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 王灿 林杰威 尧命发 许之兴
[摘 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有利于建设高素质劳动队伍,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文章介绍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即从价值维度上看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实践维度上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从现实维度上看有利于缓解学生学业压力和劳动教育师资不足难题,并从优化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建设师资队伍、改进考核方式、推动创新创业五个方面提出了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教育;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2-0127-04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 《意见》)正式颁布[1]。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2]。高校在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提高劳动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但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仍面临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感不强、劳动教育师资不足、学生学业任务繁重等难点[4]。传统的劳动教育局限于打扫卫生、植树等单一形式的体力劳动,会在不经意间与劳动教育的育人初衷脱节,影响劳动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当代劳动教育中,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以身体和大脑相结合的整体思维看待劳动教育和劳动精神[5]。《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改革,使劳动教育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紧密结合[1]。劳动教育面临缺抓手、缺载体、缺场景等问题,有必要拓展学生劳动教育的场景和形式,实现学生劳动实践的多样化,吸引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6]。
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劳动教育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让学生在其专业领域进行创造性劳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缓解学业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专业师资队伍可以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提供重要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以及劳动实践能力。
新工科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劳动教育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有利于建设高素质劳动队伍,培养更多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和大国工匠,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
一、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一)价值维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利己主义和消费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盛行。部分年轻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理解不足,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陷入矛盾和冲突中,而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7]。
开展新工科专业教育时介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拼搏精神,以及重要的原理创新、技术发明等,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学生立志解决专业技术难题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统一起来,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二)实践维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劳动教育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认知水平。将劳动教育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学会劳动,在劳动中强化专业学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认知层面转换到实践层面,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劳动教育与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融合也使劳动更具专业性和创造性,更大限度地发挥劳动的育人作用。此外,劳动教育与新工科专业教育的融合,丰富了新工科专业课程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投入更多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
开展专业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应用更加频繁,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更快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8]。学科交叉渗透的速度加快,更需要学生拓宽学术视野,加强与多领域多学科专业人才进行交流学习。沟通交流能力、开放包容虚心学习的心态、大局观等都可以在劳动教育中得到培养,学生团队成员间的思想碰撞也有利于他们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启发创造性思维以及培养高级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现实维度:缓解学生学业压力和劳动教育师资不足难题
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及评价体系,课程的短时间少频次性质使劳动教育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会加大学生的学业压力。新工科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不仅需要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积累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拓宽学术视野,对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主动学习探索,同时还需要参与到一些高阶创新项目中培养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这无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劳动教育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中,既可以减轻大学生学业压力,也可以使其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教学体系还未完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不足,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可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引入劳动模范,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和较长的接触时间,可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师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劳动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激发劳模充分发挥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的热情。其次,《意见》提出以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1]。针对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打扫卫生、植树等单一形式的体力劳动,而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得以开展创造性劳动,并强化学生诚实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科學精神。高校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培养科学素养少不了专业教师的指导。最后,在专业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探讨、精益求精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包含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引导学生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畏困难、勤勤恳恳、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专注投入、勇于创新,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二、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本文以内燃机原理课程的专业教育为例,探讨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内燃机是现代工程技术科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内燃机原理课程需要多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9]。以往的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往往存在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易使学生局限于书本知识学习,造成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因此有必要开展课程改革,将其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就是一个有效途径。
(一)优化课程内容
挖掘内燃机原理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素,以我国内燃机发展以及国内外相关科学家的贡献和事迹为主线,介绍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精神以及重要的原理创新、技术发明,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勤奋劳动、创新劳动的劳动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在专业领域开展创造性劳动打下良好基础。
