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师范生的岭南音乐教学探索

2023-03-15 23:22王炜瑾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岭南民族音乐师范生

【摘 要】岭南音乐是岭南一带的特色民族音乐,承载着独特的人文和历史文化信息。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岭南音乐,将岭南音乐文化传承,达到育人目的作为教学的关键内容,建立岭南音乐特色教学模式成为主要问题。本课题针对师范生面对岭南音乐素材时存在文化背景剖析不到位、音乐分析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匮乏等问题进行探索与分析,进一步探索师范生岭南音乐教学模式。

【关键词】师范生;岭南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138—03

岭南音乐是岭南一带的特色民族音乐,承载着独特的人文和历史文化信息。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岭南音乐,将岭南音乐文化传承,达到育人目的作为教学的关键内容,建立岭南音乐特色教学模式成为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以及学界对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逐渐重视以及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全国各地许多音乐专业工作者围绕岭南音乐文化进行田野调查以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探索。师范生的岭南音乐课程设计能力培养目标与策略探索,培养集岭南音乐文化理解、岭南音乐表演技能、岭南音乐课程教学设计能力于一体的教育人才。首先是了解现状,直视广东省教学工作者岭南音乐教学能力现状,直面问题,在理念上进行转变,岭南音乐课程不能成为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的附庸,不可用附加模式进行教学,应以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确定岭南音乐教学能力培养方向。广东地区的高校师范生面对岭南音乐素材时存在文化背景剖析不到位、音乐分析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匮乏、教学过程设计千篇一律等问题,无法较好地引进及利用岭南音乐文化资源、具有岭南特色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坚持文化教育,即为传承,更为育人。因此,笔者希望进行岭南音乐课程教学设计探索,指向师范生,培养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综合岭南音乐的传统传承方式,具有时代特点又注重岭南音乐文化理念智慧和精神气象的音乐教学工作者。

一、音乐课程回归整体性,提炼岭南音乐文化内涵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高校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革命。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校音乐师范生通过音乐分析课、视唱练耳等课程,基本掌握音乐分析能力,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并且具有一定的音乐表达意识和表现力。以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为载体,在实践与理论学习中,渗透其重视本民族音乐传统,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意识,促进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理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建立文化自信等,更能够引导学生作为一名准音乐教师,如何对岭南音乐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建立民族认同感,为他们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带入基础教育中做铺垫。

以中山咸水歌《出海捞鱼心花开》为例,中山咸水歌为广府民歌,演唱的语言为粤语,是中山人辛苦劳作后自娱自乐的演唱方式,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歌词大多描写农忙之前或收获之后,搭起歌台,抒发心情的场景。《出海捞鱼心花开》为徵调式,是沿海地区,水上居民演唱的歌曲,混合拍子的节拍特点展现了咸水歌特有的新鲜感,歌曲通过歌词与旋律展现了渔民的质朴感,表达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音乐师范生的教学课程中,可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歌曲特点,如每句句末的称词部分,“以小见大”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歌手对于民族音乐的不同处理方式,区别于西方音乐会式的表达,岭南音乐更具功用性与社会性,通过演唱与剖析不仅可以了解人民的婚丧嫁娶习俗,甚至可以感受歌着当下的心情,更具即兴性,也极富生命力;如歌曲律动活动,引导音乐师范生感受中山渔民出海捞鱼相互协作,同心协力划着船桨捞鱼的情境,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如歌曲模唱活动,引导音乐师范生用真声演唱,展现当地人民的质朴感,通过斗笠、船桨等道具还原捞鱼情景配合演唱,不仅教授音乐本体,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山咸水歌的文化背景,了解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音乐课程需要整合生活世界与音乐世界。岭南音乐的独特性,不仅体现于动听的旋律,朴实的歌词,更重要的是丰富的精神内涵。在音乐师范生的教学中,抓住岭南音乐素材的音乐本体与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了解岭南音乐文化,注重母语文化教育思维,有助于他们在真实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举一反三,完善教学设计。

