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乡村研学旅游现状调研及发展建议

2023-03-16 09:34李宗芳
旅游纵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研学基地旅游

李宗芳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南京 210014)

引言

自研学旅游被纳入中小学生课题,成为必修课程之后,加上“双减”政策的实施,研学旅游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研学旅游是旅游行业和教育行业交叉融合的产物,既是一种旅行,也是一场教学,但具有普通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1]。研学基地作为研学旅游的载体,承担着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功能。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研学旅游的投入较大,但是关于乡村研学基地的研究相对较少[2],2022 年乡村研学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乡村研学将面临新的机遇 和挑战。

当前中国已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乡村振兴战略也在稳步实施中[3]。乡村研学旅行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是乡村地区文化的活性传播方式。通过研学活动,青年学子以传习的方式传承和传播乡村地区文化,同时促进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增加作为文化主体的农民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从而自主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4]。

江苏是全国著名的科教重地、农业强省,依托科研教育和农业资源,江苏逐渐成为乡村研学旅游大省[5]。“十三五”期间,江苏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6%,总收入年均增长11%,打造各级乡村旅游区(点)686 个,形成一批乡村民宿品牌和集聚区。乡村研学旅游比例逐年上升,在传承和传播乡村地域文化的同时,促进乡村休闲农业发展,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4]。

一、江苏乡村研学旅游基本情况调研分析

为了调研江苏省乡村研学旅游的总体情况,调研组于2021 年7 月至9 月对江苏地区的乡村研学旅游基地展开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共回收358 份问卷,有效问卷351 份。调查内容包括基础设施、队伍建设、课程开发、服务管理、安全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主要数据情况如下。

(一)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的研学资源情况

据调查,乡村研学旅游资源中农耕文化所占比例达到2/3,自然生态超过50%;以农业产业、农业科技与生态环保为主题研学旅行所占比重也较大;地理标识、非遗传承与遗址遗迹因资源稀缺,占比略低(见图1)。

图1 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研学资源情况

可见,江苏乡村研学旅游基地依托乡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等乡村地方特色资源,一个基地一般拥有1 ~2 个特色资源。

(二)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的基础设施情况

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的基础设施调查数据显示,室外场地面积33.4 hm2以上的达到50%(见图2),有室内研学场所的达到90%以上;餐饮住宿配套条件中,提供住宿和未提供住宿的比例相差不大,住宿和餐饮服务呈显著关联(见图3);同时,所有基地内均有相应的医疗配套服务,与周边医院建立急救通道的达62%以上。

图2 乡村研学旅游基地室外场地情况图

图3 乡村研学旅游基地住宿与餐饮情况图

数据表明,研学基地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食、住、行”只能满足部分研学者的需求。仍有近一半的基地不能提供餐饮服务,医疗配套设施仍需要完善,缺少专业医护人员。

(三)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的研学课程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有85%的研学旅游基地进行了相关规划和课程研发设计,研发课程主题主要是农耕文化与自然科普(见图4);仅有20%的基地设有研学专门部门,从业人员中50%以上无研学相关证书,且以兼职人员为主;72%的基地认为目前开展研学旅游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专业人才缺乏;研学旅游服务人群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占比近95%,在校大学生、社会群体和学龄前儿童也分别占有一定份额。

图4 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研学课程主题情况图

可见,研学旅游课程开发较单一,且缺乏科学性;缺乏专业的研学指导师,服务群体主要是中小学生。

(四)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的安全管理情况

在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的服务管理方面,各基地把安全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每年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可见,安全管理工作已是基地的基础工作,得到大家的认可。

二、江苏乡村研学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总体规划,基础设施有待提升

通过调研发现,江苏乡村研学旅游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是,规模较大、形成品牌、管理服务与研学体验较好的基地寥寥无几,根本原因是缺乏总体规划,导致乡村研学旅游基地建设和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指导。研学基地服务意识较强,能提供相应公共服务与一些便民措施,但是“食、住、行、游、娱”等设施仍待加强。

