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长蛇灸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

2023-03-17 09:24吴少芳邱沈虹张盛强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期
关键词:腰痛腰部特异性

吴少芳,邱沈虹,张盛强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腰痛是骨科和针灸科的常见病,我国成人腰痛的年发病率为20.88%~29.88%,女性发病率更高[1]。非特异性下腰痛是骨科门诊中的常见病[2],患者通常选择保守治疗的方法。灸法是临床证实的安全有效的一种非药物疗法[3]。改良长蛇灸作用面积大、作用时间长、灸量足、祛寒化湿作用强,笔者临床观察发现,对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应用改良长蛇灸的疗效优于温和灸,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5~64岁,平均(49.35±16.2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两年,平均(1.35±0.30)年。观 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7~65岁,平均(50.77±17.1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两年,平均(1.39±0.3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佛山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2021211)。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欧洲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指南中的诊断标准[4]。急性或慢性反复进行性加重的下腰部疼痛;疼痛定位不符合神经分布规律,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显示无特异性表现,或仅有小关节间隙狭窄及腰椎椎体旋转、分离、不对称等征象;社会及心理因素不使疼痛范围扩大或疼痛时间延长;无其他严重系统性疾病。

(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寒湿型腰痛的诊断及分型标准[5]。腰部冷痛重着,转侧活动不利,喜蜷卧,恶后伸;伴肢体发凉,得温痛减,遇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或薄白,脉沉或濡缓无力。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性别不限,年龄25~65岁;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有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骨折、神经功能变性等特异性腰部病理学改变者;病情符合手术指征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者;治疗部位有皮肤破溃或感染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温和灸进行治疗。选穴:肾俞(双)、大肠俞(双)、腰阳关(双)、脊中、阿是穴。在以上穴位进行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并对准应灸部位,距皮肤2~3 cm,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处灸5~8 m in,以皮肤红晕为度。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2.2 观察组 采用改良长蛇灸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医者沿患者脊柱进行常规清洁,清洁范围为第7颈椎至尾骨,宽度为10 cm,随后在脊柱及两侧涂陈渭良伤科油(佛山市中医院,粤药制字Z20070486),铺微电扣铺灸垫,采用宽3 cm、高2 cm的等腰三角形模具对艾绒进行塑形后,点燃头、身、尾。每灸1次为1壮,单次治疗共需要灸3壮,时间约为45 min,操作后用湿热毛巾对艾灸处进行清理。灸疗过程中,嘱咐患者不能有翻身或其他过大幅度活动,以免艾绒掉落烫伤皮肤,艾灸前嘱患者排空二便,灸疗后嘱咐患者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忌食冷物,注意保暖。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两周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分值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②功能障碍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腰痛功能障碍情况[1]。该量表从主观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膀胱功能4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值6~29分,数值越低代表功能障碍越严重。③寒湿证候积分。参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拟定,从疼痛性质、兼症、活动度、腰部触诊、舌象、脉象6个方面评价。分值为0~135分,分值越高表明寒湿证候越明显[6]。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5]。痊愈:患者无腰部疼痛,活动不受限,遇阴雨潮湿天气或受寒凉后无不适感,劳动生活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基本无腰部疼痛,能从事轻体力劳动,遇阴雨潮湿天气或受寒凉后仍有不适感;有效: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减轻,遇阴雨潮湿天气或受寒后腰痛复发,但疼痛程度减轻;无效:患者腰痛基本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观察组 40 7.88±1.30 2.10±0.99△▲对照组 40 7.56±1.24 4.89±1.11△

(2)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比较(分,±s)

表2 两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观察组 40 8.01±3.23 16.89±4.05△▲对照组 40 8.78±3.34 12.33±4.28△

(3)寒湿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寒湿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寒湿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前后寒湿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治疗前后寒湿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观察组 40 99.13±20.26 34.29±15.38△▲对照组 40 98.79±20.77 46.63±16.72△

