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立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向

2023-03-15 05:03龙泉
教育界·A 2023年2期
关键词:立意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摘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面对课程改革,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关键词】核心素养;立意;课堂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龙泉(1976—),男,江苏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的教育思想,他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而提倡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师的教,还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与学与实际的做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方向。学科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的综合个性品质。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理应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文章以笔者执教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推动和平与发展”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感受和平来之不易,学会珍惜生活、珍爱和平,树立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知道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充分认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第二,引导学生根据相关主题搜集资料,探究全球性问题与应对策略,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全球化的思维、国际化的视野和格局,提高学生对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到许多关于国际社会的信息和知识,也初步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学生渴望拓宽视野,了解当今世界,关注人类命运,因此需要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厘清世界发展的方向,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认识到要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并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笔者在思考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时,先后梳理了一理一例、一例到底、议题教学三种教学方式,通过选择适切的教学方式,有效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一、一理一例,懵懂起步

所谓一理一例,是用一个教学情境落实一个学科知识点,不同的知识点用不同的教学情境突破。

教学设计1

情境一:叙利亚战争造成的危害资料

思考:1.为什么要维护世界和平?

2.人們采用了哪些方式维护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首先呈现丰富的资料,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战争的残酷。其次用问题来引领,让学生思考战争的原因与危害,再运用比较分析、因果推理等思维方法来剖析问题。最后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理解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价值理念,明确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和永恒的追求,但诱发战争和冲突的多重因素仍然存在,维护世界和平任重道远。

情境二:非洲贫困的资料

思考:1.制约贫困国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为消除贫困,世界各国都做了哪些努力?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世界范围内由贫困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会影响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而且会阻碍全人类的发展,启发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类的命运是彼此相依的,全世界人民要携手共进,促进发展,进而让学生对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初步认识。

情境三:中国今昔对比图片

思考:1.中国发生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2.怎样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重温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探究这些成就给我国今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认识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内部条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看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打下基础。

本课采用典型的一理一例教学方式,笔者针对和平问题、发展问题以及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三个知识点,跨时空组合了叙利亚战争、非洲贫困以及中国今昔对比三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具备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圈圈点,划划句”,学生“背背书,做做题”的教学方式来说具有明显的进步。

一理一例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被众多没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所分割,导致教学内容平铺直叙,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呈现碎片化形态。学生被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牵着鼻子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剥夺了学生意义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方式不仅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也很难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核心素养并不是见之于孤立的、碎片式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见之于能否综合地、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来自真实生活的问题[1]。教师充分挖掘情境中的教育因素,把一个案例用足用好,比起多个情境的堆砌,教育效果更好。由此,以一个主题贯穿全课的一例到底教学方式逐渐被教师所青睐。

二、一例到底,转型升级

所谓一例到底,是教师在一节课中以一个典型案例为主线设计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促进学生在讨论、分析情境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式。这里的“一例”,可以是一个案例、一件事、一个人或者是一个话题。

教学设计2

版块一:忆往昔

活动:出示中国往昔战火纷飞、积贫积弱的图片

任务:1.分组讨论战乱和贫困的原因。

2.分别列举当今世界饱受战乱和贫困的国家或地区并分析原因。

版块二:看今朝

活动:出示视频《中国精准扶贫》

任务:3.中国如何摆脱战乱和贫困的局面?

4.结合任务2,任选一个国家,合作探讨该国出路。(可从国际组织、 国家自身等角度探讨)

版块三:展未来

活动:写一封信

任务5: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封信。

角度一:给仍处于战乱或贫困的国家的小朋友寫一封鼓励信。

角度二:给未来的中国写一封信,展望未来。

本课以中国的发展脉络为主线,设计了忆往昔、看今朝、展未来三个版块,通过呈现案例,以例引趣;分析案例,以例析理;总结案例,以例启思;延伸案例,以例导行几个环节教学,环环相扣,条理清晰。学生通过分享感悟,感受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体会和平是无数人默默奉献换来的,理解维护世界和平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从而学会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的生活,主动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创设系统化、整体化的情境,能够克服一理一例教学的碎片化。

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所举例子的数量为一,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同时这个例子还需要贯穿课堂始终,这就对例子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例”的设计难度明显增大,教师难免会出现为了使一个案例兼顾整节课的知识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的问题。此外,一例到底的教学方式偏重对主题和结构的设计,对问题的设计往往着力不够,这就难以满足学科核心素养立意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新要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议题教学就成为构建课堂的新方式。

三、议题教学:深化提升

所谓议题教学,是教师以议题为纽带,教学内容为轴心,开展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使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学设计3

导入新课: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中心议题:聚焦叙利亚,关注和平与发展

议题1:叙利亚问题之所在

任务:观看视频,记录让你印象深刻的那一帧画面,说一说你的内心感受。

议题2:叙利亚问题之缘由

任务:1.结合材料,探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2.结合材料,归纳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议题3:叙利亚问题之出路

任务:结合中国经验,分析叙利亚自身应如何解决本国问题?

本课采用的是议题教学,结合叙利亚问题,确立了具有思维张力的中心议题—聚焦叙利亚,关注和平与发展。为了议透、议清中心议题,笔者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把中心议题分解成三个子议题,每个子议题都指向某一具体的内容。对中心议题的分解既是对中心议题的逐层展开,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步呈现。三个子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分层次锻炼学生对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助力学生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实现了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议题1和议题2,学生探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培养了学生从文本材料阅读中调动原有认知,发现文字、图表、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并分析、理解以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既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追求,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通过完成“结合材料归纳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学生学会以科学精神思考和平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也提升了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

第二,通过议题3,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所学知识,分别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维度为解决叙利亚问题出谋划策。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现了议题教学强调的“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的教学理念。通过对中国经验的梳理和分享,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了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本节课的议题教学,不仅使课本知识落地,能力目标生根,更使国家认同和科学精神在学生心中开花。

议题教学将教学内容的逻辑线索从外在的主题化情境变成了内在的中心化任务,这是对一例到底教学的深化和提升,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更符合核心素养立意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思维和探究技能应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要求,更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不难看出,议题教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一般路径,概括起来就是“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点转化为学科大概念,具体分为梳理教材知识点和提炼对应学科大概念两个步骤;第二阶段是学科问题转化为现实问题,具体分为形成基本问题和还原为现实问题两个步骤;第三阶段是文本化问题转为境脉化任务,具体分为形成文本化问题和形成境脉化任务两个步骤。如此,揭示了议题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大概念、真问题、活任务以及统一体。

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不断地转变教学方式,包括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和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等,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不谋而合。当然,议题教学也不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唯一教学方式,教师只有与时俱进,精准锚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立意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说“立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