二、重视音乐体验与活动,注重岭南音乐内在理解

走向体验的音乐教育强调在音乐语境中行动而不是思考,在参与中将音乐和人,鲜活的生命融为一体。岭南音乐教学应该是有机整体,观赏性的认知或仅仅满足于听觉的感官已无法适应现今的时代,音乐是学会的,而不是被动的教授而来。音乐师范生在进行岭南音乐教学设计前,应在充分分析音乐本体与历史文化背景等基础上,关注教学环节中的参与性,实现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应只停留在简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是从感性层面的感受和体验出发,让音乐教学回归身体。

以粤语童谣《行花街》为例,行花街是广东地区家喻户晓的童谣,“行花街”又称“游花市”,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沿袭至今的民间习俗。花街为春节期间,尤其除夕晚到新年钟声敲响结束之间的活动。在课例中《行花街》为歌唱课,使用粤语与普通话结合进行演唱,活泼欢快,朗朗上口。在音乐师范生的教學课程中,可通过广东民谣《迎春花》进行音乐律动,塑造广东人民过春节的喜庆气氛与音乐情境,从而引出广东节日习俗“行花街”。聆听与律动的体验活动中,引发学生思考,点明主题;展开环节,通过对“年三晚”“行花街”“睇唔晒”“拣唔晒”等进行粤语的念诵模仿以及手划旋律线条感受粤语的音调起伏特点,感受粤语韵味,通过哼唱、聆听等让学生感受方言与唱腔结合的韵味,在聆听与思考中由浅入深,提升学生的歌唱表现力,掌握音乐风格。

在身体参与的音乐学习中,音乐不再是外在于个体自身的被认知的对象,而是自己探索、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中与身心完全融为一体。就如《行花街》课例,不同于以往单调而枯燥的歌唱技巧练习,而是把重点放在音乐教学的参与性,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实践性,让音乐发自内心,融于身体,回归本真状态。当音乐师范生在接触岭南音乐素材时,摆脱音乐教学的理性认知方式,通过自己的聆听、模仿、律动、创作、分析等将音乐技巧与文化情境融为一体,才能把握岭南音乐真正的内在意义,落实于自己日常的中小学教学设计中。

三、立足本土化,挖掘岭南音乐地域性教学方式

民族文化与生活是本土音乐的滋养土壤,如何让学生了解岭南音乐文化深层的精神理念与文化气象,单单从视频影音以及书本上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实现的。音乐教学不是象牙塔,不能单纯从技巧性、知识性层面出发进行教学,音乐师范生接触岭南音乐素材往往从音乐文本出来进行分析,而让音乐文本回归自身所对应的情境,关注并运用民间口传心授,综合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更能从整体层面感受与把握岭南音乐。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应成为岭南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以潮州锣鼓经“大锣三笑科”科介为例,潮州锣鼓经是一种简化了的锣鼓总谱,用拟声词形象地表达潮州大锣鼓每一打击乐器声部的基本节奏与音色特点,甚至是演奏技巧,各种科介(锣鼓点)都由口头念诵与观察模仿进行传授。在潮州地区的锣鼓班社中,师徒间会以锣鼓经念诵以及敲击动作模仿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节奏更学习了锣鼓经的念诵,同时模仿师傅敲奏的表情、姿态等。因此,在“大锣三笑科”科介的学习活动开始,通过聆听与观看教师的敲奏,了解音乐形象“锣将军”笑了几次,每一次节奏特点的不同;通过学习锣鼓经“仄仄仄”的念诵以及敲奏动作,深入体会锣的敲击方法,其中不仅体现传统“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更可以借用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的声势等进行节奏模仿。