(二)市场需求较大,研学资源开发不足

江苏各类教育在校生达1 389.7 万人,仅学生群体的研学需求就十分巨大[6]。但是,研学旅游客流量并不高,且以中小学生为主,主要是大部分乡村研学基地对研学产品定位模糊、课程单一,研学主体市场分析不明确,未进行典型的差异化开发,对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文化、研学课程未进行深入挖掘。同时,课程体系不完善,无法实现“游”“学”结合,缺乏系统、专业、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严重制约了乡村研学旅游的发展。

(三)专业人才需求大,培训教育机制不完善

研学师资队伍缺乏,研学指导师以兼职人员为主,研学指导师缺乏培训和统一认证,导致研学旅游课程的实施过程无法实现品控。安全保障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医疗救护人员等其他岗位人员还存在“一人多用”现象。这些问题使乡村研学旅游无论是“质的提升”,还是“量的提升”都受到极大限制。

三、江苏乡村研学旅游发展建议

(一)建立监管机制,促进乡村研学旅游健康发展

乡村研学旅游需要实施规范和标准进行指导,对研学旅游整个环节都进行细分和监督指导,逐步淘汰低劣研学旅游产品和基地。目前,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积极编制《乡村研学旅游服务与实施规范》,该规范实施后将在基地进行分级和动态评价管理、乡村研学旅游课程教育实施、研学旅游过程的监督、研学指导师专业教育和培训、研学旅游效果反馈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江苏乡村研学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二)明确基地发展目标,把握基地建设要素

乡村研学旅游基地建设,要以乡村为本、“三农”为核,把“学”和“游”融入设计理念,通过交互性的景观设计手法,用好、用足农业科技(产业)、自然景观和文化元素,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走进乡村,亲近自然,注重研学人员的体验感与参与感,在田园中探索大自然的奥妙[7]。同时,游、学、吃、住、行等服务,要满足受众的教育和体验的需要,具备教育与游览、校园与基地的多重功能。

(三)完善乡村研学课程体系,探索分级研学模式

乡村研学涉及自然教育、农耕文化、农业产业等,对于参与人员应采用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突出“学”与“游”,注重体验与实践[8]。课程受众逐步从中小学生拓展到幼儿园、大学等学段,最终成为全年龄段的研学课程体系,同时探索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研学课程[9]。总的来说,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置不同的研学课程,采取的方式也应不同。比如,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研学课程以“五感”教育为主,喂养温顺小动物,种植植物和蔬菜等;针对大学生的乡村研学课程,应侧重专业研究、农事体验和文化传承等。

(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建设专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多元化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研学指导师专家库。发挥第三方学会、协会的作用,构建研学指导师职业认证制度,开展乡村研学旅游课程评价和乡村研学指导师培训等,认定一批优秀乡村研学课程、建设一支优秀人才队伍;打造乡村研学旅游基地和研学指导师交流平台,加强各基地之间的人才交流与流动,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推动整个行业专业人才链发展。

(五)探索联盟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研学旅游基地应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发展本地特色,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形成有效的持续性运行模式。“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基地充分挖掘自身研学资源,形成产业联盟,借助“微信公众号”和“互联网+”“融媒体”等进行宣传,营销乡村研学打卡地,加强研学基地科普展教资源的开发,推出品牌乡村研学课程;打破地域和行政体制的限制,合作共赢,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四、结语

目前,研学旅游的消费方式和结构发生改变,研学旅游以其丰富的内容载体、新颖的体验方式成为文化旅游市场的宠儿。2022 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将文旅融合列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依托乡村开展研学与劳动实践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挖掘乡村优势资源,进行差异化发展,立足乡村地域性,科学打造特色研学与劳动教育基(营)地,创新乡村研学发展运营模式,向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贡献文旅力量与研学智慧。

猜你喜欢
研学基地旅游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我的基地我的连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