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华文文学史料建设的思考

2023-03-17 12:40李懿潼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华文文学史史料

一、引言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华文文学作品,海外华文文学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研究者的视野,人们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对其产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华文文学以汉语进行创作,其文学根源是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两者具有共融共通的性质。华文文学的兴盛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开拓了国际性的视野,为其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现今,国内众多高校已开设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和培养。在2002年,全国性的研究组织“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暨南大学成立,学会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学者、创作者进行交流,共同推动华文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一个学科的史料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史料建设不仅是研究文学史的基础与支撑,更与这一学科当前的理论研究水平相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这一学科的发展走向。饶芃子在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华文文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并强调要“大力加强这一领域的史料学建设”。现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华文文学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生成发展,并日臻完善,因此,要在尊重其学科独特性的同时,做好基础性的史料汇集与编纂工作,为长期持久发展筑牢基础。

二、跨文化、跨地域的世界性视野

在近二十年中,华文文学学科的史料研究问题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作家梅子就曾提出要对史料搜集工作加强重视,要“千方百计设立资料中心”。没有充足的文学史料的支持,文学史书写和构建都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动力。资料的搜集是写史的必要条件,如黄继持所说:没有史料或史料不足的“历史”只能是“神话”。现代史学是建立在客观认知的基础之上,然后才去获得其他方面的价值。尽管人们会对史料的客观性产生诸多的分歧和质疑,但“史”的书写离不开史料的支撑这一点确是毫无疑问的。

就目前來看,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方面,学界已经出版了多部系统的文学史书籍,如《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东南亚文学史概论》《马华文学》等,对不同地区的华文文学进行了整体的议论与概述,华文文学的文学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由于华文文学自身的边缘性和离散性,华文文学的史料也呈现出独特的样态,要在把握其核心文化内涵和特质的基础上进行史料体系的建构。在作品内容上,华文文学以其作者身份的特殊性,展现了不同于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生存体验图景,他们的作品中涉及漂泊离散、家国历史等文化意象和主题,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存在着微妙的差别。但海外华文文学并不是简单地作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延伸,这些作品都有着所在国的地域、文化痕迹,充分体现了文化交融吸收的特点。在书写离散怀乡等主题时,这些作品中往往呈现出更为巨大的地理变迁和更为浓稠的情感态度,带有着更广阔的美学意味和阐释空间。研究华文文学时,不能以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对待,而是要在综合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上,充分尊重华文文学主题和表现手法中的异质性,在世界文明文化的多维视野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特的研究与评价系统。

“世界华文文学所强调的亦是一种跨文化的国际视野,是与其他语种的文学相互沟通和接受的一种文学。”[1]“世界性”是华文文学最重要的特点,从研究角度讲,它的作家身份、作品内涵都存在着跨度与流动,因此,不能仅停留于本土文学经验,而是要用平等、互动的态度去对待华文文学,使中国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经验互为补充。在华文文学的文学史料建设层面,同样要有“跨”的观念。先是作者的身世考据资料要翔实,注意考察作者身世的流动历程和轨迹,明晰哪些作品的创作属于华文文学的研究范畴。另外,在史料搜集时,更要克服地域、文化、社会等因素的跨越,将散落、零散在各处的资料加以汇总编纂。刘俊在回顾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历程时,就讲到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与特殊导致了在对它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需要面对研究资料十分匮乏,而且研究资料的收集非常不易的问题。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相差之大,使研究者在获取资料时要克服众多难题。一直以来,华文文学研究常常处于一种相当被动的状态,“看菜吃饭,就米下锅”几乎成了早期这一研究领域的普遍现象。近些年,随着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新兴网络媒介在文学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情形虽然已有所改善,但从本质上看,研究资料的收集问题仍然构成了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瓶颈,对于史料的不当处理会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品质和真实度。翔实与充足的史料是编史的基础,也是后续顺利开展相关研究的保障,由于海外华文文学史料获取不便,也为文学史的书写造成了很多困难和影响。“因为受到文献资料,尤其一手材料的限制,早期的海外华文文学史书写中存在较多问题,如资料不够丰富立体,文学史体系搭建不够完整,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以至误导后续学者的情况,尤其是文学史写作中普遍存在‘以论代史‘以论带史的研究思路与史料观。”[2]同时,因为华文文学自身特殊的流动性,它的史料保存状态并不稳定,很多资料处于佚失的状态,有些由于一些原因被损毁,有些口述资料尚无文字记载,早已失传,考据和整理工作也相当艰难。所以,在这种存在巨大跨度和难度的资料搜集过程中,对华文文学进行一些抢救式的整理是刻不容缓的。

三、在甄别中提炼文学整体观

近年来,华文文学界的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和深入,华文文学的研究理论不断更新,逐渐与当代前沿理论接轨,研究者在针对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研究,这些研究呈现出了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华文文学的研究范畴尚不明确,学界还存在着诸多争议与讨论,这个核心问题的不确定性也给史料的归属工作带来了困扰。在史料的编纂过程中,面临着众多取舍和考量。对史料的甄别与选取是编纂的基础性工作,这不仅体现了编者的敏感性与思辨性,更关乎史料能否最大程度地发挥功用与活力的问题。如朱文斌所说:“如何建构新的视角和新的立场去激活史料的活力,并从华文文学史料学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的角度,以及通过编写华文文学史实现学术文化的能动创新的层面上,高瞻远瞩地去搜集、发掘和整理华文文学史料是值得每一位华文文学研究者深思的一个重要命题。”只有尽可能全面地考察史料,才能从多元多维的角度去书写一部相对完整的文学史。

