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诗歌虽出现在古代,但其所表现出的人文情怀与思想内涵,有着永恒的价值。鉴于此,本文将从唐代诗歌的文学地位与意义、唐代诗歌的特征与类型,以及唐代诗歌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唐代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了高度赞赏,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使现当代文学更加注重人性关怀、自然环境保护和文化多元性。
【关键词】唐诗;诗歌发展;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017—04
引言
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是汉字组成的文本中审美价值最高的作品。诗歌就是文学中的文学,中华诗歌在唐朝达到繁荣,并且以特殊的艺术的形式影响后代文学的发展,即便是现代文学的身上也有唐代诗歌的身影。文学创作是人类文明发展永恒的主题,诗歌在中国经历十分漫长的发展,随着进化,在唐朝迎来发展的巅峰。白话文普及以后,文学进入现代文学,但是文学大体上继承了唐代诗歌的风格与特征。文章结合唐代诗歌展开分析,以现代的角度看待唐朝诗歌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谈论当代文学中古代诗歌的身影。
一、唐代诗歌的文学地位及其影响
唐代诗歌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唐代开放的风气、清明的政治、统治者的推崇,让诗歌在唐朝得到长足的发展。是我国时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历史上的高峰。认识诗歌,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认识唐代。杜甫漂泊在西南的时候,写下追忆往昔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他是盛唐时期的作家,盛唐在经济上实现了繁荣,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都实现了繁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有一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很多学者在研究上认为这两句诗能够概括盛唐,诗人写出早春旧年、新旧事物之间交替的气象。这首诗不仅仅体现出诗人对时代精神的秒回,也体现出对一个时代的群体认同。在唐代的不同时期,诞生不同的诗歌,时代精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一斑。如盛唐就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犹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而晚唐,迎来了这个盛世的尾声,人们将其形容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三首诗都是写景,精妙绝伦,但是都蕴含了不同的时代精神。文学是广义上的文学作品,在作家的笔下诞生后,就会打上时代的印记。唐代处于中国文化的上升期,其精气神均在诗歌中体现出来。盛唐时期出现过很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人,李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诗歌浪漫;杜甫目睹盛唐的衰落,诗歌非常现实。现代人读诗歌,能够从诗歌中读出具体的人物形象来。
二、唐代诗歌的特征与类型
(一)初唐时期的诗歌特征与类型
初唐时期,诗歌还留有南北朝时期的绮丽。此时的诗人都是在陈隋生活过的诗人,风格依旧是齐梁时期。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他认为诗歌要有气势。在早期,诗歌是由于游玩宴会需要所创造的,有歌颂功德的特征。初唐时期,宫廷诗人、初唐四杰是具体的代表。此時的诗歌内容价值不高,但是技巧上却重视声调格律。初唐四杰对齐梁陈时期的文风进行批判,让诗歌真正走进社会。他们创新诗歌内容,诗歌逐渐走向普通居民,走向市井生活,抒情言志的诗歌多了,诗歌的风格也从绮丽婉转朝着刚健清新转变。诗歌的形式也被改造和创新,对盛唐时期的诗歌产生很大影响。
(二)盛唐时期的诗歌特征与类型
盛唐的诗坛彻底扭转前朝遗留的问题,进入高度发达的时期。此时的繁荣体现在百花齐放、诗体创新,出现了诸如李白和杜甫这样空前绝后的诗人。这个阶段诗人对诗歌的风格进行创新,同时融入建安风骨,此时的诗歌风格刚劲雄健,浑然一体,同时也有清新的自然美,形成独特的盛唐精神,融入诗人的创作中。刚劲风格的代表人物有高适和岑参等人,他们在边塞当兵,诗歌中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经历,用诗歌描绘苍茫的边塞景观,同时也抒发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志向。意境诗歌最成功的是山水派诗人,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他们的诗歌区别魏晋时期的山水派,他们重视挖掘山水的自然美,并且借机阐述自己对官场的厌恶。此时的诗歌更重视清新自然美。盛唐时期,社会危机逐渐暴露出来,如一朵繁盛的牡丹迎来寒霜,繁荣之后便是衰落,很多诗人透过繁华看到了盛唐背后的危机,爱国诗人杜甫就写下了无数的爱国诗篇。
