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军运用太极六合针“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鼻炎经验拾萃

2023-03-15 16:00:42杨梦梦叶辉汪雅婷朱庆军
大医生 2023年24期

杨梦梦 叶辉 汪雅婷 朱庆军

【摘要】慢性鼻炎为临床常见疾病,以鼻塞、喷嚏、流涕为主要症状。朱庆军老师认为慢性鼻炎其病在肺,而本在脾,临床治疗中基于五行相生理论,将传统脏腑辨证与太极六合针法相结合,辨证施治,治疗慢性鼻炎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慢性鼻炎;太极六合针;培土生金;针刺经验;朱庆军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3.24.0.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24.036

慢性鼻炎属中医学“鼻窒”“鼻渊”范畴,乃腠理疏松、卫表不固之故也,苦于该病者或鼻塞,或鼻腔内分泌物增多[1]。据统计,慢性鼻炎在我国人群中发病率约2%,成年人较为多见[2],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势[3]。目前,西医的治疗以缓解鼻炎症状为主,主要为激素类和血管收缩剂类药物,疗效往往不持久,易对药物产生依赖,不能根治疾病[4]。针刺治疗鼻炎历史悠久,无明显不良作用,且疗效显著[5]。朱庆军老师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一科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30余年,精研各种针法,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慢性鼻炎方面颇有研究。太极六合针法是朱庆军老师治疗慢性鼻炎的常用针法,基于《内经》、太极八卦、传统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理论,由葛钦甫前辈创立,其临床疗效可靠。笔者随师跟诊,现将朱庆军老师治疗慢性鼻炎的诊治经验与同仁分享。

1 鼻窒的病因病机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中央土以灌四旁……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6]《灵枢·本神论》曰:“肺气虚则鼻塞不利。”[7]朱庆军老师认为脾虚为慢性鼻炎发病根本之所在,其病在肺,而本在脾,慢性鼻炎病久伤脾,致脾无以灌溉四方,元气不能上充,气血失于布散,外邪来犯又使本病反复发作,因果交加,久而不愈。《脾胃论》中记载:“肺者,肾之母,皮毛之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冷,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浊涕,嚏不止,比常人大恶风寒……”[8]肺主宣发肃降,输布卫气,宣散水谷精微,若肺气虚衰,无以固表,则腠理不密,风寒之邪易乘虚而入,肺感寒邪,肺失宣降,通调失常,鼻窍则不利,则鼻痒、喷嚏频作,津液外溢则清涕涌现。《医学入门》卷四所说:“鼻乃清气出入之道,清气者,胃中生发之气也。”[9]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为气之枢,鼻又为肺之窍,主气之出入,故鼻之健旺有赖于脾气滋养。脾气虚弱,失于健运,其气生化无源,土不生金,清阳之气无以上承,则现鼻窍不利。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如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则水液内停,日久聚湿成痰,停聚于肺,痰湿内困,循经上犯鼻窍,使痰湿之邪久久凝集于鼻部,故见鼻塞不通、流涕不止。总而言之,鼻窒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脏腑虚弱,气血失调,外邪来犯,而其中脾气虚弱尤为重要,为其发病之宿根,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脾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肺气的盛衰,脾气充沛,不仅肺鼻得养,且卫气来源充足,使外邪不易来犯,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所云:“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10]

2 鼻窒的治法详解

2.1 培土生金,治病之本 “培土生金”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相生理论及脏腑相关理论,土能生金,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两者相辅相成,彼此影响,共同生成宗气、卫气,抵御外邪,在水液代谢中也相互为用。慢性鼻炎病位在肺,病久伤脾,致脾无以灌溉四方,元气不能上充,卫气失于布散,外邪来犯又使本病反复发作,因果交加,久而不愈,“虚者补其母”“母能令子实”,故应从脾论治以健脾调中,培土生金。

2.2 太极六合,调和阴阳 太极六合针法是葛钦甫老师创立的独特针灸治疗体系,以《内经》、太极八卦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太极八卦经络系统为起点,以人体内、中、外三层八卦为模式,通过调动人体一身之气,促进脏腑腹背阴阳之气上下交接、内外通应,全面贯通任督二脉,最终达到脏腑经络气调血和、阴平阳秘之功[11]。该针法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科等诸多疾病。

