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奥本海默》的叙事策略

2023-03-18 13:04李逸轩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奥本海默克里斯托弗诺兰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电影《奥本海默》自2023年7月上映至今,已成为全球影史传记片票房冠军,并在第81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81stGoldenGlobeAwards)上斩获最佳影片(剧情类)、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剧情类)、最佳男配角、最佳配乐五项大奖,同时入围多个颁奖礼,也成为2024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大热门。《奥本海默》的成功异于常规的好莱坞电影,影片中的主要角色不涉及种族问题及其他身份政治问题,而是基于历史、回归传统。尽管《奥本海默》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但它仍旧在各个方面保持极高的审美标准,或许克里斯托弗·诺兰所回归的传统,同样也是好莱坞电影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作品从来不会为了圆满而粉饰太平,更不会瞄准梦想而设计矛盾,因此也有很多学者将创伤、悲悯视为其电影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奥本海默》中,克里斯托弗·诺兰延续了其独具个人风格的非线性叙事策略,由裂变引出,至聚变归拢,以黑白铺陈故事,以声效刻画人物,打碎时间与空间的束缚,通过大量倒叙回忆,慢慢挖出奥本海默光鲜头衔下的历史真相。

一、裂变与聚变

在探讨电影艺术的学术领域内,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奥本海默》的创作动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一次深入的采访中,克里斯托弗·诺兰被询问到在最初接触奥本海默的传记时,是哪些人物特质激发了他将这位杰出科学家的生平故事转化为电影画面的愿望。克里斯托弗·诺兰回应称,奥本海默身上的不确定性和他人生故事中充满的戏剧性是最吸引他的地方。他进一步阐述,文学传记的创作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全方位展现一个人从生至死的整个生命历程,而电影艺术追求的则是捕捉并呈现出人物一生中最具冲击力和戏剧性的片段。

影片巧妙地将奥本海默的人生轨迹分为两个显著的叙事章节——裂变(Fission)与聚变(Fusion),借此象征了个人历程的不同阶段,并通过彩色与黑白画面的对比手法来推进叙事,利用两场听证会作为纽带,贯穿了奥本海默一生的重要时刻,构筑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电影画卷。整部电影在视听和叙事上,始终围绕着裂变和聚变进行,以奥本海默的个人挣扎和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施特劳斯的政治斗争作为两条叙事线的核心。

影片在人物塑造方面表现出深厚的功力,奥本海默作为“不稳定的主人公”,是整部电影的叙事主体。奥本海默被刻画成一个多面且难以预测的人物,他如同一个被电子云环绕的原子核。基里安·墨菲通过其精湛的演技,为这位科学家注入了必要的平静与尊严,这种气质与他瘦削的体态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

在叙事手法上,电影以裂变向聚变的转变为线索,通过听证会上的提问和回忆引导观众回溯奥本海默与妻子、朋友、同事甚至情人的复杂关系,不断地丰满奥本海默的人物形象。这些片段的逐渐展现构成了裂变的过程。而当这些科学家们汇聚一堂,共同完成原子弹的研发,目睹蘑菇云的壮观景象,就如同不同的原子发生剧烈地碰撞,将叙事推向了顶点。而裂变与聚变这两条叙事线路的交会,如同一场原子核的聚变反应,它们不仅催化了故事的高潮,也引发了观众对科学伦理、政治权力以及个人责任的深层次思考。

二、彩色与黑白

在电影《奥本海默》中,视觉叙事策略采取了区分彩色与黑白画面的手段,以此划分主观视角与客观事件的叙述。此种手法并非旨在描绘时间的连续性,而是旨在明确区分奥本海默个体经历与外界事实。此外,色彩的对比使用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策略,它更在叙事上承担了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彩色画面反映的是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其所经历的感受、认知和视角,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他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这位科学家复杂的内心世界。而黑白画面更像是历史的镜头,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时代,展现了奥本海默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

在电影的黑白场景中,施特劳斯作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他的角色为影片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历史叙述角度。克里斯托弗·诺兰通过施特劳斯的视角,借助大量的对白台词,对奥本海默的行为方式和职业生涯进行了评价和探讨,试图通过这一叙事策略,使观众看到奥本海默形象的多面性,呈现一个具有爭议性的历史人物形象。

克里斯托弗·诺兰通过内敛的叙事手法,让观众逐渐了解两位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一个杰出但受困的心灵,以及一个权势在握却心胸狭窄的人物之间的火花。影片中的彩色与黑白世界,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隐喻,提示观众现实世界远比简单的黑白二分更为复杂和多元。这种叙事策略促使观众思考,在面对历史和人物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和多角度的思考。

