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香宇,杨中云
(1.山东英才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2.山东英才高级技工学校 商贸系,山东 济南 250104)
习近平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57-70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2]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可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把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具有创新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能力有重要作用。
对于PBL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说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和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更契合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的特点,因此,本文将PBL界定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是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以能力为导向、问题为驱动、项目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团队共同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的教学模式。[4]3-16
PBL教学是由欧洲的劳作教育发展而来,是指依托于工作任务,教师作为引导者,由学生自主设计并解决项目问题。1918年,克伯屈首次提出PBL教学,并把目标、计划、实施和评价的4个环节作为理论框架,为PBL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5年,美国专门研究PBL教育的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了PBL项目应具备的7个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有挑战性的问题、持续性的探究、项目的真实性、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反思、评价和修改、项目的公开展示。[4]3-16
在创新素养相关研究中,创造力与创新是两个关键概念。国外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关注主要表现在对创造力的研究。国内学者甘秋玲等人在《创新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三》对创新素养进行了解析:一个具有创新素养的个体,能够利用相关信息和资源,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方案等成果。它包含3个要素,即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它们既构成一个整体,又各有侧重。创新人格侧重于情意因素,解决学生“愿不愿”的问题;创新思维侧重于认知层面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解决学生“能不能”的问题;创新实践侧重于外显的行为投入,解决学生“做不做”的问题。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是实践的基础,创新实践是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在特定任务情境下的综合表达。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创新素养是这三个要素协同交互作用的结果。[1]57-70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通过系列创新项目实践,围绕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1]57-70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有效途径。
目前,各个高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创新创业”教学工作,而且课程的种类和数量都在逐步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以知识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和评价主体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发展。
2.1.1 教学目标不能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课时设计不合理,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非常少;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空泛。[5]80-82教学中多以教师的讲授方式为主,通过“灌输式”方法传递知识,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实训操练,注重创新创业概念的讲解,轻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知识面较窄,拓新学习能力较差,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不强,动手操作技能偏弱,缺乏创新活力。[5]80-82多采用大班教学,不符合“创新创业”课程特点,注重共性培养、轻视个性化辅导,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
2.1.2 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能力发展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摆脱以自己为中心的习惯,照本宣科,重复相同的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实践性。[5]80-82这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养成、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及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等缺乏全面系统思考。有些教师自己缺乏创新意识,不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创新。在此情况下,学生习得的知识匮乏,学生主动探索精神不强,动手操作技能偏弱,自主创新学习能力较差。[5]80-82同时,部分教师无创业方面的相关实践经历,比较擅长知识概念的讲解,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略显不足。
2.1.3 教学评价不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成长
考核评价指标非常单一,往往通过试卷、报告等考试形式,只考查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欠缺对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评价,责任心、创新精神等创新素养方面的考量更是匮乏。评价方式也不合理,高校通常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尺,一考定“终身”,只注重最终成果,忽略过程性评价,不能全面、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发展成长状况进行动态跟踪评价。[5]80-82评价对象不合理,往往只对小组作品评价,忽视对学生个体评价,没有体现学生个体在小组中贡献大小,存在滥竽充数现象,易使贡献大的学生积极性受挫。此外,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自主评价、小组评价不设或形同虚设,教学效果得不到全面评价。
2.2.1 PBL教学契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创业”课程是教授创新创业知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且更加强调实践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劳动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PBL教学模式强调通过项目实践,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实操能力和企业家思维方式。由此可见,“创新创业”课程与PBL教学模式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是匹配的,PBL非常适合运用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
2.2.2 PBL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PBL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小组共同合作的方式解决创新创业中的真实问题。一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项目,积极探究问题,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二是项目是学生依据真实问题自主选择的,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决策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获得实用性的知识。三是项目现场展示与答辩,学生和小组参与评价,既可锻炼学生逻辑思辩能力,又可使学生学习借鉴其他团队的做法,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
2.2.3 PBL教学符合新时代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特点