中国的“节奏”不同于西方定义下的“节奏”,西方认为节奏应是音值长短与强弱拍位的不同组织形态,更为理性;而中国的节奏更为即兴性,讲求内心情感意念的抒发。在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往往不会看到可以的教与学的痕迹,师徒之间模仿、聆听、参与、感受,音乐技巧与音乐意识紧密结合,对音乐的理解也更加融入骨血中。因此岭南音乐中的潮州锣鼓节奏,不应只从谱子单一媒介出发进行教授,更应注重民间“口传心授”、模仿实践等传承方式。

四、关注混合教学,融合岭南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师范育人质量与授课教师的信息化运用技术水平息息相关。不仅对高校教师更是对高校音乐师范生,未来的音乐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客家山歌《落水天》的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可在讲解客家文化背景、历史民俗以及客家人原有的生存环境时,利用“可画”软件制作动画视频,找到客家特色建筑围楼、客家特色小吃酿豆腐等图片进行动画制作,并结合讲解音频帮助学生融入客家情境,从已知到未知,引发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好奇心,进而投入歌曲学习过程中;在广东民歌《彩云追月》的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导入环节,用“剪映”软件制作视频,表达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从视觉到听觉,切入中国传统中“月亮”对象征的意义,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了解歌曲,表达好歌曲。

在展开过程中,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可运用“剥豆豆”软件设置相应的抢答环节。如客家山歌《落水天》的教学法课程中,当讲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时,与其用晦涩的语言进行说教,不如通过抢答环节引发思考。通过互动与抢答,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发思考,形成良性竞争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在结束环节,除了教师的知识总结以及重点归纳,还可以通过“课堂有点酷”等相关网络平台,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平台上相互合作与交流,并且进行学习结果的自评与互评。不仅培养学生的自省能力与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混合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性。

五、注重教学实践,提升岭南音乐教学技能

音乐教育是一项关注学生发展的育人实践。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利他的方式满足学生音乐需求的教育。高校音乐师范生未来将面对数不胜数的中小幼学生群体,在学校期间固然是要学习、发展与巩固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专业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当面对民族音乐素材时不只从技术和知识层面出发,而是深入了解音乐本体的文化背景及实践方式。音乐教育应该是实践的,而非只是唯书本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真知。

首先,为高校音乐师范生提供岭南音乐教学展示平台极其重要。这一展示平台可以是“师范生教学公开课”“教学素养音乐会”“教学成果海报长廊”“教学比赛”等。比如“公开课”,学生在呈现出较为完整的一节公开课前,需要不断的打磨和修改岭南音乐教学设计,其中就包含了对岭南音乐文化以及岭南音乐课例本身的一次又一次深入剖析;教学设计成熟后,针对课堂语言、环节衔接、教姿教态等需要多次磨课来确保达成良好的效果;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学生对岭南音乐和教学技能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二是组织音乐师范生走进岭南音乐的“大课堂”“中课堂”与“小课堂”。王耀华教授指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课堂需要创造良好的母语环境和生态环境,应提供大课堂(社会的民族音乐环境)、中课堂(学校课外民族音乐活动)小课堂(民族音乐各种课的教学)的互相结合。”因此,带领学生深入岭南音乐的民间传承场所,与传承人、弟子等进行交流,作为“局内人”参与进传承过程中,有助于帮助学生用多元的视角审视岭南音乐,对其有更全面的理解;而鼓励学生参加學校课外的民族音乐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岭南音乐课外活动中找到成就感;学校中关于岭南音乐的历史、音乐分析与鉴赏等课程,也在音乐专业维度帮助学生更快速地进行岭南音乐素材剖析,对其课堂实践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炜瑾.音乐师范生民族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2(19).

[2]董云.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储冀璇.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J].中国音乐,202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文化传承”的音乐师范生民族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jxgg34)。

作者简介:王炜瑾(1994—),女,汉族,广东潮州人,硕士,音乐教育专业,大学专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岭南民族音乐师范生
忆岭南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雨岭南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