何为太极?《医易一理》曰:“人身一小太极,即两仪四象八卦人身亦具焉”,人体中处处有太极,天体太极立存于天地之间,人体太极则隐藏于体内,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无不处处体现。人体是一个“大太极”,头、面、胸、腹、脐、背、眼、耳、鼻、手、足等各部位又有许多小太极,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构成了独特的“太极八卦调控系统”。

何为六合?天、地、日、月、阴、阳“六合”为“一”,将天地之道、日月之光、阴阳之气融汇一体,与传统针法相结合,即为“六合”。《内经》曰:医者在行针时将自身精、气、神、意、法、针集中,与患者融为一体,也属六合范畴。

八卦有后天和先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是祖先对天地万物变化的本质认识,后天八卦是通过对世间万物变化的演算而为人服务,占卜出人的发展行为的规律[12]。孙思邈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太极六合针取《易经》后天八卦。太极六合针以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四步通调”为行针技法,内八卦阴阳交合,乃治疗针,中八卦日月运行,为导引针,外八卦天地定位,为加强针,内、中、外共同构建太极六合针法临床治疗理论基础。朱庆军老师在临证时,将太极六合针与“培土生金”理论相结合,内、中八卦先取艮卦,五行对应于土,再取兑卦,五行对应于金,有“培土生金”之意。

2.2.1 内八卦,阴阳交合 内八卦以神阙穴为中心针尖朝外(←⊙→),为治疗针。朱庆军老师在治疗慢性鼻炎临证时,内八卦选用艮卦、兑卦、离卦,八卦分阴阳,乾、坎、艮、震为阳四卦,巽、离、坤、兑为阴四卦,艮、兑、离三卦阴阳相配。艮代表山,五行属土,于人体对应胃、鼻、手、手背、手指、脚背、足趾、左足、脊背乳房等凸起之处,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故针刺艮卦一则健脾益气,气血生化有源,培土生金,一则通调肺气,宣通鼻窍;兑卦代表泽,五行属金,于人体对应肺经、鼻、咽喉、口、舌、口角、颊、牙齿、气管、右肩臂、右肋、右足、肛门等,肺与大肠相表里,刺之既可补益肺气,又有宣通大肠腑气以降肺气之功;再刺离卦代表火,五行属火,对应心经、心包经、双目、头面、颈部等,刺之可清热泻火,增强机体抗病邪能力。

神阙又名“气舍”,人体任脉上部气血均来源于此。《针灸穴名解》曰:“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紧接近大小两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谓神也,因而得名神阙。”[13]人体上为天部,下为地部,神阙居中人部,为“神之中舍”,针刺神阙能疏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气,调整人体脏腑功能、振奋人体精气神,对全身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14]。

2.2.2 中八卦,日月运行 中八卦距肚脐外开3~4寸(1寸=3.33 cm),针尖一般朝向内八卦(→⊙←),临床可随症变换,为导引针。中八卦布阵起到导引、接力催化、经气叠加、全息共振的作用[15]。中八卦常配合应用腹部腧穴,如十二募穴、八会穴等。对慢性鼻炎在太极六合针中八卦的选穴,朱庆军老师将艮卦、兑卦于常规范围、方向内取穴,离位则取中脘穴,针尖指向鼻尖,一则起到导引、接力作用,一則此穴为八会穴之腑会,又为胃之募穴,为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交会穴,入通六腑和胃,是调治一切脾胃之疾和各种慢性病、腑病之要穴,脾气得健,则肺气通。

2.2.3 外八卦,天地定位“外八卦” 参照古“洛书”,将人体看作伏龟,“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11],为加强针。外八卦与内、中八卦五行相生相合,构成完整的“太极八卦经络调控系统”,最终达到调畅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的功效[17]。加强针可针刺局部病灶,又名纳气针,有“开门迎宾”之意,将全身气血引至病灶处,葛钦甫老师临床以远部取穴为主,常配合运用董氏奇穴、张氏手足三针、八字治疗法、腕踝针法、平衡针法等。朱庆军老师临床治疗慢性鼻炎时,外八卦穴位常选用列缺(男左、女右)、印堂、足三里穴,列缺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印堂为督脉穴位,列缺印堂相配以沟通阴阳,调补气血,加之足三里穴培土生金,三穴合用将经气上引至鼻部,最终使肺气得宣,脾气得健,疾病向愈。

2.3选穴组方及操作 主穴:内八卦:艮卦、兑卦、离卦;中八卦:艮卦、兑卦、离卦(中脘穴);外八卦:列缺(男左、女右)、印堂、足三里穴(双)