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下,克里斯托弗·诺兰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原子弹的故事,更是在讨论科学、政治和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他通过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的故事,展现了在科学探索和政治权力的交织中,个人如何在道德的灰色地带中寻找平衡。

三、有声与无声

在回顾奥本海默青年时代时,克里斯托弗·诺兰采用了一种交错的手法,将他的个人经历与物理学的视觉表现交织在一起。在这种叙事结构中,奥本海默的个人经历通过正常的视听元素呈现,而当转换到物理学的抽象图景时,画面呈现扭曲与混沌,声音也随之升高,创造出一种模拟裂变过程的感觉。站在观众的视角,这些科学现象仿佛在奥本海默脑中不断地自发演化,这种表现手法似乎在暗示研究物理仿佛是他的宿命。但同时,那些物理画面仿佛是出现在奥本海默头脑中的,他常常躺在床上,抱着头,十分痛苦。视听的剧烈变化,也映射了奥本海默在其学术生涯早期经历的精神上的挣扎。

影片的音乐设计呼应了物理学中的裂变与聚变概念,通过不规则的音效与和谐的旋律的交替出现,模拟了原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时而趋于平静,时而暗潮涌动。这种声音的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上的创造,也试图传达出科学现象的动态本质。在“三位一体”核试验的描绘中,克里斯托弗·诺兰巧妙地利用影像和声音的交互作用,构建了一个紧张而充满情感的叙事空间。在这里,本片的表现手法来到了最有张力的时刻,克里斯托弗·诺兰通过强烈的视听效果,将观众带入了奥本海默的内心世界,使他的恐惧和焦虑变得触手可及。在核爆炸的那一刻,世界仿佛进入了一种超现实的静止状态,耀眼的光芒迎面袭来,由于光速在空气中的传播快于声速,在迷茫与震撼中度过了这几秒的声音空白,随之而来的是震耳欲聋的核爆,这爆炸声不仅是物理上的震撼,也是对人类心灵的冲击。克里斯托弗·诺兰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巧妙地揭示了科技力量在带给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记忆的场景如同一场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梦境,它们不受时间和逻辑的限制,反而充满了象征意义和情感张力。影片有这样一处场景:主人公回想着在一片欢快急促的踏步声中走入大厅的情景,却突然发现自己无法分辨台下的声音是喝彩还是尖叫,是出于狂喜还是苦楚,无法识别在璀璨光芒下逐渐模糊的面容。他试图保持冷静,按照准备好的讲稿来发表言论,但转瞬间,他目之所及,是自己的脚边躺着焦化的尸体,外面的人正不住地呕吐。至此,我们被完全带入了奥本海默的心灵深处,在那里,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双手沾上了鲜血,每一步都充满了冲突和混乱,几乎无法站稳,他的内心被同时扮演英雄和死神的罪恶感所淹没。克里斯托弗·诺兰通过这种深入的心理描绘,以及对细节的深刻挖掘,向观众展示了奥本海默这一历史人物复杂多面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作为“原子弹之父”所承受的沉重心理负担。

四、结语

在对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奥本海默》进行深入的叙事策略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位科学家的生平,更是在借由奥本海默的故事,探索了科学、伦理、政治以及个体在这些领域中的责任和影响。克里斯托弗·诺兰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裂变与聚变章节的构建、彩色与黑白画面的对比,以及有声与无声的交织——再次打破传统叙事的框架。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也加深了观众对于影片主题的理解和共鸣。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克里斯托弗·诺兰巧妙地利用物理学中的概念作为隐喻,将奥本海默个人的精神挣扎和科学探索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使得影片在探讨科学家的个人历程的同时,也能够触及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哲学议题。可以说,克里斯托弗·诺兰呈现的不只是历史人物传记的故事,还有对人类探索未知、面对道德困境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深刻叙事。《奥本海默》是一部关于人类在面对巨大科技力量时的内心挣扎、道德选择和社会责任的电影,其将继续激发观众对这些永恒主题的反思,成为影史上值得长久回味的经典。

[作者简介]李逸轩,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国防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区域国别研究)。

猜你喜欢
奥本海默克里斯托弗诺兰
电影《奥本海默》观后
假死疑云
海洋探索改变了人类历史,而这一切始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之前的数世纪 精读
诺兰电影文化特质的多维解读和综合探究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文化研究》评介
精准操作贵州茅台 奥本海默豪赚超30亿
你老了,但你依然被需要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学习不是填充碎片化知识
“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良心
神奇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原子弹之父的悲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