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吴美艳,郭艳红,刘金源,王维,储婷婷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十五病区,浙江杭州 310000;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伤科,浙江杭州 310000
踝关节在人体负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重要的负重关节,临床上常因为扭伤导致其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4%[1]。骨折后主要表现为踝部肿胀、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早期手术治疗不仅可以获得解剖复位,有利于改善踝关节功能,同时还可以防止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2]。踝关节骨折后,局部出血及损伤后导致大量体液渗入组织间隙中,引发踝关节肿胀及疼痛。肿胀会进一步造成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加重患者不适程度,若治疗不及时易导致肢体缺血、缺氧,甚至坏死,不利于伤口恢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严重制约手术时机[3]。因此,如何有效缓解下肢损伤后局部肿胀从而能够早期手术,已经成为临床研究重点。目前,西医常采用冰敷收缩局部毛细血管和静脉滴注甘露醇使组织脱水,从而缓解术前肿胀[4-5]。中医学对于缓解肿胀方面也有独特见解,冰消散的功效主要为清热止痛,消肿生肌。本研究旨在观察踝关节骨折患者使用改良冰消散结合自制活血祛瘀消肿方在缓解肿胀和疼痛的临床疗效。
回顾性选取2021 年6 月至2021 年12 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手术治疗的72 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4)。纳入标准:①符合骨折的西医诊断,存在明确外伤史,临床查体存在典型踝关节骨折特征并且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骨折[6];符合气滞血瘀证中医诊断,外伤所致骨断筋伤,患肢畸形,活动不利,经络瘀阻,舌质紫暗,脉弦紧或浮数[7];②年龄在20 岁以上;③无感觉障碍或减退。排除标准:①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需急诊手术患者;②局部皮肤破损或开放性骨折患者;③可能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需急诊切开患者;④中途退出或不配合治疗的患者;⑤患有先天性疾病、双下肢周径不等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分型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伦理审批号:2022-LW-008-0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在患肢抬高的情况下,给予静脉滴注125ml 甘露醇(生产单位: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6395,规格:250ml:50g),2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使用改良冰消散联合自制活血祛瘀消肿方序贯疗法,具体如下:患者于骨折后24h 内给予冰消散(芒硝1000g,冰片10g,玄明粉15g,硼砂15g,川芎10g,红花10g)持续外敷,将药物研磨成粉状用白醋调和,装入制好的药袋内。药袋选用质地柔软舒适且经过消毒杀菌的棉布,根据患者肢体创伤部位的大小制定药袋的长短,袋口配有粘合装置,避免药物散落,药袋两旁有两根系带,用于患者创伤处,注意松紧度,以药袋不易滑落为宜[8],1 次/d,每次8h;24h 后采用自制活血祛瘀消肿方雾化熏蒸,1 次/d。活血祛瘀消肿方(薄荷6g,断续15g,桃仁10g,防风10g,伸筋草12g,透骨草15g,红花10g)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伤科自制。
1.3.1 患肢肿胀率 每天8 时30 分及16 时30 分观察记录患肢肿胀程度,用皮尺测量踝关节周径,取2次平均值,以周径来代表肿胀程度,肿胀率=(患侧-健侧)周径/健侧周径×100%。
1.3.2 患肢肿胀程度 重度:肿胀明显,紧张发亮,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中度:肿胀明显,用指按压肿胀部可有明显凹陷;轻度:局部肿胀较轻,用指按压肿胀部无明显凹陷[8]。
1.3.3 踝关节疼痛程度 由患者自行填答自制问卷,并在2min 内完成。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价[9],总分10 分。0 分:无痛;轻度(≤3 分):有轻微的疼痛,患者可忍受;中度(4~6 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重度(7~10 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难以忍受。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1d 和3d 时的肿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 时,观察组肿胀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肿胀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肿胀率比较(,%)