操作:针刺顺序为先刺内八卦穴位,再刺中八卦穴位,后刺外八卦穴位。内八卦为治疗针,距神阙外0.5寸,中八卦为导引针,距神阙外4寸。患者取仰卧位,令周围环境安静,嘱患者身心放松,充分暴露需要针刺部位,对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医者与患者同时集中注意力。内八卦以神阙为中心,从医者的角度平刺进针,左下方为艮,右侧为兑,正上方为离,按此顺序各方向各布一针,中八卦的艮位、兑位针尖均朝向神阙,离位的中脘穴一般情况下针尖指向鼻尖,平刺进针,伴有胃脘部不适症状时改为直刺进针,注意针刺深度,避免刺伤内脏,针用补法;外八卦为纳气针,列缺穴采用平刺法,针尖逆心而浅刺皮部,男子取左侧穴,女子取右侧穴,印堂采用平刺法,提捏进针而浅刺皮部,针尖指向鼻尖,直刺双侧足三里穴,针用“烧山火”补法3、5、7、9次,每15 min行针1次。留针30~45 min。

加减:对于鼻炎引起的前额疼痛者,加用内庭穴;内庭为足阳明经荥穴,足阳明循行至前额,《难经·六十八难》曰:“荥主身热”,荥穴可治一身热病,针之有清热止痛之功;对于鼻炎引起的偏头痛者,加用侠溪,侠溪为足少阳胆经的荥穴,胆经循行过头侧,针之能止鼻炎引起的前额痛;对于鼻炎兼有长期便秘者,加用董氏三其穴,即其门、其角、其正,位于手阳明大肠经,双侧同时取穴,是治疗便秘要穴[18],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腑得通,则肺气得降,故针刺三其穴有间接治疗鼻炎、缓解鼻部不适症状之效;对于鼻炎合并胃脘部不适患者,中八卦选穴中脘直刺进针,与足三里穴同用温针灸,艾灸3、5、7壮为宜,有健脾和胃之效[19]。

3 典型病案

孙某,女,42岁,2022年5月11日初诊。主诉:鼻塞伴前额痛2年余。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鼻塞伴前额痛,遇冷易打喷嚏,睡觉时易呼吸困难、打呼,平素气短乏力,纳呆,睡眠差,舌质淡,苔薄白、厚腻,舌边有齿痕,脉滑。辅助检查:鼻内镜诊断鼻炎。诊断:鼻窒(肺脾气虚证)。治法:补脾益肺,散邪通窍。选穴如下。内八卦:艮卦、兑卦、离卦;中八卦:艮卦、兑卦、离卦(中脘穴);外八卦:列缺(右)、印堂、足三里穴(双)、内庭(双)。内八卦针尖朝外,中八卦针尖指向内八卦,其中中脘穴针尖指向鼻尖,列缺逆心方向平刺,印堂平刺指向鼻尖,足三里直刺。留针40 min,中间每15 min足三里行针1次,使用“烧山火”行针补法。嘱每日清晨使用温的淡盐水冲洗鼻腔,按揉迎香穴5~10 min,练习六字诀呬(Si)音5~10 min,具体操作方法:尽量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静、通风场所,双脚外展与肩同宽站立于地面,两手交叉向上举过头顶,头向上仰起,双目直视上方,发出呬音,待“气绝”之时,提一下谷道,使用意念发出呬音。

2022年5月14日二诊:诉鼻塞较前明显好转,前额痛减轻,打喷嚏次数减少,睡觉时无呼吸困难,打呼减少,仍感乏力、气短,纳一般,寐稍差,舌质淡,苔薄白、稍腻,舌边仍有齿痕,脉滑。继续予以针刺治疗,选穴不变,中八卦中脘穴改为直刺进针,中脘、足三里予温针灸,艾灸5壮。余嘱不变。