(三)中唐时期的诗歌特征与类型
安史之乱后,唐朝如枝头凋零的花朵。诗歌反而走向另外一个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韦应物、李益等人。在经历国家动荡后,这一时期的诗歌冷静沉稳,他们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发出哀叹之声。在中唐前期,此时的诗歌还追求意境,如用萧瑟、凄凉的意象来抒发情感,如秋风、落叶等,可以读出情感的悲凉。新乐府运动后,诗歌逐渐倾向现实主义。此时诗人的诗体创新明显,将传奇小说与诗歌创作结合起来,让诗歌人物形象更完整,诗歌的情节则更曲折,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除此以外,韩愈、孟郊等人也学习杜甫的风格,形成奇崛险峭的诗歌风格。此时的诗歌从市井回到亭台楼阁,诗歌的风格也逐渐变得绮丽婉转,如李商隐和温庭筠,诗歌多是描写爱情,追求声色感官的刺激。这个阶段内,杜牧则是例外,杜牧感慨社会现实,仍旧有慷慨激昂的特征。
(四)晚唐时期的诗歌特征与类型
晚唐时期诗歌进入衰败时期,客观上晚唐的危机已经无法解决,使人们对唐朝的败落充满了颓废、伤感、痛惜的心情,而他们的文学素养不能支持他们重新创作,诗歌的风格改变不大。这一时期的诗人最后基本上都归隐田园,他们的诗歌也都寄情山水,但凄婉哀怨且感伤。此时的特征有:
(1)继承新乐府运动,借助诗歌关注民生百态,或讽刺社会黑暗,或揭露现实。此时的诗歌已经没有讽谏的功能,更多是讽刺、怨恨。
(2)对社会失望,诗歌中展示自己对社会的失望,表达对归隐的向往。
(3)学习盛唐、中唐时期的风格,但是出名极少。
唐代诗歌的发展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虽然走向衰落,但是深深影响后来的文学创作。唐诗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形成这样的盛况是文学史上的巅峰,但也都在极盛中走向颓靡,至今为人感叹。
三、唐代诗歌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一)强调人文情怀
诗歌是中华民族杰出的艺术创造和丰富的情感记录。在现代社会中,丰富的文化视听产品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诗词经典,比如《掬水月在手》,记录了叶嘉莹的诗词人生;《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些文化节目,燃起社会品味诗歌的热情。比如“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在全球传播,收到无数网友的留言。如果把中国的诗歌比喻为灿烂的宇宙,那么唐诗无疑是这一片宇宙中最耀眼的星辰。唐朝的诗人2200多位,他们有的身居高官,为达官贵人;有的处江湖之远,因此处处都可以听到咏唱诗歌的声音。
对民族命运的忧虑:杜甫诗歌中对民族命运的忧思、与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彻彻底底展示出一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展示。他深沉的爱国情怀中渗透着强烈的牺牲精神,危难之时,他悲痛欲绝写下《春望》,大乱刚平,他在狂喜之下写出人生唯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是大家,有大的胸襟、气魄、境界。我们读,诗歌中的人文情怀,更多是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兴衰结合在一起。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晚年在四川,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好客的天府人民和美丽的巴山蜀水让这个经历国家巨变的诗人短暂放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1]。此时他的诗歌闲适愉快,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些诗句清新淡雅,体现出杜甫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怀。但是在诗歌中,也能够读出淡淡的忧愁来,因此后人觉得诗歌有影射政治的嫌疑,具体无法考证,但是从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但是年事已老,已经无可奈何了。
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杜甫一生关注民生,他对政治黑暗和民生疾苦有切肤之痛,通过“穷愁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窥得一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杜甫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是在文学的天地中他塑造了一个新的自我,他的“三吏三别”就是忧国忧民的代表作,尤其是《石壕吏》。杜甫目睹石壕村祖孙三人的惨剧,这个经历安史之亂奔波在路上的诗人,听到的风声雨声都是百姓在经历战乱之后的哭嚎,《石壕吏》用不动声色的冷静的态度,客观写出包含情怀的诗歌。相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直抒胸臆,《石壕吏》让人触目。
