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在音乐教学领域,感受与欣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路径,能直接体现审美教育的价值。基于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与欣赏,探寻创新性教学策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文章从“新基础教育”视角出发,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对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简要阐述了“新基础教育”的内涵,并提出了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鉴赏能力
作者简介:严钰洁(1997—),女,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小学。
在小学阶段,音乐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课程,音乐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为了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创新性教学活动。在“新基础教育”背景下,提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以及怎样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教师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传统欣赏教学模式的教师往往将关注的重心放在音乐作品的基本情况上,包括作曲家介绍以及创作时代背景等。部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音乐知识时,灌输了过多关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的内容,缺乏有价值的引导和拓展。采用这种讲解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锻炼,容易消磨学生对音乐鉴赏的热情和兴趣,导致音乐欣赏课丧失应有的创造、体验、聆听等方面的独特性质,同时与“新基础教育”的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理念背道而驰。
(一)教学内容尚未明确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部分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最看重的是分数。小学音乐作为一门副科,受到一些教师的忽视,这些教师对待欣赏教学活动比较随意,未明确教学内容,制订系统性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对学生开展层层递进的教学。而且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只将乐曲播放与欣赏作为主要内容,并没有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对音乐形成正确、深入的认知,建立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提高鉴赏能力。
(二)过于专注教案设计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不少教师秉持认真的态度,设计的内容十分详尽,安排的教学环节很完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课堂却并未因此而富有生气,课堂气氛沉闷,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教师过于专注教案设计,在教学时没有为学生提供充分进行自主思考的时间,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交流。
(三)教师占据主体地位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情感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仍占据主体地位,侧重于采用自问自答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关注学生情感表达的需求,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自主参与和尽情表现的机会,着重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同时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经过充分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他们的课堂参与度逐渐降低,音乐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新基础教育”概述
“新基础教育”需要还原教育的本色,尊重、遵循教育规律,以培养能够自主学习、健康发展的人才为目标[1]。在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中,这一目标的有效落实集中体现在:教师适当放权,采取一系列创新性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把握主动权,引导学生体会、感悟音乐,让音乐课堂真正变成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使音乐成为学生获得乐趣的不竭源泉,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新基础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并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每一位学生,遵循一视同仁的原则,正确看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让教育变成学生欣然接受的教育。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落实“新基础教育”精神,小学音乐教师要紧紧围绕审美这一核心基点,及时学习与更新教学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课堂。此外,教师在课堂中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主体地位,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促进课堂生成上,以此取得超出预期的效果,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充分发挥出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
三、“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根据“新基础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与学生展开有效的互动,与学生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重心下移,注重课堂结构的有向开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學习能力,通过多维度构建创新性的教学形式,营造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课堂内容吸引,从而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一)重心下移,增加课堂趣味性
“新基础教育”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动活动时,应当将“高质量”“有效”“积极”作为衡量标准,教师自身除了扮演好开发学生资源的重要角色,还应当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进行不断的捕捉以及重组,全力推动课堂的动态生成[2]。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将“教”作为重中之重,而轻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根据徐冬青教授对于“新基础教育”提出的观点,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的哪个环节,教师都需要用心聆听学生,全面把握学生的生长点,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不断捕捉来源于学生的各种资源,并且以核心目标为导向,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提高对课堂动态生成的关注度,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实现课堂重心的下移。
以《思乡曲》的欣赏课教学为例,在讲解上行旋律和下行旋律时,为了实现重心下移,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深深感受到游子奔赴在外产生的浓厚思乡之情,由此联想到自身,激发对自己家乡的情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组长需要发挥领导力,为组员合作力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激励每位组员踊跃参与到发言中。同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自信,做到善于表达、勇于创新,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在的音乐潜力。学生通过深层次的体验音乐,可以促进自身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逐渐升华自身的情感。
(二)结构开放,提高课堂灵动性
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应当围绕音乐知识框架的构建这一主要内容展开,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音乐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致力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时,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对乐曲形成了整体性的感受,缺少对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而侧重于局部知识点的讲授和解析;还有一部分教师单纯地让学生进行聆听,并未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制订有效具体的目标,以及推进教学的开展。为了扭转上述局面,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引导,教师进行理论中提到的“长程两段”结构教学,不仅可以从根本上突破欣赏教学活动的局限性,有效改变点状教学行为,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全面地认识知识点,还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脱离孤立状态。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某一音乐知识点作为基础,建立教学框架,以一个教学长段的视角,或者以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为根本出发点,提高课堂的灵动性,针对不同的音乐知识点,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于表面,让学生不断深入挖掘知识的内涵,探索知识内在结构的关联性以及本质联系。
以《维也纳的音乐钟》的欣赏课教学为例,首先,教师紧紧围绕钟声这一主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音乐进行鉴赏。其次,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对音乐钟的图片进行呈现,组织学生共同模仿钟所发出的声音,在模仿“咚”等声音的同时,感受乐曲的速度、结构、力度以及情绪。最后,教师让学生聆听这首乐曲,同时为学生讲述乐曲背后的故事:战争结束后,哈里归来之时遇到了美丽的公主,并被邀请至维也纳宫做客,宫里的人们对他表示欢迎……让学生体验音乐的过程需要分为多个步骤,层层递进。所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也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如“你觉得这首音乐可以被分为几段?”“你这样分段的原因是什么呢?”“你可以听出这几段音乐中存在的相同之处吗?”“每一段音乐中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明白这首音乐可以被分為四段,在探究并分析第一乐段时,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学习的结构,并将其运用到其余三段音乐的学习与鉴赏中。教师通过构建“长程两段”这一开放的教学结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同一单元的其他音乐作品时利用学习过的方法,对音乐进行分段分析与学习,根据主题旋律的出现次数与出现的时间,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和节奏等要素的变化特点,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创新形式,调动学生主动性
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采用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让教育领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应用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适当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提供空间,使其真正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每个环节中,十分契合“新基础教育”倡导的研究精神—创造。这里的“创造”不仅需要教师活跃课堂氛围,还需要教师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精心设计出有助于推动学生理解音乐内涵的教学策略,不断创新教学的思路,围绕学生需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1.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对音乐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对音乐的探索,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玩具兵进行曲》时,考虑到小学生比较活泼,爱模仿,想象力丰富,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欣赏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在讲述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相应的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由此,学生可以体会作曲家的情绪变化,掌握音乐的节奏变化特点。在学生聆听完音乐后,教师引导他们对“玩具们都在干什么?”展开自由的联想,结合玩具兵的形态,进行逼真的模仿以及创意性的创编。然后,教师播放音乐,让学生随之律动,以缩短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与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学习的乐趣所在,能够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有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构建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形式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求教师利用课堂这一重要的场所,开展答疑解惑等活动,致力于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京调》的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构建翻转课堂。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前可以播放这首作品的排练短视频,让学生逐渐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认真研究。学生通过学习,需要明确该作品是《红灯记》中的一个唱段,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了解戏曲的四大行当是什么,以及其中涉及哪些乐器伴奏。在下一堂课上,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请几名学生对京剧唱腔进行模仿,让全班学生进一步感受京剧表演具有的独特魅力。在学生对《京调》中的经典唱段进行模唱后,教师可以提问:“在《京调》中,如果让你加入乐器伴奏,你想加入什么乐器呢?为什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展开有效互动,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真正进行思考与感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艳.发挥律动和游戏的优势,让学生主动欣赏音乐[J].上海教育,2021(07):74-75.
[2]卢静.多元化策略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新智慧,2021(0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