(4)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5% (3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非特异性下腰痛是指一类以下背部、腰骶部、臀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7],病因复杂,常常多种病因相互交织,临床容易误诊,严重影响临床诊治方案和疗效。有学者认为,腰椎稳定性下降导致运动功能及周围组织功能下降和结构改变是导致腰部疼痛的主要病因,包括椎间盘、小关节、肌肉、韧带等致病因素[8]。研究证实,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退化的椎间盘出现纤维环断裂,而新生的神经纤维及毛细血管可沿着椎间盘破裂间隙中的肉芽组织长入纤维环和髓核而引起疼痛[9]。退化或损伤的椎间盘中大量的炎症介质或化学因子浸润,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磷脂酶A2、一氧化氮等,会导致局部的神经肌肉组织处于超敏状态,痛阈值下降,轻微的外界刺激即可导致疼痛[10]。其次,腰椎后方的小关节突、关节囊在受到各种应力的反复刺激下出现增生和充血水肿,释放炎症介质刺激支配小关节突的脊神经后支的分支而引起下腰部疼痛。腰部稳定肌群与腰椎关节的协同作用失衡亦会导致腰痛,这是非特异性下腰痛发生的常见肌肉因素。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弯腰动作易导致棘上和棘间韧带的损伤,上述韧带的损伤又会导致腰椎的稳定下降而引起疼痛。此外,心理因素、免疫因素等与非特异性下腰痛发生的关系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11]。

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临床疼痛症状,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为主,常用方法有运动疗法、全身震颤运动、应用抗疲劳垫等;通常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或神经缺损症状严重者可选择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方面以止痛剂或阿片类药物为主,但临床医生在使用过程中应考虑用药的利弊和患者的接受程度;健康教育亦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方法[2]。

非特异性下腰痛属中医“腰痛”“痹证”等范畴。腰痛病位在肾。《素问 · 脉要精微论》记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其发病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腰痛的中医辨证有虚实、内外伤之分,内伤腰痛多因肾精、气血亏虚所致,无明显外邪侵袭,病势缠绵反复;外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风、寒、湿、热诸邪客于腰府而致。临床中寒湿型腰痛较为常见,如《诸病源候论 · 腰背病诸候》记载:“劳伤肾气,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经,与血气相击而腰痛,故云风湿腰痛。”《金匮要略 ·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可见,本病的发生主要由寒湿之邪客于腰部而致。

艾灸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温经散寒、活血行气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光辐射效应和燃烧生成物的化学作用对人体免疫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12]。温和灸是临床常用的灸法之一,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尤其适用于风寒湿痹患者[13]。赵成珍等[14]研究证实,温通针法联合温和灸对寒湿型腰痛患者有显著疗效。与温和灸相比,长蛇灸具有作用穴位多、面积大、时间长的特点。艾灸长度从大椎穴至尾骨端,艾灸宽度包含督脉至两侧膀胱经第1侧线,覆盖督脉及膀胱经的背俞穴,具有温补督脉、升提阳气的作用[15]。佛山市中医院特色制剂陈渭良伤科油是按照全国骨伤科名老中医陈渭良教授的经验方研制而成的一种外用介质,被广泛应用于骨伤、疼痛类疾病[16]。该药主要由大黄、栀子、地榆、黄柏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散瘀止痛、清热解毒、凉血生肌等功效[17]。微电扣铺灸垫里的量子芯片可以有效协调人体产生的生物电,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自由基,活化细胞,排除毒素,舒缓神经系统,使艾灸的效果更加明显。本研究选择改良长蛇灸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旨在通过药物在穴位的透皮吸收作用,借助艾灸的热力增强其穿透性,使穴、药、灸产生作用于机体的联合效应,以祛散风寒、升提阳气、活血通络、祛瘀止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寒湿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改良长蛇灸能有效改善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和寒湿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疗效优于温和灸。

综上所述,改良长蛇灸在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寒湿症状、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均优于温和灸。本研究仅对临床症状进行了观察,未对相关作用机制做进一步研究,且观察时间短,两种治疗方法的长期疗效是否存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腰痛腰部特异性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职业腰痛早防治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中医护理干预腰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