诗歌中充满对建功立业的向往:由于唐代经历从繁荣到衰败的这个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也有战乱发生。很多仕途失意的文人都把边塞立功看做求取功名的出路,初唐四杰的诗表现得很明显,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代边塞对这种现身边塞、装置报国的豪情十分赞扬,有“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他们向往建功立业,源于关怀家国。李白自视极高,屡屡自比“大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种人文情怀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影响巨大,中国古代戏曲《西厢记》《汉宫秋》《桃花扇》都受到唐代诗歌的影响。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也穿插了很多诗词,让小说也充满诗情,如《红楼梦》,这样的巨作完全是诗化的小说。唐代诗歌直接影响现代人的创作,叶剑英等人的诗歌深受唐诗的影响。近代的创作者郭沫若、闻一多、余光中等人都在唐诗中汲取营养[2]。现代的文艺作品中都有唐诗的身影,如《杨贵妃》《丝路花雨》《长恨歌》等等。
(二)关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唐代诗人歌颂自然,关注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比如李白的诗歌就呈现出强烈的自然主义思想,他热爱自然和向往自由,正是这种强烈的挣脱束缚的表达,体现出他反封建社会限制,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表现。他的诗歌有很深邃的表达,通过自然与历史的描述,表达出他对世界以及人生的独特看法。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诗人用诗意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李白为首的诗人对抗门阀士族,蔑视传统束缚。杜甫则吸取儒家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民的命运。在封建社会时期,诗人的创作与政治相关,如果诗人真正不关心社会,必然会沉寂不再创作,正是因为他们关注社会的发展,政治本身能够推动诗歌的发展。历史上诗歌的兴盛时期,其实就是政治有活力、能吸引人才的理想时期。他们向往建功立业,因此都存在或由隐而仕,或由仕而隐,或边仕边隐。因此关注自然山水,对各地的山水描述也很常见。现代文学作品中,关注自然与社会的作品很多,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个人的村庄》《与虫在野》,这些作品通过关注自然生态来映射社会发展,中国的教育离不开唐诗。其中深受唐诗影响的现代作家余光中,文学作品深受诗歌的影响,比如《听听那冷雨》等。
在优美的诗歌中,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爱,不知不觉显示出来,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诗篇读来眼界开阔,一种关于美的修养被悄无声息融入血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诗歌中不乏对历史的追怀。像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商隐“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等等,有的诗篇还探索王朝的兴亡成败,如李商隐发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尝不是对一个时代的探索。
(三)丰富文化表现形式
唐代诗歌除了在时代上有十分明显的特征之外,在表现形式上,题材十分广泛。比如描写政治、描写边塞,写送别、写深闺怨;写咏物、写登高、写寻隐等等,而且各具特色,并不相同。既有抒情性质的叙事诗歌,也有讽刺的诗体,有婉约的赋,也有澎湃的楚辞,基本上涵盖所有的文学创作形式。唐代诗歌里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不乏乡愁、亲情、友情等。诗歌中充满对人生、历史、宇宙的深沉关怀、思考。如李白的《静夜思》,据说他的原版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明朝中后期李攀龙在《古今诗删》里面,将诗句改为现今流传的版本:窗前月明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时代的发展中,诗歌的改动是另一种对情感的认识。李白五岁的时候跟着父亲李客从中亚的碎叶城来到四川江油,江油成为他的故乡。“山月”是李白对故乡独特的记忆,他后来还写了《峨眉山月歌》,李白带有个人记忆的家乡月色,是“山月”,读者心中的符号更倾向于“明月”。明月所蕴含的情感流程是“他乡明月—故乡明月—思乡之情”这一流程。唐诗有很多名篇,传播过程都会有改动。其中不乏历史考证,但是也有个人的情感寄托。现代人也将明月作为情感寄托,明月与山月之间的区别不再是地域的区别。
