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舞蹈的当代价值与传播路径研究

2023-03-15 20:57王晓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当代价值

【摘 要】非遗舞蹈是我国重要的非遗文化资源,以独特的文化符号传承着民族情感,在当代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以非遗舞蹈作为研究对象,简单叙述其当代价值,并分析其发展现状,最后从高校教学、科学采风、表现形式、数字化保护等方面,探讨非遗舞蹈的科学传播路径,旨在为更多非遗舞蹈传承人员与相关部门提供思考方向,实现非遗舞蹈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遗舞蹈;当代价值;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129—03

非遗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是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国中华文明遗产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承载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非遗舞蹈则是伴随中华文明成长的非遗艺术形式[1]。为让非遗舞蹈在现代继续保持足够的活力,完成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对非遗舞蹈相关内容展开全面分析。

一、非遗舞蹈的当代价值分析

(一)艺术文化教育价值

非遗舞蹈拥有较高的艺术文化教育价值,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艺术综合质量有较大帮助[2]。相比于其他舞蹈类型,非遗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拥有极为淳朴的艺术内涵,可以将非遗舞蹈整合成教学资源,合理融入到当前舞蹈教学系统中,从而合理优化当前舞蹈艺术领域的浮躁氛围,让更多的舞蹈教学人员与表演人员重新追溯舞蹈艺术的本质,从而提升自我舞蹈水平。而且,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非遗舞蹈的教学化应用,了解到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吸纳更多人员与资金投入到我国舞蹈艺术领域,实现舞蹈艺术领域的健康发展。

(二)强身健体价值

非遗舞蹈本质为舞蹈艺术,其与各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这让非遗舞蹈拥有更强的强身健体价值。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舞蹈、歌唱等娱乐方式放松心情,降低工作、生活方面的压力,从而提升身体综合素质。非遗舞蹈的大多数动作较为简单,学习门槛较低,可以将其融入到晨练、广场舞等娱乐形式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而且,非遗舞蹈的题材大多是歌颂生活、赞美劳动,人们在练习、表演非遗舞蹈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各族人民对生活的乐观情绪,可以用更为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工作、生活方面难题,对于社会稳定发展也有较大优势。

(三)舞蹈创作灵感来源

非遗舞蹈也可以作为现代舞蹈创作灵感来源,这也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一种形式。非遗舞蹈拥有较为朴素的创作初衷,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深厚的艺术内涵,具有标志性的舞蹈动作,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这些内容都可以被现代舞蹈所吸收,丰富动作、优化服饰设计,达成非遗舞蹈的继承与发展目标[3]。

二、非遗舞蹈当前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公众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资源,满足基础的物质需求后,也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精神享受,以舞蹈为代表的文化艺术领域,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内容。在社会公众需要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需求下,非遗舞蹈也得到高质量的传承与发展,但在实际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非遗舞蹈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缺少足够的认知,对于非遗舞蹈的内在美理解不足,单纯认为非遗舞蹈的外在美过于死板,难以让非遗舞蹈在年轻人群体中得到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举办的各种形式舞蹈比赛,也是将流行舞蹈作为主体元素,以非遗舞蹈为代表的传统民族类舞蹈占比不大,导致在社会公众中非遗舞蹈缺少更为可靠的传播路径,造成非遗舞蹈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受到影响。

三、非遗舞蹈的有效传播路径

正因为非遗舞蹈当前传承与发展情况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在现代文化艺术领域没有发挥更大应用价值,为此,有必要借鉴其他类型舞蹈的传播形式,对非遗舞蹈开展更有效的传播模式设计。

