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睿洁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用自信豪放的气象、开阔包容的精神滋养了一大批惊才绝艳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更是深深印刻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脉上十分璀璨耀眼的部分。
《长安三万里》没有从盛唐讲起,而是以安史之乱数年后,吐蕃大军攻打西南,长安城岌岌可危开始拉开帷幕。影片采取倒叙的形式,以老年高适的口吻,回忆了自己与李白相识、相知、相伴到最终分别的一生,借此展现了大唐自安史之乱起由盛转衰的历史,以及文人志士们在乱世中的辛酸与无奈。
电影主角和对人物生平进行的一些虚构处理可谓是本片的亮点,但要将文学的思维方式和美学感受影像化却并非易事。好在《长安三万里》没有让观众失望,非常精彩地完成了这一挑战。
一、画面再现诗意
影片以一个鸟瞰式的全景镜头展开,被围的云山城和城中的高适,就像是李白诗中“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场景,这种用画面展示古诗的方式贯穿全片,构成了诗情画意的大唐。
诗歌是大唐的灵魂,不但唐朝的文人雅士以诗为媒,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甚至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一不爱读诗,无一不会写诗,可以说没有诗歌就没有大唐。
《长安三万里》以诗歌贯穿全片,整部影片涉及的古诗有48首之多。如何在影片中巧妙地展现诗歌,既能令人不觉得枯燥单调,又能表现人物心境,烘托故事氛围呢?影片以画面、音乐、光影等多种形式呈现了丰富的表达层次,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影片根据叙事节奏以及剧情详略的安排,将诗歌的展现辅以四种形式。最简单直白的方式,是人物出场时直接吟咏,这种方式多适用于非主角人物,例如岑参、王昌龄等。更进一步的表现方式是与人物的心境、情绪完美融合,最经典的画面为李白与高适在月下对饮,李白感叹岁月无常、世事难料,望着酒杯中倒映的脆弱月影,吟咏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和高适前往黄鹤楼,大殿中挂满了诗人们赞美黄鹤楼的诗句,诗歌、书法浑然一体,形成了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审美视觉体验。当然,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当数《将进酒》的名场面。这场史诗级的视觉盛宴,打破了现实与奇幻的边界,让观众与李白一同遨游于天地,体会宇宙之无穷。人类的悲欢在这一刻变得非常渺小,令人不得不感叹,这才是李白的浪漫,这才是大唐的气象。
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织
影片以李白和高适的双男主为架构,选取高适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而李白一直存在于他的回忆中,蕴含着导演深刻的用意。李白是“谪仙人”,狂放自在、洒脱不羁,让人可望而不可即;而高适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人,早年时期怀才不遇,人生的道路充满坎坷,可他仍然活得认真努力。李白如同是理想,可以仰望,可以追寻,却很难成为我们生活的现实,而高适不同。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开元二十四年(736),高适经历了两次战败,这首《燕歌行》是他在流亡途中接触底层人民的现实遭遇后有感而发的。这首诗不仅揭露了主将骄奢淫逸、恃勇轻敌、不恤士卒,最终导致战事失利的事实,也更深刻地反映了种种社会矛盾之下人民的苦难和战士的悲惨命运。影片中高适在题诗亭中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背景从题诗板转换为战争之下的种种现实图景,将古诗想要表达的内容由文字具象为画面,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浪漫主义在他吟诵《将进酒》时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没有体态婀娜的胡姬,几位心系苍生的诗人,以天为盖,以地为庐,围在篝火旁开怀畅谈。此时,天地间只剩下诗和酒,让他们吟着诗句,乘着白鹤,与众仙碰杯饮酒。唯有在诗中,才能让李白抵达他的理想世界,领悟一生都在寻求的道。
影片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强烈反差,正是李白的“仙人之道”和高适的“人间之路”的激烈碰撞。两人不仅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与人生追求,也因安史之乱中所处的阵营不同,最终兵戎相见。高适不得不抛弃昔日的友谊,以民族大义为重。
三、“诗”与“歌”结合的韵律
汉语一字一音的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韵味和乐感,而音乐的跌宕起伏与声调的长短错落,令古诗本身的意味更加突出,也让古诗的“言外之意”有了更加完整和深刻的表达。《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阙,展示的是上古诗歌诗、乐、舞三者浑然一体的表演形式。在影片中,舞女在船上翩翩起舞,李白在一旁击鼓吟诗。李白的肆意潇洒、放荡不羁在此刻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影片结尾,当李白听到被赦免的消息后,他兴奋地驾着小船,悠悠地吟唱出“两岸猿声喃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的节奏是那么轻快,很难想象出这是李白在遭遇人生巨大苦难之后写就的作品。影片强化了这种反差,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李白历经磨难后依旧澄澈的内心。
诗与歌融为一体,将人物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最大程度地传达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古代汉语的音调经过漫长的演变,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很多在当时按照格律来创作的古诗,现在读来并不完全押韵,这让人不禁有些惋惜。值得庆幸的是,一些古音在某些方言中还有遗存。影片结尾处采用不同方言来读古诗的方式,让身在现代的我们也得以窥见古诗在创作之初发音的特点,感受其韵律的精妙。
四、“国风”之美
电影上映后,“剧中人物身材比例不协调”一度成为网络上备受争议的话题。观众普遍反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存在身长腿短的问题。尽管这些人物形象不符合当下的主流审美,却展现了独特的唐朝风格。
电影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深入的历史考证,突出展现了唐朝的审美特点。电影中的人物造型参考的是唐代陶俑的比例和特点——上身较长、腰带下褪,意在体现唐朝人追求的雄壮之美。具体到各个人物,也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高适的丹凤眼,不仅突出他憨厚老实的性格,也符合中原人的外貌特征。而李白是高鼻梁、尖鼻頭,这与历史记载中他有胡人血统相关。玉真公主丰肥体态的人物造型取自于张萱的代表名作《捣练图》。她身上的装饰也是根据唐墓出土的饰品绘制而成的,为其呈现出雍容华贵的宫廷贵妇形象。骏马则取自唐昭陵六骏石刻中的形象,臀部浑圆,四肢精瘦,憨态可掬。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不仅在人物造型方面遵循了可考的唐代风格,还在场景设计、礼仪和动态效果等方面努力还原了唐朝的风貌,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长安三万里》通过古诗、古乐、古画深度挖掘唐代的美学特征,并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打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动画叙事方式,描绘出一部唐朝沉浮史。它以风雅隽永的东方美学意蕴,为中国动画的发展带来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