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垃圾分类的德育价值和实现路径探索

2023-03-16 00:42王郦玉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

王郦玉

摘   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垃圾分类工作在我国各地逐步推进。部分高校的相关工作效果不如预期,原因之一在于其仅注重宣传培训、指导监管,而未将垃圾分类和高校德育紧密结合。当前,高校应结合实际深入剖析垃圾分类工作的德育价值,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新时代劳动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将知识普及与日常实践、机制建立与责任落实、社会发展与青年智慧、海外经验与本土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垃圾分类;德育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41;X79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4-0129-04

引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重要部署,明确要求“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2018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工作,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工作,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和校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的管理体系。到2020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通知同时还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着力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垃圾减量、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

自2011年始,上海市在1 000多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并在上海市各高校逐步推进。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各高校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全面铺开。在此过程中,高校的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项基于上海高校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指出,“垃圾分类工程浩大,绝不是政府能单方面完成的,因此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就高校而言,除了物业的工作人员,学生和教师是更为庞大的群体。如何调动学生和教师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真正做到多主体参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上海市到全国,各地高校在陆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进展缓慢、效果不如预期的情况。“很多学生反映,知道垃圾要分类,但是太麻烦,又不会分;没有奖罚措施,对学生缺乏约束性;没有列入学生手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多年的生活习惯不易改变。很多学生仍然不将垃圾进行分类整包丢弃,还认为即使垃圾分类了也会统一拉走处理等。各种各样阻碍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问题层出不穷。”

此类现象和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项强制性推行的工作,在试点和推行的初期更多地注重宣传培训、指导监管,而未将其和高校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不少高校往往是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事务性、管理性工作来推进,而忽视了这项工作中的德育价值,没有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来深入思考、全面统筹,导致无法充分调动起高校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普遍实施的效果打了折扣。为此,结合实际推行情况深入剖析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德育价值,并站在“立德树人”的全局高度上探讨其更有成效的实现路径,对于当前进一步推进和推廣垃圾分类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德育价值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认同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垃圾的产出量也在以几何倍数增长。垃圾分类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实则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普遍实习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纳入“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工作,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可见,垃圾分类工作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切实举措。因此,对于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不仅要让师生了解和明白垃圾应该如何准确分类、合理投放,更应让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明白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以增强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认同。要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每个个体应该为之做出贡献的共同事业,而当前正在推行的垃圾分类工作,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的垃圾分类和投放都是在为环境治理、能源再利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做出贡献。

由于垃圾分类工作覆盖面广、与师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高校可充分结合垃圾分类工作全面而具体地宣传和介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新发展、新技术,通过“垃圾分类”的一个点,带动“生态文明”的一个面,使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意识深入青年大学生的心田,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和科学宣传的重要载体。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中,对于劳动教育的强调和对劳动精神的倡导,是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尤为需要关注和重视的内容。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文件同时强调,“当前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

高校劳动教育的推进、劳动精神的培育需要有切实有效的途径,产生持之以恒的效果。而高校的垃圾分类工作需要人人动手、全员参与、每日坚持,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这正为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习惯的养成、立德树人的达成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在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要自己动手,走出寝室、教室和实验室,适当改变长时间“宅”在某一空间、基本靠网络满足所有生活需要的状态。为了合理安放和分类处理垃圾,大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清理学习和生活空间;为了按时投放垃圾,大学生需要改变不良的作息习惯,不要再让“晚睡晚起”成为生活的常态。在垃圾分类和投放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能切身感受到后勤部门和环保部门工作的辛劳与不易,能认识到辛勤劳动对于生活和世界的重要意义。上述种种均为当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持续培育提供了可能,也会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激发

垃圾分类工作是推动社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垃圾分类工作的了解、认知、实践、总结,将有效提升高校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自己每天的行动和实践都会对社会的环境、文明的发展、世界的未来产生影响。垃圾分类的工作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从学龄前儿童到已退休的老人都可投身其中。这也将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思考,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和切身反思认识到,在这项全民性的活动中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表现、自己的作用,以及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在实施和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具体的问题、面临着一些预想不到的挑战。如何更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建立机制、节省成本、提升效果、减少麻烦,成为不少青年大学生正在直面和深入思考的问题。部分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已有经验也正在尝试推出新工具、推行新方法、构建新模式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垃圾分类工作,这一方面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铺开和日益完善提供了智力保障,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创造了条件。