(一)将非遗舞蹈合理引入到高校教学系统中

为让非遗舞蹈得到更可靠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将其引入到教育系统中,科学探索非遗舞蹈的传播路径。高校是培养各个领域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场所,可以作为非遗舞蹈引入教育系统的试点单位,将非遗舞蹈合理引入到高校教学系统中,响应国家对保护非遗的号召。特别是一些开设文化艺术学科的高校,拥有丰富的舞蹈专业学生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非遗舞蹈融入到舞蹈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领会非遗舞蹈蕴含的精神,并将学生合理转化成传承非遗舞蹈的主力军角色,为后续的非遗舞蹈未来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在非遗舞蹈引入高校教学系统中,也需要考虑到以下两个问题,确保非遗舞蹈能够有效融入到教学系统中,发挥预期的应用价值。第一,非遗舞蹈代表的原生态舞蹈形式与高校系统化教学的科学训练发生矛盾。教师在遇到这种矛盾问题时,需要将高校教学作为核心基础,要让学生在接受舞蹈训练中,获得最大的教学价值,并要合理吸纳非遗舞蹈的舞蹈风格,提取非遗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完成科学训练与发挥风格的有效融合。教师要坚持自己的基础原则,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舞蹈训练,也需要让学生表现出一定的非遗舞蹈表演风格,二者相互交融、合理吸纳,避免出现厚此薄彼的问题。第二,文化障碍问题。将非遗舞蹈引入到高校教育系统中,学生群体对于非遗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了解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障碍,会影响非遗舞蹈后续应用效果。建議高校在决定引入非遗舞蹈之前,邀请非遗舞蹈传承人员在高校内进行积极宣传,让更多学生认识到非遗舞蹈的风俗文化、历史背景,合理降低文化障碍。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非遗舞蹈逐渐与舞蹈训练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练习舞蹈动作过程中,对于非遗舞蹈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打破非遗舞蹈与高校教学的融合壁垒,打通非遗舞蹈的高校传播路径[4]。

(二)针对非遗舞蹈开展科学采风

大多数非遗舞蹈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域,这导致在收集有关非遗舞蹈的资料时,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成本,持续时间偏长,这也是一些非遗舞蹈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出现传承断代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研究人员需要对非遗舞蹈开展科学的采风,丰富调查形式,尽可能还原非遗舞蹈的产生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进程。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与地方部门取得联系,针对当地的历史资料进行系统化查询,确保非遗舞蹈的本源得到有效的调查与分析。考虑到不同时代产生的舞蹈是社会公众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建议研究人员在对非遗舞蹈进行采风时,需要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做详细分析,研究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对于非遗舞蹈的影响,从而抓住非遗舞蹈的情感内核。研究人员需要确保非遗舞蹈采风的真实性,可以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多方验证,也可以在验证过程中了解到更深入的非遗舞蹈内容。比如从民俗学、社会学的角度,对于非遗舞蹈做更详细分析解读,避免仅从舞蹈学的单个视角,简单解构非遗舞蹈的内容。同时,研究人员也需要以整体视角对于非遗舞蹈的各项内容做更详细的调查,例如载体、服饰、道具,以及非遗舞蹈代表的民族文化等,让非遗舞蹈采风呈现出真实的一面,保障研究内容的完整性,便于非遗舞蹈开展高效率的传播活动。

(三)针对非遗舞蹈当前表现形式进行合理化创新

不可否认,非遗舞蹈有值得吸纳的内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匹配现代文化艺术表现的内容,在进行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时,需要站在辩证的角度分析非遗舞蹈的本质,并进行合理化创新,而不是对非遗舞蹈进行照搬照抄。因此,一方面,应详细分析现代文化艺术市场发展需求,提取非遗舞蹈符合新时代发展形势的积极内容,将其与现在较为流行的舞蹈形式进行结合,并强化非遗舞蹈的节奏性,提高非遗舞蹈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打通非遗舞蹈的各个传播路径。如,将非遗舞蹈与流行歌曲等现代元素进行融合,以不同受众群体的年龄层次,设置更合适的曲目,在各个受众群体中得到大范围的传播。另一方面,需要合理引入新型传播媒介,通过新媒体技术,打破非遗舞蹈常规传承模式中存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打造矩阵化传播结构,在全媒体平台上开展非遗舞蹈的大范围传播,提高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效果。与此同时,也需要合理控制传播媒介,并要保持非遗舞蹈的内在本质,在传承与发展中坚持非遗舞蹈的纯粹性,避免出现娱乐化发展,或者是形式化解读等情况,影响非遗舞蹈的传播与传承。

