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建设探索与思考

2023-03-16 02:40王树臣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院学院模块

唐 奎,王树臣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1]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有别于高校学历教育,其培训对象主要是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周期较短,培训课程主要以专题教学为主,辅之以现场教学和其他教学形式。教学培训工作是社会主义学院的中心工作,课程建设是教学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学院课程越丰富、越完善、越精彩,教育培训事业就越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因而,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全面系统加强课程建设,将是社会主义学院一项长期的课题。

一、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课程建设是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社会主义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主要以依托自身师资力量创新为主,以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共建为辅,统筹布局,逐年积累,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积极构建社院特色课程体系

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是社会主义学院系统近年提升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牵头示范下,各地社会主义学院都积极探索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了地方社院各具特点的课程体系,极大地推动了统一战线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所不同的是,在对课程体系的理解方面,有的地方社院仅从课程模块组合、课程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简单建构;而多数社院倾向于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建构,并为此作出了各自有益的尝试。比如,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主要从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安排、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建构课程体系,确立了坚持共识教育、服务大局、与时俱进的社院培训课程观;明确了以凝聚共识、提升能力为主要方向的课程目标;明确了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以文化认同教育为基础、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课程结构安排;形成了以“中央精神”“统战理论”“五大关系”“五史合一”“五个认同”等为主要内容的250余个专题,创建了16个课程模块;形成了专题讲授、结构化研讨、体验式教学、访谈式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方式;初步制定了课程评价的相关办法和标准。坚持课程体系的规范化、系统性,是当前社院课程建设的主流和方向。

(二)持续优化课程模块

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学院从课程体系化、模块化的理念出发,以体系化统揽模块化,以模块化支撑体系化。经过多年的积累,在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具有社院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既不断丰富课程类型,又对各专题进行梳理、分类和整合,形成了功能明确、选用方便的课程模块。有些社院主要依据课程的功能性区别来划分课程模块,将课程分为政治共识模块、文化共识模块、通识教育模块、素质拓展模块等等。也有社院主要根据课程内容不同进行归类划分,比如:重要会议精神解读模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模块、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学习模块、新时代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模块、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辅导模块、参政党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模块、中华文化专题模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及“五一口号”模块、党派人物爱国情怀专题模块、五史学习教育模块、国际形势专题模块、人民政协理论模块、意识形态工作模块、地方特色专题模块、现场教学模块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划分方法,都意在突出其功能明确、选用方便的功用性,都指向社院课程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多样化发展的目标。

(三)坚持课程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社会主义学院普遍专职教师少,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都曾面临课程“一慢两少”,即课程“开发慢、总量少、精品少”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各地社会主义学院课程数量大幅提升。以某社会主义学院近五年来的情况为例,2017年底该社院合计专题课程数量仅有60余门(不含已经淘汰的陈旧课程),2022年底专题课程数量已达250余门,年均开发新课程接近40门。近五年来,大多数地方社院都迎来了课程数量迅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师资力量逐步增强;另一方面是社院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的信心动力持续增强。在维持较高课程数量的同时,各地社会主义学院课程质量亦不断提升,形成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及各地社会主义学院组织的课程评比活动中,这些精品课程频频亮相、获得好评。

(四)努力探索提升课程实效性和针对性

面对新时代统一战线结构分化、思想多元、风险增多、挑战加大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学院课堂在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原则基础上努力探索,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比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实施的“十个讲清楚”教研一体化工程,重点探索面向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港澳台侨青年精英等九大群体,如何讲清楚中华文化,主打以文化共识促进和巩固政治共识。该探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大大提升了社院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再比如:有地方社院,围绕“四个讲明白”(讲明白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文化逻辑),积极打造统一战线共识课程。又比如,某地方社院,强调“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生活相结合、案例与学员相结合”,强调善于综合运用学员经验体会、生活典型案例、中外鲜明对比等讲好中国故事,找准结合点。在“三个结合”中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守好大团结的圆心,扩大大团结的半径。“三个结合”不失为提升实效性、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五)努力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

社会主义学院始终坚持“社院姓社”,社院教师在夯实专题讲授基本功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有的地方社院较好运用情节模拟、头脑风暴等方法,极大调动了学员参与积极性,锻炼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有的地方社院创新“2+N”模式的教法,增强党外干部廉政教育。其中“2”是指开设两次专题讲座,分别请学院法学教师和纪委或者检察院领导讲授相关理论和警示案例;“N”是指从廉政教育教学模块不固定选取相关活动,进行现场教学、模拟教学或者庭审旁听等。有的地方社院积极探索“浸润式”教学方法,引导学员在阅读建筑、品味文化中,领悟统战历史,感受统战力量。有的地方社院推行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围绕“短、平、快、稳、准、引”六字开展专题教学方法创新,形成“看、参、讲、悟”四环节现场教学法,等等。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增强了课程的体验性,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提升了学员的参与度,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二、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建设主要经验

