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根
摘 要:“审辩式思维”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更有助于从小学会面对复杂的情境进行思辩、分析、判断、决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质疑”“探究”“辩析”“结构”等来催生、激发、生长、提升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要可操作、有条理,要系统筹划、精心设计.通过审辩式思维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辩式思维;思辩力;培育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高阶的、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当下,许多学生的思维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缺乏一种深刻的洞察.审辩式思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审视、审辩,从而对相关的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审辩式思维”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的想象,更有助于从小学就会面对复杂的情境进行思辩、分析、判断、决策.如何应用小学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呢?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1 在“质疑”中催生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质疑,就是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却需要想象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尤其对自己熟悉的知识、思想、方法等进行反思.这样的质疑,就能培养学生的审慎性的品质.
“疑是学之始,思之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摒弃那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真理与谬误”有时候就是“一步之遥”.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考考、质疑.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开始,许多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一个图形的两侧完全相同,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对于这样的结论,很多学生仅仅依靠有限的例子,就轻率地表示赞同.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将错就错,出示了许多图形两侧完全相同但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催生学生反思、审查、思辩.通过实际操作,就有学生很快否定了之前很多学生的猜想,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两侧图形完全相同,并不能保证这个图形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说着这位学生还上黑板画出了一些图,用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位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之后,筆者引导学生们一起思考:为什么两侧完全相同的图形并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一定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这样的探究,不仅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
2 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探究.所谓“探究”,就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尝试的过程.”探究基于学生的理解,始于学生的尝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对自身的尝试进行审视、反思,从而让尝试更理性、更科学、更有方向,而不是盲目地尝试,更不是“瞎尝试”.
因此,“审辩式思维”之于学生的探究至关重要.可以这样说,正是通过“审辩式思维”,“探究”才能称其为“探究”,“探究”才具有“探究”的品质.比如教学《角的度量》时,笔者引导学生积极尝试,并不断引导学生审辩.如“两个角的大小怎样比较?”“怎样才能产生单位小角?”“用单位小角测量角的大小比较麻烦时怎么办?”“如何才能让我们在测量角的大小时能方便、轻松地读数?”通过这样的审辩式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让其产生1°小角”到“将一个个的1°小角连缀起来,构建量角器的雏形”,再到“在量角器的雏形上标注刻度”等等.学生一边审辩、一边探究,一边探究、一边审辩,从而建构了“量角器”.有了对量角器的建构,学生就能利用自己所建构的量角器进行测量.因为经历了量角器的建构过程,学生就能理解测量的本质,即“测量就是看被测量对象中包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审辩,学生也能有效地区分一个角到底是60°还是120°.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地审辩,能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本质.
3 在“辩析”中生长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辩析”“辩误”是生长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提升学生“审辩式思维”品质的有效方式、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相关的知识点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产生审辩的内在需求.审辩,不仅仅包括学生个体的审辩,而且包括学生的群体审辩.个体的审辩,主要是借助于学生个体的内省,以一种反思的方式进行;群体的审辩,主要是借助于学生群体的对话,以一种交流的方式进行.通过辩析,让学生在审辩的过程中积极地比较、鉴别、判定,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对认知的提升、对应用的升华.
在审辩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障碍、悖论,运用一些变式,不断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让学生主动思辩、积极思辩、乐于思辩.如教学《认识周长》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周界”“边线”等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图形的边线的长度,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为了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笔者出示了一个正方形,并且通过连接正方形的顶点,构成了一条对角线,从而将正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学生很轻松地认识到两个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对角线弯曲,从而让正方形中的一个区域变大,另一个区域变小.这个时候,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两个区域的周界(周长)是一样大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两个区域的周界(周长)是不一样大的.为此,笔者让学生用笔进行比划,引导学生审辩.当学生认识到两个区域的周界的长度相等之后,笔者再次对原有的问题进行变化,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不断地审辩交流.通过互动、交流,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边线的长度”“周界的长度”等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的深刻内涵.
4 在“结构”中提升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对数学知识的审辩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建构,更有助于知识的联构.在结构中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辩式思维.结构不仅包括清晰的知识结构,而且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结构、表达的逻辑结构、内在的思想结构等.结构是学生审辩思维发展的根基.知识的关联从根本上说主要包括知识与产生本源的结构、此知识与彼知识的结构等.
审辩式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性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要可操作、有条理,要系统筹划、精心设计,要遵循从思维外显到认识关联再到思辩内省的路径.通过审辩式思维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技能等.
参考文献:
[1] 谢小庆.审辩式思维[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6.
[2] 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3] 田树林,刘强.审辩式思维:创生激荡心灵的课堂[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
[4] 刘葳.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内蒙古教育,2014(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