首先,是史料价值的问题,什么样的史料可以进入华文文学史中,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又如何去界定这样一个评价标准?传统的现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显然是不够的,可以入史的华文文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审美上成为经典,更要突出鲜明地表现它的特质。其次,在编纂史料时要把握重点,不能让华文文学史成为一种简单的堆砌,让浩繁的史料无节制地铺张。由于华文文学学科搜集史料的不易,研究者对已有的材料不能不加甄别地都选进去,任何材料从被发掘的原始材料到变成准确的史料,都要经过一系列细致的鉴别和整理。因为“史料不会自己说话,史料只有经过反复搜集、选择、提炼、删削,才能呈现出价值和意义,呈现出文学发展的方向、动力和规律”。[3]只有經过良好的筛选,史料才能具有更广阔的阐释空间,研究者才能精准地把握文学的精义与脉搏。文学史料虽然是零散而细碎的,但是不能让它们各自孤立起来,而是要将史料还原到历史语境中,串联成整体,把握其中的联系才有意义。同时,要兼顾各种体裁和形式,对于书信、日记、报刊、传记、谈话、档案、影视资料上的信息,要综合考察汇总,筛选出有用信息,来呈现文学复杂的样貌,展现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与方向。

最后,由于华文文学地理分散的特质,对其的研究常以区域进行区分,如北美华文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等,但是每一区域的研究进展不一。相较于文学繁荣区域,一些地区文学史料的发掘还存在着很大空白有待填补,还有很多作家和作品没有进入主流的研究视野当中。如何在整体视域下研究不同地区文学的特性与气质,如何让每一区域的文学不被边缘化,如何摆脱“中心—边缘”的理念,这都是在书写不同地区文学史时需要考量的。在做局部研究时,要坚持文学整体观,将其放入华文文学的大版块之中,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纵横双向推进研究,用贯通之力去推动华文文学的前进。

四、与时俱进的动态研究方法

如今,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文学自身也在不断更新,与之相对的文化研究方法与理念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的运用对文学创作与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怎样运用网络去缩小资料互通的跨度,最大程度地消除地域、文化的阻隔,形成史料资料的共享是当今互联网时代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华文文学电子数据库,将作家、作品、访谈、口述、影片等资料数字化处理,不仅有助于史料的长期保存,也能让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者公开共享,减少因资料匮乏而无法研究的遗憾。很多情况下,华文文学资料是“非馆藏”的,散落在民间个人的手中,应呼吁一些资料的拥有者尽可能地公开资料。人人参与、共同协作,争取相关学者、作家,以及当地有关部门多方配合,一起为华文文学的史料工作贡献力量。

同时,对于华文文学网络创作也要加以重视,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现象,是否可以进行史料的编排,对于这些作品的价值评判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这也是华文文学同诸多文学一样需要面临的问题。就网络文学而言,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早期华文网络文学至今经历了怎样一个系统的发展脉络,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什么特点?除了北美以外,其他地区的华文网络文学是否被纳入了系统的考察之中?这些都是有待分析的。在这个多媒体融合的时代,文学形式和文学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要对新兴的现象和思潮予以关注。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如今新成长起来的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新主题和新意象,面临着哪些新探索和新困境,他们的文学语言产生了怎样程度的嬗变和创新,博客与微博文学能否算作华文文学的史料?这都是研究者需要与时俱进去思考的地方。现今,华文文学也同其他文学一道面临着文学如何定义和规范,历史如何再现的问题,正如如何通过传统转型为现代网络文学时代的发展提供资源一样,在数字媒体的冲击下,华文文学创作对中国传统和内核有哪些新的表达,呈现了哪些不同以往时代的特质,该如何站在当今时代重返历史现场,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理解这些史料,同样是华文文学研究者在编纂史料时无法回避的内容。

现今看来,华文文学研究在诗学内涵、问题意识、史料建设、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性的成就,学界的探索和研究具备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这些研究还离不开扎实的史料作为基础和支撑,离不开研究者们的辛勤搜集和谨慎筛选。“华文文学史的研究和书写,不在于它至今已获得多少成果,而在于寻求建构新角度和新立场去不断拓宽其研究空间。”[4]只有不断加强对华文文学史料工作的重视,才能深化华文文学研究,引领这一学科走向新的制高点。

五、结语

“文学史是对于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社团、文学流派、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等全面的梳理与总结,文学史写作应该具有世界文学发展的大背景,应该对于文学发展与嬗变有整体的观照。”[5]文学史的书写和史料的编纂是一项宏大艰难的工程,绝非朝夕可成,这需要几代研究者、创作者共同努力,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去勾勒出在不同土地上漂泊离散的华人文学史,感受他们笔下的真情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探寻,使其在庞大复杂的历史中有清晰可寻的留影和踪迹。史料整理虽然有着理性的要求,但其内核却是存在温度的,只有用人性的视角去书写史料,捕捉事件背后的情感精神,才是史料书写的“真心”,这不仅关乎研究者的学识和理论素养,更关乎对待历史与文学的态度。当今时代,作家用文学作品表达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与关照,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多元融合,不仅为华文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也对华文文学史的书写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既要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新的阐释视野,对史料做出负责任的书写与评价。

参考文献:

[1]古远清.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品格[J].贵州社会科学,2022(03):36-41.

[2]朱文斌.海外华文文学史料观与文学史编纂之思考[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5):22-26.

[3]武新军.当代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文艺争鸣,2020(06):20-27.

[4]庄伟杰.华文文学史学与诗学研究的跨文化思考——兼谈华文文学研究中的史料发掘及文学史书写[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05):1-5.

[5]杨剑龙.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与21世纪文学史编撰的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20(04):

95-102.

(作者简介:李懿潼,女,硕士研究生,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华文文学史史料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