二、高校垃圾分类的实现路径探索

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悉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来审视,高校垃圾分类工作并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城市的工作,也不是某一个阶段、某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而是一项系统化、综合性、长期性的新时代育人工程,其中的德育价值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探索才能得以发挥。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结合”着手来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一)将知识普及与日常实践相结合,提升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高校师生而言,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并没有太大的难度,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觉意识的形成和劳动精神的培育。当前的实际情况表明,单一的知识普及并不能取得深入持久的效果,“教育功能尚未充分激活,缺乏互动式、参与式的环保技能的实务操作训练,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高校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不应仅停留在向普通市民进行知识宣讲的水平,还应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知识宣讲、普及需要及时、到位,落实到个人,强调宣传的“全面性”;同时,也应充分结合师生群体的接受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以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垃圾分类。例如,采用线上打卡、知识竞答、准确投放积分等方式,增强宣传的“互动性”;各在高校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深入挖掘这项工作的社会意义和德育价值,使广大师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内心增强认同感和使命感,逐步树立共同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理念,增强工作的“思想性”。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应鼓励师生结合专业知识、发挥科研精神,逐步从垃圾分类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师生群体参与的“主动性”。

尤为重要的是,高校应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尤其是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劳动积极性,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鼓励他们走出宿舍、教室、实验室、办公空间,及时纠正其错误方法和认知,指导并鼓励师生实现垃圾的准确分类和投放,并日积月累地形成习惯,使正确有效的垃圾分类成为每个个体自觉自愿的行为,使垃圾分类成为高校生活中的“新常态”和“新时尚”。

(二)将机制建立与责任落实相结合,突出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需要依靠制度科学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落实到高校垃圾分類工作中,应将其与高校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建立长效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实现制度落地。

各高校应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一部分纳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长期规划中。要强化党建引领,落实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发挥师生党员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榜样带头作用;要树立先进典型,及时推广基层经验;要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形成各方共同推进的机制,而不是将此项工作仅仅交给后勤保障部门,导致与其他学校中心工作隔离。

已有研究者指出,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处罚机制。各高校应形成长效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将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实效纳入对高校党组织的考核范围内;或与各类绩效、经费的发放相挂钩,及时表彰先进,惩诫落实不力的组织和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表现纳入学生评奖评优的考量范畴,使高校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的重要性,突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

(三)将社会发展与青年智慧相结合,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的科学性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和鼓励高校各类学生组织开展自发宣传、自主管理、自主监督的作用,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实施、推广工作中来。各高校更应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鼓励师生将垃圾分类工作与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研究和成果转化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具有实效的对策和建议,积极破解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难题和难点。

由于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关注、全民动员的工作,因此也为区校联动、校企合作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了可能。各级各类党组织、青年组织应以此为契机开展联动共建活动,将高校的研究成果、青年的创意智慧运用到各社区、各企业的垃圾分类推广工作中去。高校党团组织也可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相关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党员、团员在服务社会、了解民生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确立主人翁意识。

(四)将海外经验与本土创新相结合,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全球化

生态文明的建设、绿色家园的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化程度也在近年来不断提升。在进一步推广和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运用国际资源,结合专项问题展开国际交流、吸收他国的成功经验,并将其与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探索工作方法和举措的创新。

高校应研究出台举措,鼓励和组织师生开展专项的国际交流、海外实践,设立专门的创新研究项目,鼓励创新研究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应用。高校应倡导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开展关于垃圾分类和绿色环保主题的专题交流和共同实践,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建设人类文明共同体绿色家园的理念。对于已有一定成效的创新型做法,高校要敢于宣传、及时推广,鼓励师生为绿色家园的建设、为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2]   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3013/201802/t20180211_327270.html.2018-02-12.

[3]   张心彤,叶瑜敏.上海市高校垃圾分类现状调查及建议[J].管理观察,2017,(6):131-134.

[4]   王 朦,谢宏华.上海垃圾分类的开展对大学校园垃圾分类的启示[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5):67-70.

[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3/t20200326_434970.html

[7]   张惠虹.生态文明教育的反思与优化——从垃圾分类说起[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107-111.

[8]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9]   宫飞行,邵笑,王丽英,李耿琪,田奥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0,(34):104-106.

The Moral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Liyu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arbage classific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promoted. However, the related work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as effective as expected.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it pays attention to publicity and training,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but does not closely integrate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deeply analyze the moral education value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practice,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spirit of labor in the new era,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nd combine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with daily practice, mechanism establishment with responsibility implement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youth wisdom, overseas experience with local innovation.

Key words: refuse classification; mor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責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