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维视域下思考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2023-03-16 04:37张沈凡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张沈凡

摘   要:随着自然科技的发展,人类不断创造物质财富,而随之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自然灾害的频发,使人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注重理解自然,认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影响下积极探索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山论”,以构建美好中国,发展创新科技,健全生态文明体制保障,推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4-0006-03

科技的进步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物质文化财富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损害,以至于造成了人类社会社会关系平衡的严重失衡。以往许多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时采取的一种“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完全忽视了对人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维护,从而导致了现如今大量的环境保护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给如今的生态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引领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人与自然有机统一

人与自然、关系都是有机协调统一的总体,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要素整体理论的主体观念。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人与大自然和关系都是构建生态化的三大基础,人作为所有关系的总和,确定了人既受控于自己的“社会化”,同时也在不停地创建各类“人际关系”,在“自身功利性保持”与“社会群体性延伸”中间保持着动态平等。对大自然界来说,人有着认识大自然界、改变大自然的主体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来说,市场经济是人们共同生存发展的现实生存环境,人不但要和自然界交换生活物质资源,同时人的生产经营社会活动也受到社会发展现实要求的约束。而自然界又作为人类物质世界的主要部分,具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1]。马克思主义指出,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和谐,就必须对这三者加以有机融合,而要求人全面而自主的发展,又必须做到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发展;同时注重理解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物质交换”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哺乳动物也进行着商品生产,只不过它们的产品对周围大自然的影响在大自然面前只等于零。也只有人才在大自然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因此人们不但彻底改变了植被和动物生活的地方,同时还彻底改变了他们所定居的地区的外貌、天气,他们甚至于还彻底改变了植被和动物自身生活,使其生产活动的成果可以与世界上的哺乳动物普遍死亡同时消失。”[2]动物带来的损害是有限的,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逆的。人类从自然界中汲取生产要素,产生了一系列后果,自然也会作出反应。因此,马克思提出了“新陈代谢”理论,认为人、自然界和社会经过“新陈代谢”实现了循环往复和物质交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具有二个内涵:一是在自然界方面,即自然界本身就有着新陈代谢物的规律性,并具有不以人的意愿为转化的客观规律性,自然界和人相互之间也经过劳作而形成了新陈代谢物的作用。二是在人类社会关系方面,指广泛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经济关系、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和人类全面的物质需要相互之间的关系,包括在人们社会关系内部的物品交换、分配、消费等[3]。马克思主义的生物交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互影响的状态,引起人类的深刻思考。

(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首先指出了人类社会中为什么会出现生态危机,其原因就是因为资本主义逻辑泛滥而造成了社会变异,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商品拜物教。恩格斯在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城市工人阶级生存状况之后,就有了这样大量而详尽的记述:“埃尔克河并不区别于欧洲其他大河,它在城市入口处还是清澈见底的,但在进出城市后则显得又灰又臭、污浊不堪。”[4]马克思更是直接批判了资本主义导致的生态困境,他说:“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到了特定的时刻,人类就会惊讶地发觉,以前不曾看见的现在处处都暴露自身的痕迹。”[5]由于商品细化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发展,资本家为人类画了一个大饼,就好像以今朝有酒今朝醉为最主要的流行生活,而丝毫不考虑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对自然环境的有效维护。而这一切都是受资本主义逻辑的影响,其罪魁祸首正是资本主义逻辑之后的大资本家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如果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根本途径就在于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须用社会主义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也在日益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此实现制度的转变并不是解决生态问题一劳永逸的方法,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体制优越性,我们要充满高度信心,在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導下,沿着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前行。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明生态理念的意识发展不足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是永续发展的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现阶段,我国虽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但是部分民众对基础理论的认识还停滞在保护层次,并且不能真正地认识社会主义生态社会发展理想,更别提把理论知识贯彻并落实到实际践行之中。例如,在上海市施行的垃圾分类,尽管靠强制性制度管控、社区内精确管理、张贴宣传海报等方法进行推广,但效果仍不尽人意,使之难以进展。由此可见,生态理念虽然实行,但是公民个人的生态意识不强,对于很多生态思想的认识仍然不清晰。当前我国政府应大力宣传生态文明价值观,向整个社区渲染良好生态文明气氛,形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道德氛围和社会道德规范。

(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滞后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城乡振兴的强劲驱动器,坚持绿色发展,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但是我们也应该很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国农村农民经济基础差、教育底子薄、发展落后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性转变,“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有些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较严重。例如,对传统农产品的肥料农药农膜污染、对乡镇工业企业污染、牲畜养殖业污染、对农村旅游污染等;同时,农业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也相对欠缺,有些地区仍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污水处理。随着新乡村振兴规划的逐步实施,乡村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农业经济社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优先发展现代工业经济,而农业经济社会结构也将出现重大变化,本来就已相对脆弱的农业生态文明将会受到更大的挑战。因此,改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重视低碳、循环、绿色生态、环保型现代工业的发展,将显得尤为重要。

