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璐佳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探索,以此打牢终生发展的基础,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数学归纳法”一课教学为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数学归纳法论证步骤的本质,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发展;问题;本质
在唯分论的影响下,为了追求成绩,教师常常大包大揽,将知识、经验等以“灌输”的方式讲授给学生,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限制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1].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问题,进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论证方法,它在解决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不过“数学归纳法”这一课为选修课,碍于课时的限制,大多教师以讲授的方式呈现本节内容,这样使得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仅仅记住了其形式上的步骤,未能认清问题的本质,从而难以灵活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归纳法”,教师需要精心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论证步骤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1 借助问题情境,诱发思考
教学预设:根据已知,由a1推导a2,由a2推导a3,……,通过递推猜想得到了结论.
问题3:这个猜想对不对呢?
师生交流探索:通过对前面几项的验证可知该猜想是正确的,但通过该方法不能确保后面也一定正确,因此该猜想需要进一步证明.
问题4:这个猜想该如何证明呢?
教学预设:学生通过思考发现,若按照刚刚的方法研究需要验证无限次,显然该方法行不通.由此引发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数列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发现之前探究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此感觉探究新方法迫在眉睫,进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寻新方法的热情.同时,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从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
這样以认知冲突为出发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研究的必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 借助生活实例,引导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播放了一些“多米诺骨牌”游戏的视频,并在课堂上自制了一个简单的“多米诺骨牌”游戏,不过教师制作的游戏中,左边一侧的红色骨牌能全部倒下,但是右边一侧的绿色骨牌却不能全部倒下.结束演示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5:结合游戏过程,请思考让骨牌全部倒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师生交流探索: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发现让骨牌全部倒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第一块骨牌倒下(视频中推倒第一块的过程);二是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前一块倒下会导致后一块倒下.
设计意图:从“多米诺骨牌”入手,让学生体验“无数”骨牌倒下其实只需要两个步骤,进而为接下来的探究作铺垫.
对于以上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容易发现,若没有推倒第一块骨牌就不可能让后面的骨牌倒下,于是易于总结归纳出第一个条件.而第二个条件不易于发现,为此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提示,通过设问、对比等方式让学生发现,前一块倒下是导致后一块倒下的前提,它们之间是一种递推关系.由此总结归纳出,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确保所有骨牌可以全部倒下.
3 创设问题情境,提炼知识
问题6:你认为前面问题的证明和刚刚的游戏是否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呢?你能通过类比分析解决刚刚的证明问题吗?
师生探索:师生通过交流发现,两者都存在递推的特征.“第一块骨牌倒下”所对应的是“第一项成立”;“前一块倒下导致后一块倒下”所对应的是“由前一项能够推导后二项成立”,即一般地,若第k项ak成立,则能推导第k+1项ak+1也成立,则所有项成立.分析至此,学生发现证明“无限次”可以用两步完成.
问题7:结合刚刚问题的证明,你能将其推广至一般命题的证明吗?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多米诺骨牌”原理让学生解决刚刚证明中遇到的难题,并交流提炼数学归纳法.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归纳法的形成过程,让抽象的内容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交流、去概括、去抽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 借助错误分析,深化理解
问题8:判断下列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出你的理由.
若n∈N*,求证:2+4+6+…+2n=n2+n.
证明:(1)当n=1时,等式左边=2,等式右边=2,结论成立.
(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即2+4+6+…+2k=k2+k,
综上可知,结论对于任意n∈N*都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主动“示错”促进知识的深化.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对于第二步,表面上看应用的是数学归纳法,假设n=k时结论成立,判断n=k+1时结论成立,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在证明的过程中没有通过递推实现“有限”到“无限”,没有领悟问题的本质.
师生互动交流发现问题的症结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纠错.几分钟后,学生给出了正确的证明过程:
假设n=k时等式成立,即2+4+6+…+2k=k2+k.
当n=k+1时,
左边=2+4+6+…+2k+2(k+1)=k2+k+2(k+1)=(k+1)2+(k+1)=右边,结论也成立.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通过主动“纠错”进一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本质,优化学生认知.
以上错误在解题时经常出现,这样主动“示错”,既可以有效规避学生在解题时出现同样的错误,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本质,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5 借助课堂小结,升华认知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小结有助于知识的深化与升华.在此环节,教师先是让学生分组小结,并展示小组交流结果,至此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9:我们知道数学归纳法有两个步骤,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问题10:数学归纳法中的第2步应用的是“假设”,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呢?
问题11:数学归纳法是科学的、严谨的吗?
问题12:数学归纳法主要用于解决哪类问题呢?
设计意图:因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生所总结归纳的内容可能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在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又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从而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认知数学归纳法,升华认知.
纵观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在各个环节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经历了“数学归纳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认清了问题的本质,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交流、提炼、抽象等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為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立祥,李鸿艳.“问题意识”促进高中生数学逻辑推理素养发展研究[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1(20):5-7.
[2] 高丽娜.巧用任务驱动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1):25-26.
[3] 田芬.构建核心教学课堂,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华夏教师,2019(2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