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模式下落实语文要素的探究

2023-03-14 17:50朱燕霞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桂花要素文本

朱燕霞

部编版语文课本的特点是将语文要素融入每一篇课文中,做到“一课一得”,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这些语文要素。然而,直接灌输式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教学效果不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构筑多元对话的课堂,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逐步掌握语文要素。故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构筑对话模式,让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具体事物了解抒发感情的方法”,在教授这个单元内容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情感的抒发并非一蹴而就的,作者要将人物的心理融入到具体的词句中展现出来。所以在解读此类作品的时候也要对话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在阅读《桂花雨》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抓住“浸”这个字深入分析,该字在课文中出现过多次,如:“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笔者让学生说说该字展现出了怎样的场景,当主人公看到这样的场景时,其心理是怎样的。如有学生认为这个字展现出桂花香气浓郁,渗透的范围十分广,仿佛作者全身心地沉浸在桂花的世界中,表达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此后笔者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除了这个字以外,还有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桂花情,表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如有学生找到了“母亲就开始担心了”,认为这里也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感受。原本桂花的开谢是自然规律,并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母亲却偏要因为台风而担心桂花,这说明母亲内心牵挂桂花,从中也能看出她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由此学生认识到,作者哪怕没有直接抒情,也能通过具体的词语或语句渗透心理描写,表达深厚的情感。

在对话关键词句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作者表面上写的是具体的事物,但是实际上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进去,体现了内心的变化。这样,学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情感,他们的思维也更为深刻。

对话行文线索,并借此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这也是阅读文本的好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说说总结的行文结构,和同伴的表达对比、辨析,看看谁的说法更准确。这样就构筑了多元对话的课堂,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同时也让他们自己的头脑变得更清晰。

《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认识到“文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学生要通过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搞清楚作者的思维方式,并思考还有哪些方法能有序地描写景物。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流程图,并让他们根据文章的行文结构整理归纳作者的游览顺序,梳理出写作结构,并对比分析这两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有学生在绘制图表后发现,《海上日出》采用的是定点描写的方法,作者并没有移动位置,他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作。而《记金华的双龙洞》则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每到一处就写下作者的所见所闻,作者按照重要性设定了详略之笔。接着又让学生分析作者为何采用这样不同的方法,学生认为在海上作者一览无余,所以没有移步换景的必要性;而山洞则具有神秘感,每一处风景都不同,所以适合根据位置的顺序来写景物。在了解了作者的思维过程后,笔者又让学生自主创作,并思考自己会选择哪种结构。

在引导学生对话探索行文线索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给他们提供一些思维工具,如引导他们运用列提纲、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思路和表达想法,这样可以让学会有条理地创作表达,也能让他们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

对话场面描写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在写作中加以借鉴利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对话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了解点面结合的重要性,并参与到实践创作中。

《开国大典》所涉及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如何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写作,并试着采用这种方法记录一次活动”。笔者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逐步了解点面结合的方法。在任务一中,学生要阅读《开国大典》和文本对话,找出其中“点”“面”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如何将点面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场面的热烈。学生特别要分析一下在描写民众欢腾的场景时,为何要夹杂一些毛主席的动作行为,这起到了什么作用。在任务二中,学生参与到师生、生生对话中,通过文艺活动、体育竞赛等方式参与实践,并切身感受当时的场面,挖掘“点”“面”写作顺序。在对话讨论中,学生发现描写“点”能让作品变得更细腻,内容更具体;而描写“面”能整体概括场景,让读者产生一种代入感。在任务三中,学生进入自我对话中,结合文本解读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写一篇作文,记录一次活动,要求巧妙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创作,写出事物的典型特点。

在对话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点面结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从“点”和“面”的角度入手积累了不少写作信息。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他们可以和自我对话,进而掌握这種写作方法。

对话课外资料也是一种互动讨论的好方法,在自主拓展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生本对话,围绕文本深入探究,挖掘文化的内涵。在小组讨论中,他们进行师生、生生对话,分享挖掘的信息,相互补充、启发,进而更深刻地体会文化的内涵。

《北京的春天》《腊八粥》《藏戏》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主要部分写作,学会分清主次,而人文要素则是了解中国传统的风俗活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笔者将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结合在一起,设计了对话交流活动。在跨媒介搜索和阅读中,学生自主收集各种和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并结合课文展开生本对话,思考传统风俗那么多,作者为何偏偏选择腊八粥等节日风俗详细描写,他是如何区分主次的呢。此后,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生本对话,说说哪些传统节日更能体现文化内涵,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将它们作为重点,进而详细描写。如“年夜饭”不仅是春节的独特风俗,而且还预示团圆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能体现文化内涵,所以如果写春节主题的作品,自然要详细写年夜饭这部分内容。在深入探讨后,学生认识到在调整详略的时候要注意文化的独特性、代表性、象征性,在这个基础上挑选更具有特点的风俗活动详细描写,才能深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要将跨媒介阅读和对话课外资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互动讨论,说说对文化的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从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料中获得感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在构筑对话模式的课堂时,教师要注意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摆脱权威,认识到个体的经验对解读作品十分重要,避免直接或过度依赖教师的思想。这样才能构筑相互讨论、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能让学生挖掘语文要素,提升其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桂花要素文本
做桂花糕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桂花蒸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打桂花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