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建设主要经验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五化”,即规范化、协同化、模块化、实战化、精品化。

(一)坚持课程建设规范化发展

各地社会主义学院在课程建设方面都坚持走规范化道路。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指导,很多地方都出台相关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或者发展规划,对课程体系建设给予了全面指导。二是不断探索集体备课和课程准入的规范化。有些社会主义学院还出台了教师授课备课验课方面的规程,强调政治性,杜绝课程开发和准入的随意性。三是逐步实现课程评价的规范化,坚持动态评价、多元评价。所谓动态评价,就是课程准入评价、课堂授课评价、竞课赛课评价、年度综合评价;所谓多元评价,包括社院内部评价、学员反馈评价、专家评价和社会评价等。通过这些规范化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挑选出优课好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不断优化各类课程。

(二)坚持课程建设协同化发展

坚持协同化发展,是由社院长期面临的“师资数量、力量有限”与“统战学员课程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坚持课程建设协同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在内部实现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统筹协调,即教学部门综合考虑教师的学术背景、学术志趣、研究基础、发展潜力以及学院课程基本情况、学员课程需求情况等,为每一位教师明确其主攻方向、主要领域。例如:可以围绕专职教师,分别明确党派、民族、宗教、新的社会阶层、海外统战等主攻方向。教师在各自负责的主要领域里,潜心钻研,积极开发新课。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造成有限师资力量的重叠使用。如果教师们都挤在同一个狭小领域,对于实现课程多样化和满足培训课程需求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当然,教师的课程方向也不是固定的,期间会根据新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动态调整,教师在主要负责领域按要求完成备课任务的同时,也鼓励其在综合领域或者感兴趣领域不断开发新课。分工合作,即课程建设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教师各自主要负责某领域的课程,属于分工;教学部门、教师团队开发一些综合性课程,需要教师组织起来、集体攻关,这个过程主要是合作,同时也有合作主题下的具体分工。内部坚持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的同时,社会主义学院还坚持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并且通过师资培训、赛课评课、课程库建设、师资库建设等各种形式推动各类资源同学、同研、同讲,努力打造联合体、形成一盘棋。这些都是课程建设协同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坚持课程建设模块化发展

课程模块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模块化发展与前文提到的“统筹协调、分工合作”配套实施,有效促进了社院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以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为例,近些年,其课程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三种状态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课程建设的非模块化发展阶段,彼时学院培训经常会面临供给侧难以及时有效匹配需求端的状态。教师备新课方向难确定,课程撞车扎堆现象时有出现,某些领域教师投入少、课程开发速度慢等,都给开班排课带来一定的困扰。第二个阶段是课程模块初步确立阶段。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对以往课程进行系统性梳理,出台指导意见,在筛选的81门课程中初步确立了六个课程模块。开班排课时在课程选用方面变得更为方便、直观,教师备课时根据统筹分工不再发生撞车扎堆现象,课程数量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第三个阶段是课程模块丰富和完善阶段。在六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又形成了功能更为明确、选用更为方便的十六个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以模块化理念推进社院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仍然是协同化提到的“统筹协调、分工合作”,这里不再赘述。其要义为:宜分则分,宜统则统。在一些特殊模块或薄弱模块的建设上,“宜统则统”可能更为倚重一些,其效果也更为明显。比如,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迅速启动了模块化专题备课,组织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为总,以“改革开放”“民主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发展”“民族宗教”“外交”等专题为分,打造了“一总六分”的系列专题课程。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又马上组织力量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专题研讨和备课,形成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综合课程为统领,以“伟大历史成就与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等相关课程作为展开,迅速形成“一统领多展开”的专题课程模块。上述做法,有力保证了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宣讲课程于课程菜单的迅速呈现。

