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
(招远县)四民有常业,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宁朴毋华,宁俭毋奢。
——(清)岳濬《山东通志·风俗志》
大年三十,太阳刚从山脚挨挨挤挤的平房顶上探出头来,就氤氲在一片乳白色的炊烟与积雪的水汽里,给整个小村晕染上赭黄与绯红。明艳的晨雾中,还能嗅到热腾腾甜蜜蜜的粮食香气,这是清早起来家家祭祖都要预备的“金山”:小米蒸成干饭,倒进盆里垒成小山,再点缀六颗红枣,六六大顺。“金山”是招远“中国金都”的缩影,也是财源广进的祈盼。做“金山”切记一定要留“剩饭”——剩米添水煮成稀饭,是年三十必吃的早饭。“家家剩饭,年年有余。”代代相传的早饭有着俭朴持家,衣食丰足的仪式感。
大抵东人皆朴鲁淳直,甚者失之滞固。然专经之士为多。(《宋史》)
民多朴野,性皆犷直,犹有古风。凡所施为,质多文少。(《元志》)
——(清)张凤羽《招远县志》
家里家外早就洗刷一新,炸货、扣肉、蹄冻也提前做好。“圣虫”和“大枣饽饽”是招远摆供的特色面点,“圣虫”是蛇形、分公母的面塑,公的在背部剪刺如鳞,口含铜钱,母的背部通体彩绘,口含蜜枣。这样像龙像蛇又像虫的“圣虫”崇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岁终举行的“蜡祭”,意在酬谢农神,庆贺丰收。“圣虫”按照宗谱男东女西的方向对称摆放,紧靠着一摞五个“大枣饽饽”。“饽饽”原是满语,泛称各种面食。招远地处胶辽官话区,在语言、风俗上都受辽宁满文化影响。除了面点,宗谱前面还要排起七个红碗(依《礼记》规制祭碗取单数,但不僭越天子九鼎之数)。两碗糖果、糕点,五碗盛着染红的绿豆粉丝与翠绿的菠菜叶,形成“红花绿叶”的造景,下面垫着大鱼大肉的年菜。“红花绿叶”和“金山”一起致敬着招远“金丝银丝”的产业文化——招远不仅富有黄金,也是洁白如雪、誉满中外的龙口粉丝原产地。明末清初,招远人发明了制作绿豆粉丝的新技艺。1860年龙口开埠,招远优质的绿豆粉丝从龙口港装船外运,由此得名“龙口粉丝”。
除日《初學记》谓之岁除。晨起洒扫庭除,造桃板著门左右,谓之桃符。换新春联及郁垒、钟尴像,又制金银纸如钱状,贴门上楣,谓之过门钱,其五色纸为之者亦如钱。
——(清)张凤羽《招远县志》
当大人们在厨间忙碌时,孩子站在祖屋的门口,搅拌糨糊盆的热气和寒冬时节的呼吸混合起来,升起一团白烟。“撕,撕”旧年的对联粉碎着落在脚下,变成一簇簇褪了色的梅花。“福临宝地千秋盛,财进家门万事兴——五世其昌!”孩子大声读着新对联,看着门楣上鲜艳的五色彩钱在寒风中摇曳。
“快放鞭炮、烧香,开饭啦!”迎神的仪式过后,香炉里的沉檀气,尖锐炸耳的爆竹声,宗谱上的祖先和祖先所眷念的后代们,都一齐聚到年夜饭的团圆桌上来了!杯盘扣着杯盘,碗碟叠着碗碟,热气腾腾的鸡鸭鱼肉,络绎不绝的推杯换盏,止不住的欢声笑语,在年三十的晚上都享受了一个满够。
可是不要吃得太饱呀,晚上要守岁,12点交子时的时候放完了鞭炮,还要吃头一锅包着钱的饺子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