PBL教学能够顺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进行审视和探索,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能调动不同层次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
“创新创业”课程是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结合创新创业就业教育现状、学生实际需求情况和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面向全体、注重基础、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紧紧把握“立德树人为主线,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核心,创新意识、劳动精神和创业精神培养为重点”的设计理念。[5]80-82培养熟悉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掌握创新创业基本技能,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具体主要包含3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通过项目学习交流探讨,掌握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及新企业创办等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并掌握创业计划的编写方法和工具。二是能力层面。通过组建创业团队、识别创业机会、发掘整合资源、规避创业风险、制定创业计划等项目的探究实践,锻炼学生创造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风险规避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三是素质层面。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积极乐观、向上进取的良好职业素养;树立新时代的科学人生观和创业观,把个人追求和民族复兴大任结合起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以蒂蒙斯创业三要素——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为脉络,以能力为导向,问题为驱动,[5]80-82设置“认知创新创业、发掘创业机会、组建创业团队、整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开办管理企业”6大教学内容模块,共设置32学时。
依据PBL 的核心元素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1)建立问题解决型团队。学生以团队的形式,采用参与式、体验式、讨论式、团队竞赛PK式等方式学习,做中学,玩中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出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氛围。[5]80-82(2)设置有挑战性的真实情境问题。一是这个问题难度要适当。难度太低,轻而易举完成,没有挑战性;难度太高,以致无论如何都完不成,自信心容易受挫。二是问题要来自于真实场景,解决真正问题。(3)项目的真实性与选择权。一是项目的真实性。真实任务场景的问题保证了项目的真实性,所有项目都是自己与他人在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遇到的等真实情境问题。二是项目的选择权。选择什么项目、如何选择项目及如何开展项目都由学生自己说了算,学生有绝对的自主权,教师只需给予一定的建议和指导。(4)持续性的探究。为保证项目探究的持续性,项目一般安排2~4周时间。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生自己搜集查阅信息资料、亲自动手实践,寻求问题解决方案。[5]80-82(5)反思、评价和修改。在项目的不断反思迭代过程中,经过项目评估,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并给予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进一步完善,形成高质量的项目成果。(6)项目的公开展示。项目团队通过路演等形式展示作品成果,以期获得社会认可。
PBL教学反映了建构主义“做中学”的思路,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分为项目准备阶段、项目探究阶段和项目展示总结阶段3个阶段。
3.1.1 项目准备阶段
(1)项目准备。教师层面: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重新组合设计教学内容,遴选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创新创业基本知识。第三,加强过程性考核,制定形成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考核标准,且考核标准可量化、可操作。学生层面:第一,学生学习了解PBL教学模式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第二,组建问题解决型创新创业团队,选出队长,制定团队管理制度。第三,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境问题和麻烦,发现需要解决的痛点,从痛点入手,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和梳理,每个学生选出3~5个具有价值性、可行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2)项目导入。首先,汇总团队成员提供的所有项目,筛选合并同类项目。其次,对项目进行创新性、可行性、商业价值,以及对团队成员创新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等方面的分析,筛选出3个创新创业项目。再次,团队成员对这3个项目进行进一步分析,最终选择一个最具有可行性的创新创业项目。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监督、咨询和指导,并进行记录考核。
3.1.2 项目探究阶段
(1)项目设计。一是分析真实情境项目问题。团队成员通过观察、体验、实地调研和访谈等方法,对项目进行深入分析,确定用户特点,明确客户期望,洞察用户真实需求。利用头脑风暴和思维导图等思维碰撞的方法,梳理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确定项目解决方案。首先,队长进行项目分工,让每个队员都能积极参与解决项目的过程,每个队员对自己承担的子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分享解决子项目的思路方案,团队成员共同讨论信息方案,最终确定一个可行的、能带来价值的项目解决方案。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训练了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技巧、动手实践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等。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适度指导,记录学生个体和团队表现并给予项目过程评价。
(2)项目迭代。一是制作项目原型。对整个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梳理,利用绘画、思维导图、橡皮泥等方式,迅速制作项目原型,快速实现想法,开展用户测试,推进产品迭代升级。二是项目评价。评价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构建自我评价、团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与学生均需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项目评估的科学性可以带来更多的反馈结果,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目标实现。教师必须结合学生们的学习进程和结果呈现作出全面的评估,增加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考查比重。另外,学生还需开展自我评估和团队互评,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学生实绩,有助于他们认识自身的缺点,找出改进的方向,探索出改进的方法。三是项目反馈迭代。根据评价反馈及用户测试的结果,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更新完善原型,做出令人满意的成果。同时,教师监督整个过程,及时给予适度指导,不作批判性评价,记录团队和成员表现并给予项目过程评价。
3.1.3 项目展示总结阶段
(1)项目展示。经过多次研讨,各个团队展示项目成果,可以通过PPT演示、产品展示和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汇报项目成果。教师认真听取汇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记录团队及成员表现并给予项目过程评价。
(2)项目总结。教师和学生对项目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根据学生意见中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进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认知和技能转化。教师要反思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PBL教学在“创新创业”课程的探索既契合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满足大学生的学习规律特点,更符合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需求。PBL以学生为中心,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被点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做中学的目的。同时,PBL教学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培育了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等创新素养。同时,教师也转变了教学角色,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对提升个人就业创业竞争能力和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