(四)坚持课程建设实战化发展

实战化发展主要运用于新人新课以及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方面。近些年,不断有新人加入社院教学团队,形势发展变化,不断需要开发新课程,讲清新理论、新观点、新要求、新实践。在此情况下,就需要迅速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必须坚持课程建设的实战化发展。一是积极推新人、开新课、创新意,鼓励新进教师、年轻教师登台,鼓励新课程打造,鼓励教学教法创新。俗话说,演练千遍不如实战一次。教学工作的实战,就是登上讲台。登讲台对教师来讲,是激励和历练,更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捷径。所以,在教师课程获得准入之后,社会主义学院会根据培训需求尽最大限度推荐新课程或者年轻教师登台。二是结合绩效考核制度,将教师欲开的新课程作为教学部门的绩效目标,实现课程考核的实战化。用绩效考核为教师施加压力,变压力为动力,力促其按时保质完成新课程并获得学员认可。三是实施“用好三平台、站稳两阵地”策略,即着力利用好“社院系统平台、统战系统平台以及除此之外的社会平台”和“专题教学和现场教学”两个阵地。“三平台、两阵地”的重点是增加教师授课频次,鼓励多讲常练,督促总结、打磨和提升。通过实战化的课程建设,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课程质量也实现了大幅提升。

(五)坚持课程建设精品化发展

社会主义学院始终把精品化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一方面,正确处理课程“有、多、精”的关系。“有”就是尽最大努力实现各个模块课程均衡发展,避免出现某些领域课程扎堆,而某些领域课程空白的现象。尽量保持每个模块至少有三至五门骨干课程或者通识通用型课程。“多”就是注重积累和发展,尽量保持一个较高的课程保有量。“精”就是精益求精,打造精品。它们的关系是:“有”是基础,“多”是积累和发展,“精”是升华和百里挑一。另一方面,强调树立精品意识。学院通过评课赛课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精品意识,实现“人人创精品、人人有精品”;教师不断打磨、完善课程,倾心打造“自己拿得出手、讲得精彩、学员充分认可”的精品课程。

三、关于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社会主义学院课程政治属性

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院”“联合党校”的属性,规定了其课程的第一属性必然是政治性。政治方向正确是社会主义学院课程的第一生命,立场问题是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建设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一要确保课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等进课堂、进讲义、进学员头脑。二要确保课程准确、全面宣讲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央会议精神以及新时代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等,杜绝变样走形。三要加强意识形态动态监测,通过集体备课、试讲验课、授课评测等程序,重点监测、评测课程是否存在与中央精神不符、与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不合拍的观点和言论;是否存在引用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当观点和言论;是否存在抹黑领袖、英烈、先进人物的观点和言论;是否存在破坏统一战线,影响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内容和观点;等等。四要帮助统战成员澄清认识误区,拨开思想迷雾,坚持课程建设问题导向,主动关注社会关切,积极回应社会消极言论,对于学员中出现的不当言论和思想苗头,“也要坚持原则,及时予以有理有利有节的辩驳和批评”[2]。

(二)凸显社会主义学院课程统战特色

社会主义学院性质特殊性和学员构成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必然区别于党校(行政学院)课程,应该更多地彰显统战特色[2],课程目标则以增进政治共识为主。《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关于“培训目标”的论述及“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3]的教学布局要求等,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建设增进政治共识的目标导向。课程内容方面,要凸显统战思维、统战话语和统战情感,内容侧重点要与统战成员的政治身份、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统战领域相关课程自当如此,而有些看似与统一战线关联不大的课程,在社院课堂上也需要凸显统战特色。比如,同样是讲“乡村振兴”,社院课程最终需要落到“统一战线或统一战线成员如何发挥作用”上。又比如,同样是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社院课程用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方面的篇幅要适当增加一些,讲解时要紧密结合统一战线热点问题、统战成员具体实际。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社院课程更多侧重于探讨、引导和启迪,在心平气和、平等交流的氛围中达成共识,争取认同。

(三)改进社会主义学院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和办法,对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全国社会主义学院虽然普遍制定了课程评价办法和标准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从评价主体来讲,社院课程一般比较重视培训学员、主管单位行政人员、外请专家评价等,当然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同领域同专业同行评价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同行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就是说,“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未能同步发展。从评价环节来讲,社院课程评价主要集中于授课评价的环节,即课程结束后由学员进行线上或者线下的量化评价,这既不能反映课程评价的系统性,也不能体现课程评价的动态性。从评价指标上讲,普遍存在评价内容指标过于简单、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从评价效能上讲,经常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出现评价结论失真、参考意义不大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课程评价存在系统性不足、动态性不强、碎片化明显、效能化偏弱等问题。