唐代诗歌里面的友情与爱情也十分动人,如李白与杜甫,两人在洛阳邂逅,推杯换盏之间,谈起盛唐的衰败,杜甫始终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而李白则“尧舜之事不足惊”,叹道:“还是饮尽这杯中之物吧”。关于两人的友谊,在诗歌中可窥见一二:“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两人经历安史之乱,各自的命运彻底改变,离别之后的日子里,杜甫写下近20首思念李白的诗。李商隐写刻骨铭心的爱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中的情感超越了《无题》的用典四句。
现代文学深受唐诗的影响,比较典型的作家纳兰性德,他的作品写景婉转秀丽,同时有唐诗的风致。他的诗歌学习元稹、李贺、温庭筠等人,词句缠绵悱恻,实现与词风的交融相通[3]。在现代,蒋勋深受古代文学的影响,尤其是诗歌的影响,他擅长从美学的角度诠释诗词的美,是另一种文学发展的可能。
(四)体现核心价值观
1.坚定文化自信
在中国,人们从小就会吟诵诗词,如《咏鹅》《静夜思》等,这些文化根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代代相传。盛唐时期诗人拥有很大的抱负,他们很自信,无论是边塞诗还是送别诗,都呈现出一种阳刚之气,如岑参“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很多诗人都过得落魄,但是每一个人都在张扬个性,都在追求幸福。這样一个伟大、自信的民族,即便是布衣,也有气度,这就是唐朝气象。中华民族历经风霜,我们逐渐站起来了,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路途上。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基础、最深厚的自信。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有浓厚的重甲力量。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人,需要紧跟时代,学习优秀文化,弘扬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敢做时代的“弄潮儿”。
2.弘扬时代精神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恢宏盛大的盛世,国土辽阔、疆域统一,文化高度发达,诗人们充满豪情。他们在盛唐的土地上歌舞,用华美遒劲的诗歌歌颂祖国,抒发宏达的胜任理想。如“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在唐诗中,诗人将功业理想寄托在诗歌中,蕴含浓烈的爱国情怀。他们将个人的荣辱与家国联系起来,为了国家利益甚至愿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4]。他们心系国家,这种高尚情操至今影响无数的中国人。现在仍旧有无数人学习他们的风骨,同时也呈现出昂扬向上的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3.构建和谐美好的自然观念
唐诗为人们呈现出一个和谐自然景观,体现出唐人热爱自然和珍惜自然的美好观念。“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们的诗心和自然山水和谐。被称为“孤偏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将浓厚炽热的思念蕴含在自然景物中,用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郦道元《水经注》中描写三峡的无限风光,在清新中透露出欣悦,人与自然都达到了高度和谐。这种诗篇在唐诗中很多,体现出唐人美好和谐的观念,必然也会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产生影响,也与我国倡导的环保、人地和谐理念不谋而合,是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唐代诗歌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区别,深入探讨诗歌的这些特质,必然会对现代文学艺术的创造、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弘扬、发展的意义不止于此,更主要是要挖掘诗歌的价值,认识到他们的精神观念,在时代发展中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邱丛姗.文化想象与地域空间书写——先秦至唐代诗歌中“江南”主题的流变[J].美眉,2022(11).
[2]李璐.李嘉言唐诗文献研究举隅[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1(4).
[3]符亚楠.论晚唐女性诗人的诗歌创作[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4]郭新钰.唐代山水诗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作者简介:青文婷(1982—),女,汉族,四川南充人,文学学士,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