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四美”诗歌课堂教学初探

2023-03-14 19:06吕国文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四美诗歌情境

吕国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从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角度出发,按照学段目标的要求,以语言学习与运用为核心,我们提出了“四美”诗歌课堂教学的主张,并对其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抓住语言特点,品鉴语言美

1.在想象中体验语言的画面美

在教学中,选取描绘画面的关键词引导想象充分感受诗歌语言的画面美,是对诗歌语言美的品鉴方法之一。《暮江吟》一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是画面的核心,没有“铺”就没有后面的“波光粼粼的水面”,就没有“江水颜色变化的美感”,一个“铺”写出了残阳的柔和、安闲。此刻,残阳缓缓西沉,慢慢接近地平线,柔美地洒向江面,阳光似一层细纱一样轻轻地铺在江面上。想象中,“铺”字的画面感便走进了每个学生的脑海,“铺”的美感也随之而来。

2.在对比中品析语言的价值美

《童年的水墨画》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染”字,写出了水的清澈、树的翠绿、人影的婆娑,写出了大自然中景物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教学中,我们通过与把字句“溪水把人影映绿了”、被字句“人影被溪水变绿了”和换词的方式与原句进行对比,感受到使用“染”字更能让景物的美蕴含于文字之中,彰显出文字的魅力,让文字的价值最大化。

3.在练笔中激活语言的生命美

古代诗歌作为一种古人的书面表达形式之一,简短的语言中凝聚很多的自然美景和生活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现代语言描绘或叙述出来,凝练的语言文字会散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如把张籍的《秋思》改写为一篇记事的记叙文,将白居易的《暮江吟》改写为一篇写景的小短文,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改写为一篇抒情的小散文,让古文穿越时空在现代汉语里畅游,谱写出文字新的生命乐章。

二、创设思维情境,发展思维美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诗歌的语言凝练而抽象,作者将具体的事物意象化在诗歌的语言中。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山行》一诗作者的情感就蕴藏在对枫林的感受中,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悟情感只是初步的体验。教学中,我们创设问题情境“如果把诗中的景物绘成一幅画,你认为画的中心应该是什么?”学生在构图的过程抓住“晚”字推断出“枫林”是画面的中心,“枫林”亮丽了秋山,点燃了作者灰暗的心,所以就有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警句,作者高远的人生目标就在这具体的画面里化解于学生的心里。

2.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比形象思维更深层次的一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暮江吟》一诗,我们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场景:残阳、露珠、月似弓分别在什么时间段,它们通过九月初三夜被连接了起来,从“残阳”落下,经过夜晚来临,月亮升起,到凌晨露珠形成,有着生活的逻辑隐藏其中。

3.创设文字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古代诗歌是文人墨客表述生活、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文字背后是时代的背景,作者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历史一去不复返,唯有透过文字去创想曾经的场面,还原历史真实面貌,才能融进诗歌的意境之中。《长相思》一词,作者在远行的途中,心系故园,而他的报国之志,征战沙场的情景,我们只有通过《木兰辞》中的文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和其他历史资料去创想,在创想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胸怀,在创想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三、强化文体意识,传承文化美

1.韵味诵读,体会诗歌文化

诗歌的特点之一是内部有严格的格律,诗句末字押韵,这也是汉语独有的语言文化。我们通过不同诗人的诗歌来发现其中规律,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语言文化。《山行》的诵读中我们首先可以抓住诗中的词语读出诗的字面节奏,然后依据汉语拼音的四声,读平声的时候音拖长一点,读仄声的时候音短促一点,诗的韵味就会体现出来。《暮江吟》的诵读在把握了诗歌节奏后我们可以抓住韵脚来读出诗歌的韵味,体会蕴藏在诗歌中的汉语文化。

2.诗文互通,传承诗歌文化

我国诗歌的发展是在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的笔墨下传承下来的,后一代人在继承与创新中壮大了中国的诗歌文化。无论什么派别的诗歌既有不同又有互通和继承发扬,在诗歌学习中,我们可以将这些互通有无的诗歌名句进行对比、互补的学习,不断发掘其中丰富内容和精神内涵。比如古诗中对月亮的描写,有不同的意象,我们在学习时可以在诗文的互通中探究月亮的意象文化。

3.查阅资料,积淀诗歌文化

我国的诗歌文化从《诗经》《楚辞》发展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每一首诗歌都有著时代的印记和作者的见闻、感受及生活经历,其背后有大量的史实资料等着我们去查阅。杜甫的“三吏”让我们读到的是战争的残酷和现实中的民不聊生,读诗歌,拾捡历史,这是诗歌背后的文化。积淀诗歌文化,是学科素养提升的基础。

四、挖掘人文内涵,感悟情感美

1.发掘诗歌的主题,感悟情感的悲壮美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以组诗的形式对古诗篇目进行了编排。很多的组诗都聚焦到了一个主题,整个教材的古诗文篇目也有很多的主题,家国情怀、自然情怀等主题是其中的灵魂主题,带给我们的是家国情怀的博大之美、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陆游的《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与林升的《题临安邸》,一个是临终遗言,要将收复家国的信念坚持到底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的无比愤慨,一个是对当时朝政官员奢靡生活的无情揭露和悲愤,家国情怀的美震慑心灵。

2.发掘诗歌的题材,感悟情感的和谐美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有很多的题材,比如田园诗、怀古诗、边塞诗、思乡诗,每一种题材的诗都表达着美好的情感。《山行》中杜牧把自己高远的志向融于了远上的石径、飘动的白云、绚丽的红叶等美丽的秋景中;《出塞》中王昌龄将皎洁明月下的边关与人们对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融为了一体;《墨梅》中作者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格融在梅花的清香之中,在景物与情感之间谱写了一曲曲和谐的音符。

3.发掘诗歌的表达,感悟情感的深沉美

每一首诗歌,都带着诗人个性的情感表达。托物言志是诗人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这些情感往往是作者在现实中遇到困难挫折后给予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也往往是时代的主流,影响着时代的发展和脉搏跳动,对青少年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博大而又深沉。于谦的《石灰吟》表现了作者高洁的理想和满身的正气,郑燮的《竹石》表明的是不屈的性格、高风傲骨和战胜困难的勇敢。

“四美”诗歌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在受到美的熏陶的过程中语文学科素养得到提升,并行走在学生终身学习的路上。

[本文系安康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项目编号2021KCSZ11)阶段性教研成果]

作者简介: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教研师训中心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四美诗歌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诗歌岛·八面来风
“四美”乡村建设的涉县探索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四美”新农村建文明新家园
音乐课堂要有“四美”倪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