(四)完成非遗舞蹈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生产工具,文化艺术领域也通过数据技术,得到大范围的传播。非遗舞蹈可以通过数据技术,提高其在社会公众的曝光度,积极传播非遗舞蹈拥有的精神内核,以文化、历史等标签在现代互联网中引导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

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媒体平台,合理提升非遗舞蹈的传播力度。在对非遗舞蹈进行传播时,可以考虑将非遗舞蹈引入各种类型的网络节目,吸引文化艺术领域更多的艺术表演人员参与到非遗舞蹈的表演当中,合理提升非遗舞蹈在社会中的传播力度。在进行非遗舞蹈表演时,需要做好舞台表现形式优化工作,合理提升表演人员的舞蹈功底,保障非遗舞蹈的表演质量。另一方面,在非遗舞蹈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高质量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为非遗舞蹈后续传承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特别是借助数字技术构建的数字资料库,拥有较大的储备容量,能将非遗舞蹈以数据影像等方式进行有效保存,避免出现非遗舞蹈传承断代问题。同时,合理应用数字技术备份保护工具,在媒体平台上进行大范围的非遗舞蹈传播,合理降低传播所需的资源投入。此外,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中的坐标数据识别技术,在记录非遗舞蹈影像资料中使用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设备,以接近现实的仿真化影视技术,复刻非遗舞蹈所有内容,实现非遗舞蹈的数字化保护与高质量传播的同步落实[5]。

(五)在非遗舞蹈推广中发挥引导作用

在进行非遗舞蹈的传播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合理利用部门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对于宣传资源做更合理的协调,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认识非遗舞蹈,完成非遗舞蹈的大规模推广工作。现阶段我国各地的非遗舞蹈传承与发展工作,是由非遗舞蹈传承人员与一些热爱非遗舞蹈的社会公众展开的个人化活动,这些相关人员对于现代文化艺术市场研究较浅,对于非遗舞蹈的传播认识不深,在传播活动中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非遗舞蹈的实际传播效率偏低。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设置更为专业化的推广机构,保障当地以非遗舞蹈为代表的非遗可以得到更可靠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根据非遗舞蹈传承人员、民间艺人提供详细的艺人保护机制,避免出现非遗舞蹈的传承断代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非遗舞蹈活动,扩大非遗舞蹈在社会公众的曝光度,丰富当地文旅资源,并为非遗舞蹈传承人员提供更大的表演场地、更好的表演条件,从多个方面合理展示非遗舞蹈蕴含的内在精神。同时,组织人员针对非遗舞蹈起源进行系统化的实地调查,合理发掘非遗舞蹈的传承人员,将非遗舞蹈的起源、发展做更全面的分析,并将非遗舞蹈的历史故事进行整理,结合其他历史文化,举办当地的文化展览,让更多人认识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合理传播民族精神。此外,采用纪录片等表现形式,向社会公众讲述非遗舞蹈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内涵,全面推动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在开展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时,应明确非遗舞蹈当前的发展现状,结合其他类型舞蹈当前的传播路径,同时传承人员也需要积极与高校等单位进行合作,强化传播路径的应用效果,充分发挥非遗舞蹈当代价值,以推动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慕凡.“非遗舞蹈+教育”——非遗舞蹈未来高校传承体系课改模式探索[J].尚舞,2023(5).

[2]龚小丽,陈露漪.“双创”理念下新非遗舞蹈创作的实践路径[J].教师博览,2023(3).

[3]王蕊.鄉土文化保护视角下民间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思考[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12).

[4]薛元骏.浅论非遗舞蹈传承与保护中的三重价值[J].中国文艺家,2022(8).

[5]刘杰,王雨露.“非遗”视野下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研究[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3).

作者简介:王晓丽(198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当代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