比如,教师在讲授内燃机性能指标时可以通过介绍近二十年来我国内燃机科技创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在讲授热力循环时可以探讨四冲程内燃机发明所体现的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在讲授汽油机爆震燃烧机理的发现时可以讨论我国著名科学家吴承康院士的家国情怀和创新科研方法,在讲授内燃机的发展历史及概况时可以介绍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等。在夯实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介绍内燃机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激发学生立志解决内燃机“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兴趣和热情。比如,1951年,史绍熙先生毅然决然放弃了自己在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返回祖国后在天津大学组建了内燃机专业;苏万华院士率领团队成功开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车用柴油机电控单元和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开发出我国第一台先进燃烧技术和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相结合的准均质压燃天然气发动机;尧命发教授带领团队开发出新一代超低排放重型柴油机技术体系,该技术的应用使我国重型柴油机实现了从国3标准到欧Ⅵ标准的跨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这些例子都是在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优质素材。
(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优化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课堂研讨展示、实验教学、劳动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学习和劳动空间。在每章课程内容讲解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分组,对该章知识体系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提问。一方面,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教师也可从学生的展示中了解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在相关知识上作深入讲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感受到老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艰辛,使其珍惜老师的劳动付出,从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仅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容易“眼高手低”,实验实践经验的缺乏也会使学生对实验数据的理解和分析出现偏差。内燃机教学离不开实验实践教学,学生在科研劳动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内燃机原理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艰辛。实验实践不乏挫折与失败,让学生经历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很好地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同时对其进行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使其认识到诚实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可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尤为重要。
在实践教学方面,采用台架操作实验、虚拟仿真实验、科研实践互相协同和促进的模式。部分课程理论知识,可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操作性实验进行验证和理解,比如内燃机性能参数调整、发动机速度特性与负荷特性实验、柴油机喷油特性实验等;对于传统实验台架难以开展的实验,可采用虚拟仿真实验的形式,比如缸内气体流动、燃油喷雾发展、内燃机缸内燃烧火焰发展、排放物的生成演化历程、新型燃烧方式特征等;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入研究团队,参与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依托在研项目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提出的实践教学方法需结合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认知水平,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分模块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劳动教育的要求。
(三)建设师资队伍
单独为学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会加大学生学业压力。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教师既可以在教学中完成劳动教育,也可以考虑全局,不断挖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的劳动教育要素,形成全员参与的教育协同[5]。
为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必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把劳模教师纳入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使学生的劳动更具专业性和创新性,以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要求;二是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的水平和劳动育人的意识,增强其在专业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学生劳动价值观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力;三是鼓励教师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内燃机原理课程主讲教师之一尧命发教授作为天津市劳模,也是天津大学九个 “劳模创新工作室”中的一个负责人,他在新工科专业教育中很好地开展了劳动教育,其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四)改进考核方式
为实现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需改进考核评价方式,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长期、有效融入。增加平时研讨考核点及实验实践次数,注重课堂讨论、实验实践中的过程评价,考查學生的实践技能、合作能力、劳动积极性、创新思维能力等。此外,将一些创新研讨升级为高阶创新项目,学生课后围绕特定的项目主题进行汇报,降低被动学习考试成绩占比,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其具体考核方式成绩分配比例为平时作业和专题讨论占10%,基础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高阶创新项目占20%。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评价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五)推动创新创业
天津大学秉承新工科办学理念,基于内燃机原理课程特点,进一步结合学生的兴趣,打造了多个践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并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贯通以及创新创业融通,建设了一支专业教师、学工教师、企业专家协同共建、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
学校从内燃机原理课程教学出发,促进了相关课程的延伸拓展和提升,比如开设了10余年的汽车文化课程广受学生喜爱,赛车工程概论课程获评天津大学第二课堂“金课”,天津市创新创业示范课程赛车设计与制造吸引了全校10余个学院20余个专业的2000余名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从学生的劳动实践出发,打造了“赛车+”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成立了天津大学北洋动力车队。近几年,该车队连续获全国一、二等奖和多个单项奖。“浩跃EV1”是天津大学首辆电动方程式赛车,车队从零开始完成了电驱动系统和整车设计与制造,在该届比赛的首次参赛电车队中排名第一[10]。在“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一体化生态中,刘松涛、刘庆晨等历任队长毕业后留在天津创业,践行了科技创新驱动的硬核创业观。创业者在回归课堂的同时赞助车队发展,形成了创业“反哺”的特色文化,在新工科理念下的创新创业一体化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劳动教育重要示范基地的建设。
三、结语
高校劳动教育面临学生学业任务繁重和学校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困境,将新工科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利于缓解相关困难和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劳动技能、创新探索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出具有高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具体实施中,本文提出以下实践路径来实现内燃机原理课程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挖掘内燃机原理课程专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在课堂和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学习和劳动空间;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劳动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的劳动更具专业性和创新性,以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改进考核评价方式,实现劳动教育的长期、有效融入;打造了“赛车+”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2020-03-26)[2023-06-05].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 XUE E, LI J. What is the ultimate education task in China?Exploring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for Cultivating People" ("Li De Shu Ren")[J].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2021,53(2):128-139.
[3] GKONOU C, MILLER E R. An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teacher reflection, emotion labor, and emotional capital [J]. Tesol quarterly, 2021, 55(1): 134-155.
[4] 孙伟,冯晓东,罗迪. 劳动教育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难点、路径与意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6):77-81.
[5] DU L N, WANG W Z.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organic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college students[J].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national, 2022:7115412.
[6] 陳云龙,吴艳玲.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J].人民教育,2020(7):35-38.
[7] 钟飞燕. 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1.
[8] 齐元俊, 任伟建,霍凤财. 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J].西部素质教育,2017,3(8):93.
[9] 刘海峰,尧命发,许之兴,等.基于新工科的“内燃机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6):481-485.
[10] 林杰威, 宋康, 董家硕, 等. 北洋动力车队在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事中获佳绩[EB/OL].(2022-09-26)[2023-06-05]. http://www.tju.edu. cn/info/1026/6701.htm.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