治疗前,两组踝关节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 后,观察组肿胀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消肿天数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肿胀程度及术前消肿天数比较
两组入院时、治疗1d 和3d 时关节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 后,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关节疼痛程度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关节疼痛程度比较(,分)
踝关节骨折后其肿胀程度决定了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临床倾向于创伤骨折后6~8h 手术,早期恢复踝关节解剖,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10-11]。假如未能早期手术,在骨折8h 后患肢肿胀程度会逐渐加重,丧失手术时机,需要待患肢肿胀消退后才能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在肿胀期强行进行手术治疗,将可能带来严重的手术并发症[2]。因此,寻求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消肿治疗方法对把握手术治疗最佳时机及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早期冰敷联合甘露醇静脉注射对踝关节进行消肿治疗,但长时间使用甘露醇对静脉刺激较大,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血容量锐减导致的少尿、静脉炎和组织坏死等不良反应,尤其对于血管状态不佳及合并症较多的老年患者[12]。同时冰袋局部温度较低,直接接触皮肤极易造成局部冻伤;且冰袋开始时塑形性较差,与肢体的贴合度差,接触面积有限,固定困难,易导致冰袋移位,影响消肿效果,给患者带来不舒适感[3,13]。因此,临床急需一种使用方便、疗效好的消肿方法。
中医学认为,骨折后可导致肢体皮骨断筋伤,气血失调,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肿胀,属于中医中的“筋伤”“骨伤”范畴[14]。“先肿而后痛”者往往是由于形伤气所致,因“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师”,“气”和“血”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无论哪种骨折类型均是由于血瘀、气滞所致[15]。因此,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消肿止痛,调理好“气”与“血”的关系,才能促进消肿。
本研究所用的改良冰消散对原有药方进行加减,由芒硝、冰片、玄明粉、硼砂和红花组成。芒硝具有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功效;冰片辛香走窜,可以清热解毒;玄明粉性冷,利清热散结,软坚消肿;硼砂善于清热散结,消肿祛湿;加用川芎和红花,达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效用。在使用方法上面,改良冰消散将药物混合成为粉状,装入布袋内,敷于患处,然后固定。药物为粉状,可根据患者关节肿胀程度进行调整,更好地让药物与肿胀患肢充分接触,从而达到快速消肿的目的,且改良冰消散不会降低患者局部皮肤温度,可减少患者出现局部冻伤及皮肤温度较低所带来的不适感。
中药薰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又称中药蒸煮疗法,雾化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可直达病所,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积消肿的作用。结合自制活血祛瘀消肿方序贯治疗,方中桃仁、红花共为君药,有活血祛瘀通络之效;断续、透骨草共为臣药,辅佐君药以加强其活血舒筋通络之功效;佐以防风、伸筋草、薄荷疏风祛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诸药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消肿止痛之效。活血祛瘀消肿方药液通过雾化仪器的加热,使药液雾化成蒸气作用于肿胀关节,打开毛孔,药物迅速到达患处,增强骨折局部消肿。热与药共同作用于机体,可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石群等[15]研究已证实本研究自制活血祛瘀消肿方在术前消肿方面疗效确切。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使用改良冰消散联合活血祛瘀消肿方序贯治疗踝关节骨折后肿胀,较对照组效果更佳。随着治疗的深入,观察组患者肿胀程度减退更为明显,观察组术前消肿天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改良冰消散联合活血祛瘀消肿方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术前手术天数,同时该疗法对于缓解踝关节骨折后关节疼痛也更为有效。这可能通过以下两个环节起到作用:①温热刺激可降低局部神经末梢的敏感性,缓解肌肉、肌腱和韧带痉挛状态,可产生局部镇痛效果。②温热刺激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抗炎消肿、解痉镇痛目的,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5-16]。
综上所述,对于踝关节骨折后出现局部肿胀的患者,应用改良冰消散联合活血祛瘀消肿方序贯治疗可有效减轻踝关节骨折术前肿胀、缩短术前消肿天数,从而减少因长时间使用甘露醇所带来的静脉炎的发生,该方法较操作方便且安全,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