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023-03-15 05:03蒋丽芳
教育界·A 2023年2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初中生

【摘要】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观点的看法。目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愈发重要,开展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路径研究也就很有必要。因此文章分析了当下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现状及其成因,并通过教学实例初步探索了培养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蒋丽芳(1984—),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中学历史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具备了历史解释素养,学生才能够综合运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素养对历史事件或观点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因此,历史解释素养可以说是五大素养的核心。目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工作正逐渐从高中向初中渗透,开展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研究尤为迫切。

一、历史解释素养的定义及初中生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要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历史课程应该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当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二、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育问题及其成因

(一)问题

历史解释素养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多年,高中阶段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基本能够掌握一定的历史解释能力,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储备的增加,逐渐具备一定的历史解释素养。与之相比,历史解释素养教育在初中阶段开展时间较短,学科考查中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也不够。囿于初中生的学识和年龄,一些教师仍在采取讲授历史知识后让学生背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此外,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也比较浅显,在面对具体的历史事实或现象时习惯于照搬课本中的内容和观点,无法根据史实背景或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给出属于自己的解释。总之,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极大制约了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二)成因

1.教师对历史解释素养培养不重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仅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片面追求更快的教学进度,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导致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难以提高。

2.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方式有待改进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逐渐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历史解释能力。但有的教师仅将历史资料展示给学生,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有的教师对历史资料的解释局限于教材内容;有的教师不重视历史背景的介绍;有的教师仅要求学生记忆重点历史资料等。这些教学方式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学生及其家长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并取得很大成效,但部分学生和家长仍然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而且历史学科在中考所占的比重较低也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及其家长对历史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在学生及其家长的观念中,学习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思考。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效果也受到了影响。

4.学生对历史学习认识不到位

初中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有限,许多初中生不太明白历史要学什么、怎么学,更不明白历史解释素养是什么,甚至一些学生认为课本写什么就是什么、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不深、不透。比如,对于“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只会照搬教材的部分观点,或是片面肯定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一系列改革的做法,或是片面否定秦始皇焚书坑儒对文化的破坏,而无法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进行客观的解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进行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认为学习历史就是照本宣科,认为历史知识枯燥乏味,无法深刻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也难以掌握历史解释素养的真谛。

三、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路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考历史题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知识点记忆为主的考试题目逐渐减少,要求学生阅读图片、解读史料历史现象的题目大幅增加。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22年中考历史试题为例,在15道选择题中,有7题属于史料解析题,非选择题则全部属于史料解析题,这对初中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提出三点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路径。

(一)改弦更张,确立以提高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要加强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更新历史教学观念,确立以提高学生历史解释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对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教师是历史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对学生学习观念的影响很大,教师必须把握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摒弃传统、落后的历史教学模式,在教学时不要急于将课本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分析,深入了解历史,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同时,教师要充分激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告知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和意义,并在授课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增加历史知识储备

1.立足教材

教材是历史教学的“纲”,开展历史解释素养培养不能抛开这个“纲”,要围绕其延伸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教材,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再引导学生对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延伸学习。这样学生的知识储备才能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也才能得到培养。

比如,在进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中“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对清政府当时的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文化保守的社会现状进行全方位解读,揭示“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真理,还要补充讲解西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西方国家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加深学生对于鸦片战争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

2.补充影音资源

当前多媒体设备在各个校园的普及为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影音资源调节课堂氛围,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前沿领域和观点。

以“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教材中关于早期人类文明的遗址、遗迹资源不够丰富,学生可能感到枯燥。这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介绍人类早期文明的纪录片,使学生透过生动的讲解明白人类的发展过程。

3.搜索文献

受篇幅限制,教材往往无法展现历史的全过程,甚至很多时候只能展示单一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片段。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去搜集、阅读历史文献,并通过学习历史文献对历史事件、人物产生更深入的理解,进一步增加历史知识储备,发展历史解释能力。

以“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百家争鸣局面”一课的教学为例,教材中对诸子百家的争论仅有一段描述,但实际上诸子百家涉及的内容很多,有大量的文献传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搜索文献资料,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古代先贤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1]。

(三)构建开放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追寻历史真相

1.开展情景教学

运用情景教学可以很快地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应多采用情景还原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历史人物了解不同历史人物的视角,深入感知历史事件,得出更加真实全面的认识。

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每组学生去了解宋代百姓的生活方式,然后每组选取一两个不同身份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他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学生可以扮演苏州的农夫,表演在田里种占城稻的情景,从而展现出宋代南方水稻种植的状况;还可以扮演纺织的女子,通过模仿用工具纺织告诉大家宋代有比较先进的纺织工具;或者扮演烧窑的工人,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说出宋代制瓷业的发展等。教师可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穿插知识点教学,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历史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设置有效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提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但教师在设问时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围绕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设问,由浅入深、由内而外,慢慢延伸;二是设置问题要注意技巧,问题应层层相扣,具有吸引力;三是设置问题可以古今对照、跨越时空,拓展学生思维。

以“步入近代”单元“文艺复兴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对文艺复兴的意义很难理解透彻。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文艺复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什么人发起并领导的、文艺复兴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等,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认识到文艺复兴的重大影响[2]。

3.鼓励学生质疑

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核心在于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大胆质疑。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所以在课上,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让他们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各抒己见,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步入近代”单元“探寻新航路”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问:“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从此连成了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开始。可是同学们知道吗,新航路的开辟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磨难和痛苦。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的好奇心会被调动起来,教师可以顺势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个问题。学生的观点可能不完全正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提升。当然,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得出比较全面的观点。

4.时空跨越对比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材中,中外历史知识被割裂开来,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时空跨越对比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事件的因果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以“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中“明朝的灭亡”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时空跨越对比的方式,将明代与同时期的英国进行对比: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大明都城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建立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而同时期的英国,其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在1649年被处死,君主制被废除。由此,学生会发现,两个国家虽然都是改朝换代,但改朝换代产生的影响却大相径庭。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会形成更完善的历史观念,对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也会更大。

结语

历史解释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教师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综合上述分析,要培养初中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等方式提升教学实效,促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勇于创新、乐于应用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邓红燕.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No.664(31):107-108.

[2]詹建華.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素养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No.674(02):240.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代数学习探究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