(三)生态建设立法碎片化

生态系统具有相互关联度、循环度的本质属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互相联系,相互紧密结合的重大工程。但中国的环境立法还没做到整体性、系统性。首先,具有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环境相应的立法、规定、执行细则缺失,综合性法规,操作性的程序法都处在空缺地位。尽管中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了国家“五位一体”战略格局当中,政府对环境相应的法规作出了不断调整优化,包括在《环境保护法》中政府对资源的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些明确规定,政府也加强了对环境违规人员的处罚力度,在整体上强调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中国的生态法规与制度仍然呈现出碎片化局面,特别是在地方性立法的形成中依然出现着缺失,在此基础上不同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上往往缺乏法律法规的指引,从而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对中国生态文明构建新路径的影响

(一)坚持推进“两山论”,共建美丽中国

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思想表明,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们要尊敬自然界,尽可能避免对自然的干扰,做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两山论”的思想与恩格斯的”报复论“是高度契合的。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构建美丽中国,在价值观上要做到从“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向“人是天然界和平的成员”、从“征服自然”向“维护天然”的观念转换;从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生产性“人对自然环境的战胜”向天然产品性“崇尚天然、维护环境”转换,培育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现代意识。近年来,持续性的严重雾霾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更加重视和科学合理地掌握利用地球各种资源的原则,更加尊敬自然规律、遵守规律。人们唯有放弃任性,方可做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构建美好中国,就必须形成可持续性的消费行为和产出,即适宜居民消费:绿色生态居民消费和高科技居民消费。强调科学合理的居民消费,是指生活水平与人类生产效率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配套,防止不良消费行为发展。强调绿色消费,就是提倡购买消费绿化生态商品。尊重大自然,崇尚身心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节约各种资源和能耗,避免选择一次性生活用品,以弥补“舌尖上的耗费”。强调合理科学居民消费,就是提倡将生活物质文化消费与智慧消费行为兼顾,坚决反对过度重视生活物质文化消费或低俗消费行为。

(二)加强资金投入与科学技术的创新

良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创建,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支持和科技的保障。推进国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创建,必须继续加强财政部门的支持力量,特别是要加强政府部门对当地基础生态建设投资的支持。另外,企业要积极开展多种渠道的融资活动,把社会资金导入生态文明建设当中。要按期评定企业的生态指数,加强社会舆论对企业绿色发展模式的监管,及时淘汰高能耗的企业。现代科技虽然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对环境也造成巨大伤害,因此我们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环保中的积极作用。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要积极创新发展农村科技,统筹好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产品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创新服务技术方面,要重视绿色生物洁净燃料的快速发展和使用;同时,要结合中国实际科学地发展多样化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观光旅游产业,以解决好旅游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中国农业、工业、旅游观光等产业向集约化、协调性、可持续性的方面蓬勃发展[6]。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坚持绿色惠民

近年来,环境事故仍然频频发生,使得国民生活在高度紧张的社会气氛中,生存在被污染的自然环境中,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备受威胁,归根结底是由于制度不能严格执行,缺乏保障。环境监测机关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对严重损害环保工作的违反者进行最严厉的处罚,并严厉追究环境污染监督中有关负责人失职亵渎犯罪行为的罪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整治保护环境的力量和意志一直十分坚定,“加强环境治理力量,以改善生存环境品质为核心内容,建立最严厉的保护机制,深化落实大气环境、水、土地污染防治行动规划,建立省之下环境治理组织检测监察执行垂直管理体系。”[7]各地政府部门更要切实地把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做到“绿色惠民,绿色为民”,改变生产方式,确立绿色生产理念。只有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节约使用紧密结合起来,与进一步有效优化生产力布局、制造业水平提升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变,我国才能走上一条经济健康发展与碧水蓝天同在的和谐道路。

结语

在我们迈进新时代的进程中,在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长的当下,创建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指日可待。马克思以前瞻性的眼光向人们介绍了生态观思想,而这种观念到今天依然产生着巨大影响。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我们更要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长期工作,需要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和落实,才能实现绿色家园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魏连.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旨探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3):27-33.

[2]   恩格斯.自然辯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郭佩惠,刘化军.马克思“新陈代谢”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学术探索,2018,(12):8-13.

[4]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现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沈元军,王丽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逻辑生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89-92.

[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