改进社会主义学院课程评价体系,重点要实现课程评价的系统化、动态化和效能化。系统化,就是研究并促进实现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体性优化,做到评价主体纵向评价和横向评价并重,评价办法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综合,评价指标标准化和差异化灵活运用。动态化,就是扩展课程评价的过程区间,坚持动态评价,比如包括“集体备课——课程准入评价”“课程实施——学员反馈评价”“赛课、年终评比等——评选评价”“社会采用——社会评价”等等,重点要做好动态评价的机制衔接、标准衔接和效能衔接设计,逐步探索建立课程成长档案,促进优胜劣汰、弃旧图新、精益求精。效能化,就是尽量采用更为专业和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获取更为真实和有价值的课程评价,并尽可能积极地使用课程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课程评价优化课程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积极作用。客观来讲,课程评价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不断完善社院课程评价的系统化、动态化和效能化是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和思考。

(四)完善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创新体系

社会主义学院课程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讲政治是培训课程的第一生命,那么创新就是第二生命。我们很难想象,观点陈旧、与新时代疏远脱节脱钩的老旧课程会使人们对其产生兴趣或者产生较好培训效果。因此,课程要保持一定的新鲜度,要常讲常新、革旧创新。课程创新的内涵和形式是一个开放性议题,可以有多个层面的理解,比如开发新课程是创新,课程主要观点或者案例等具体内容的革新和优化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课程呈现手段等的变革也是创新。而要促进课程创新,关键是要完善课程创新体系。一要树立创新理念,提升教师创新素养。鼓励教师学术创新和争鸣互动,加强师资培训和交流,加强课程研讨和思想碰撞,培养统战教育培训创新型人才,使每一位教师都具备较高的创新素养和创新潜质。二要总结创新经验方法。课程创新绝不是哗众取宠、舍本求末,单纯为创新而创新,课程创新需要根据课程特质、课程内容本身,根据培训主题需求、培训对象等进行。其中,理念创新要先行于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要齐头并进,实践中三者并不是相互排斥、彼此孤立的,它们是兼顾兼容的。三要健全创新激励措施。比如,完善创新课程判定及工作量奖励措施,对创新型课程给予适当的课程量核算奖励;竞赛、选优等活动,学院可考虑优先推荐创新课程;甚至可以对得到学员普遍认可和好评、经过同行专家评定、具备良好社会影响力的创新课程直接给予物质奖励;创新激励措施需要较好地融入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去。

(五)健全社会主义学院课程教材体系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应当加强培训需求调研,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制定分类教学大纲,开发体现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发展新成果的课程和教材。”[3]注重教材建设,加强社院课程教材的系统性,一方面能对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起到夯实基础、支撑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指导和引导社院课程建设,满足统一战线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限于社院培训学时短、班次频,培训课程专题化、更新快,师资力量有限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学院课程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新时代发展和统战教培事业发展的需要。尽管有些社会主义学院在此方面也做过些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材老化、更新慢、零散不系统、闲置使用少等问题。近年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教材建设问题,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正式出版各种教材,完成多批教材建设项目申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在教材建设方面既对地方社院形成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又对地方社院本土特色教材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关于教材建设,我们一方面要考虑其内容本身的必要性。比如只要具备完善的理论、厚重的历史、成熟的政策、系统有效的方法论等就具有系统梳理、总结、阐释或者宣介的必要。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的价值体现于其知识的系统性和使用的便利性。它应该既有助于统战培训和专题教学,又有助于帮助学员深入系统地了解统战领域某方面的知识。不是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专题都需要形成教材,也不是单纯为了有教材而去建设教材,而是为了需求和发展建设教材。

关于教材体系建设方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教材体系要区别于高校某些专业的教材体系,但我们可以选择性借鉴,参考其分层次建设的思路。比如,第一层往往是统领层或者基本理论层,可以考虑建设统一战线概论类、史论类等方面的教材;第二层往往是具体或重要领域层,可以考虑围绕统一战线各个重要领域或重大问题等分门别类地建设一些专门类教材;第三层往往是通识、运用层,可以考虑建设统一战线方面一些通识类、实操类、方法类的教材;第四层往往是外延层、补充层,主要建设一些与统一战线培训相关的其他教材。总体而言,社院需要什么样的教材、建立什么样的教材体系?如何编写、使用教材?如何发挥教材应有的效能?……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学院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社院学院模块
第十一次全省社院院长联席会议在昆举行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初等教育学院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云南社院举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会
新时代社院学报新作为新境界云南社院召开学报工作座谈会
学院掠影
大数据环境下全国社院学报集群化发展探究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