝,朱元璋当时就主张对南亚诸国“不用兵”。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前,曾派人到安南等国宣示明朝愿与各国往来,也实行赏赐和邀请来“朝贡”。最大规模就是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任内,派郑和历时28 年七次下西洋。当时北方蒙古人虽已败退,但有较强实力,阻挠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在此情况下,明朝开展规模最大的航海外交活动,也是时局需要。郑和航海每次运载大量的丝绸、瓷器、铁器、漆器等特产,所到不仅有前朝往来的国家,而且“蛮邦绝域,前代所不兵者亦皆奉表献琛,接踵中国”。郑和船队经东海、南海,到达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半岛西岸,最远到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协和万邦,除暴安良”,传播中国文化。郑和船队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航程达7万多海里,可绕地球3周。勇士披波逐浪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远航美洲早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6年。郑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一次带有开放色彩的外交活动,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笔者搜集到后世对郑和的赞誉有:
(一)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郑和公园“马哈只墓”为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今中外三百件大事》(1982 年学林出版社出版)一书,将郑和下西洋列入。该书称:郑和下西洋比达·伽马绕好望角到印度要早半个多世纪,而且规模大得多。
(三)庆祝郑和下西洋600 周年活动。2005 年是郑和开始下西洋600 周年,国家举行了多种活动。《参考消息》等报刊开辟专栏。笔者收集到多份纪念文章,如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廖大柯的《郑和是强大祖国的代名词》,国际先驱导报驻伦敦记者曹丽君的《打破“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观》,国际先驱导报驻雅加达记者夏林的《印尼“三宝”是华人心中的神》。北京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了郑和航海600 年文集。
(四)2005 年纪念昆明市建城1240 周年活动中,郑和被评为昆明十大历史人物,与蔡锷、孙髯、聂耳、龙云等并列。
(五)外国友人赞誉举例。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叹道:“当世界变革的序幕尚未揭开之前,而15 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在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光辉灿烂的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英国加文·孟席斯著《1421 年中国发现世界》一书,介绍了郑和下西洋的伟业。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建有三宝庙、三宝祠、三宝垄等。据统计,仅东南亚地区就有郑和寺庙14处……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达到了“协和万邦,共享太平”。前述李约瑟,又将中国船队与葡萄牙船队进行对比。他说:“海军威力在中国人和葡萄牙人之间却有不同的意义,中国人没有在任何地方建立任何城堡或据点,也没有建立任何形式的殖民地。正是西班牙、葡萄牙和后起的英法等国先后侵入和掠夺,在20 世纪初,将东南亚瓜分完毕,甚至侵入中国,将中国变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
“一带一路”倡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新与世界各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据2017 年5 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截至2016 年底,就有100 多个国家表达了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与意愿,之后,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决议,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10 周年时,已有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及30 多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队伍中。
为庆祝“一带一路”倡议10 周年,2023 年10 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一带一路”合作已经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共建“一带一路”源自中国,成果和机遇属于世界。同时宣布了包括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等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此次高峰论坛将“一带一路”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
正如巴基斯坦民族网站专家纳瓦卜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一带一路”10 周年庆时指出的:“几千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使亚欧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和交流。进入21 世纪后,世界各国及其民众需要一项倡议来打造共同的未来,各国都意识到其日益重要的意义,真正体现和代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倡议,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确,近年来,在亚、非、拉甚至欧洲出现了“倡议”影响下的蓬勃生机,如2021 年12 月开通的从昆明到老挝万象的高铁中老铁路;2023 年10 月开通运营的印尼雅加达到万隆的雅万高铁;经过川渝的中欧班列等。正如我国《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指出的,“2013—2022 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過3800 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 亿美元;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达到2 万亿美元、1.3 万亿美元。”两千多年前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600 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等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被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发扬光大。
(作者系离休干部、蓬安县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