2022年5月16日三诊:诉鼻塞较前减轻,无前额痛,未见打喷嚏,打呼减少,乏力、气短较前好转,纳寐可,舌边齿痕印变浅,脉同前。法同初诊,继续巩固治疗3~5次,嘱患者回家自行使用艾条悬灸关元穴,每天上午7:00-9:00艾灸25~35 min,坚持使用温的淡盐水冲洗鼻腔、按揉迎香穴、练习六字诀呬音。经5次治疗后无鼻塞、前额痛,无乏力、气短,舌边齿印变浅,脉稍滑。3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为中年女性,纳呆致气血生化乏源,故见气短乏力,气血亏虚致头部气血失养,故见前额痛,脾气虚致清阳之气无以上升鼻窍,肺气不宣,故见鼻塞、打呼。治当补脾益肺,散邪通窍,用培土生金法加离位。先刺艮位后刺兑位为培土生金之法,有益气健脾,宣肺通窍之功。艮卦对应胃、鼻,脾胃互为表里,为后天之本。故针刺艮卦:一方面,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培土生金;另一方面,通调肺气,以宣通鼻窍。兑卦对应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刺之既可补益肺气,又有宣通大肠腑气以降肺气之效。再刺离卦对应心,刺之可清热消炎,增强机体抗病力。后刺足三里(双)、列缺、印堂、内庭(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下合穴,足阳明经多气多血,刺之有通调全身气血之功,且穴处身体下方,刺之有将胃肠腑气下引之效,胃肠之气得通,则肺气得降。肺与大肠互为表里,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有宣讲肺气,祛风散邪之功,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与印堂属督脉相配,可调理阴阳,使鼻窍得通。加用内庭治疗前额痛。诸穴合用共奏补益脾肺、宣肺通窍之效。另有研究表明练习六字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20],呬(Si)音通于肺,故嘱患者练习六字诀中的呬(Si)音,按揉迎香穴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使用适温的淡盐水冲洗鼻腔保持清洁卫生以辅助治疗,关元为小肠募穴,心与小肠相表里,艾灸关元穴既有温中补虚,培补元气的作用,又可将心火下移至小肠,有引火归元之效。

4 小结

朱庆军老师经过多年的临床总结,认为慢性鼻炎病位在肺,其本质为脾土虚无以生金,治疗上善用培土生金理论结合太极六合针法,拓宽临床诊疗思路,临床疗效颇佳。在治疗慢性鼻炎过程中,朱庆军老师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随症加减,同时注重传统功法“六字诀”锻炼、祖国传统临床治疗与太极六合针法相结合,不仅近期效果显著,远期疗效亦佳,值得临床思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肖洋, 李正才, 曾文娟, 等. 复方木芙蓉涂鼻软膏联合辛芩颗粒治疗小儿慢性鼻炎的疗效[J]. 中国现代医生, 2021, (5): 100-103.

张倩, 朱玲, 郑日新. 郑日新治疗鼻窒经验总结[J]. 中医药通报, 2023, 22(2): 11-13.

钟泽强, 贾坤, 冯全生. 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治疗慢性鼻炎[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 32(12): 76-78.

邱歆莹, 薛珊珊, 孙炘宸, 等. 揿针联合中药治疗肺经蕴热型慢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 16(1): 45-48.

王宝泉, 贺忠宁, 于天源. 针刺治疗慢性鼻炎疗效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2, 30(5): 377-382.

田代华, 整理. 《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7-39.

田代华, 刘更生, 整理.《灵枢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6.

李东垣. 《脾胃论》[M]. 文魁, 丁国华,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7-14.

李诞, 《医学入门》[M]. 田代华, 张晓杰,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698-699.

陳世铎. 《石室秘录》[M]. 王树芬, 裘俭,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

郑寅, 邢翘楚, 黄少毅, 等. 《太极六合针法》中蕴含的针灸治病原理[J]. 中医药导报, 2020, 26(6): 51-53.

马步真. 后天八卦的解析[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 17(3): 121-124.

柴铁劬. 针灸穴名解[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36-37.

石志福, 赵娜仁图雅, 白晓红, 等. 论脐疗[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2(S1): 15-17.

葛钦甫, 郑卫东, 马春晖, 等. 太极六合针法[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1-4.

洪益玲, 郑美凤. 浅析郑美凤运用太极六合针法治疗腹型肥胖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经验[J]. 中国民间疗法, 2022, 30(16): 29-31.

王志杰, 刘朝晖, 杨敏, 等. 针刺奇穴结合辨证选穴治疗脑卒中后便秘[J]. 吉林中医药, 2021, 41(1): 119-122.

赵莎莎, 刘银鸿, 焦艳竹, 等. 温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47例[J]. 环球中医药, 2023, 16(6): 1238-1241.

张家菁, 黄蔚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六字诀功法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11): 1567-1572.

作者简介:杨梦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的临床应用研究。

通信作者:朱庆军,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的临床应用研究。E-mail:763924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