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外科护士共情疲劳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2023-03-14 04:00李伟玲张俊梅刘金厚赵静怡董永辉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情职业倦怠总分

李伟玲,张俊梅,刘金厚,赵静怡,张 倩,韩 燚,董永辉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450003)

共情疲劳是指助人者在提供援助过程中,因共情而承受救助对象的痛苦,使助人者自身积极心境减低[1]。临床护士是共情疲劳的高危人群[2]。共情疲劳会对护士的生理、社会、情感、精神及认知产生一系列影响,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胸闷、头晕、恶心、职业无助、滥用药物、人际关系紧张等,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离职等[2-3]。同时,共情疲劳受多种变量影响,其中社会支持是共情疲劳的重要保护因素[4]。急诊科属于医院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之一。其中急诊外科患者普遍因外伤而紧急入院,患者病情复杂、危急,患方易产生愤怒、恐惧、焦躁等情绪[5]。而急诊外科护士相对于急诊科护士不仅经常面对各种复杂病种,长期从事高负荷的体力和脑力工作,还需要安抚患者紧张、焦虑情绪,故急诊外科护士面临共情疲劳和社会支持情况更加严峻。有学者指出急诊外科护士共情疲劳发生率为其他科室的2倍。目前,国内外有较多学者针对共情疲劳或社会支持进行研究,且研究内容多集中于涵义、机制的分析。本研究旨在调查河南省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外科护士共情疲劳与社会支持现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护理管理者了解并帮助急诊外科护士提高共情能力与社会支持水平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7~12月河南省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外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急诊外科工作>1年;②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在急诊外科实习、进修、规培的护士;②正在休假的护士。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职称、职务、工作年限、受聘形式、月收入、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等。②中文版共情疲劳简短量表(C-CF-Short Scale):由孙炳海等[6]修订,包括2个维度,共13个条目,其中职业倦怠8个条目,二次创伤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0点计分法,总分越高表明共情疲劳风险越大。由“从来没有”到“非常频繁”依次计为 1~10 分 ,量表总分为 13~130 分,总得分越高表示共情疲劳程度越严重。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由中国学者肖水源编制,共包含3个维度,共10个条目,分别为客观支持维度(第2、6、7条目)、主观支持维度(第1、3、4、5条目)、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维度(第8、9、10条目)。量表10个条目总和计为总分,总分为13~66分,<33分提示社会支持度低,33~45分提示社会支持度一般,>45分社会支持度高,量表评分越高表明所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7]。Cronbach′s α为 0.78,重测信度为 0.92,该量表可以较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已在国内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8]。

1.2.2 资料收集方法 向各医院急诊外科护士长说明调查目的及要求,并获得支持。由本研究小组成员到各单位发放问卷,调查员向每位参与调查者说明研究目的、意义、填写方法,使用统一指导语。在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前提下,研究对象自愿参与本研究,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如实填写,统一发放后1周内收回。本研究样本量根据条目数的5~10倍,另外考虑10%的缺失率[9],计算共发放320份问卷,回收318份,回收率为99.3%,其中有效问卷305份,有效率为95.3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急诊外科护士一般资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中文版共情疲劳简短量表的条目与维度得分采用统计描述;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中文版共情疲劳简短量表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急诊外科护士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情况 见表1。

表1 急诊外科护士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情况(n=305)

2.2 急诊外科护士共情疲劳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 见表2。

表2 急诊外科护士共情疲劳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分,

2.3 急诊外科护士社会支持量表得分 见表3。

表3 急诊外科护士社会支持量表得分(分,

2.4 急诊外科护士共情疲劳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5);共情疲劳总分与客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5)。而主观支持与共情疲劳、二次创伤与社会支持各项得分均无明显相关性,见表4。

表4 急诊外科护士共情疲劳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n=305)

3 讨论

3.1 急诊外科护士共情疲劳感知重且社会支持水平低 本研究中急诊外科护士共情疲劳量表总分为(66.76±12.49)分,高于孙炳海等[6]对医护人员的研究结果,亦高于陈燕红等[10]对血液透析护士、张慧等[11]对ICU护士的研究结果,提示急诊外科护士对共情疲劳的感知相对较重。分析原因:①急诊科是医院抢救生命的首要环节,是急危重症患者集中且病种最多的科室[12]。急诊外科护士在此基础上主要接诊的人群包括急性创伤人群、突发灾害事件的成批伤员、伴随着案件调查及法律纠纷人群、心理应激障碍人群等,对急诊外科护士人身安全所产生的潜在侵害具有不可预见性[13]。②急诊外科护士始终承担着紧急抢救责任,长期从事高强度的精神劳动,相对于其他科室,是更为突出的工作压力源[14]。③急诊外科独特的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长期暴露于职业危害中,身心健康水平下降,从而产生共情压力,降低了对患者共情的兴趣与能力,出现助人、工作的倦怠感,产生较重的共情疲劳。本研究结果中,急诊科护士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为(28.41±4.33)分,与已有的研究报道[8,15]比较,社会支持度不足,表明急诊外科护士难以获得丰富的社会支持。原因可能为:相对于门诊部,急诊的时效性强,大多数患者发病后会在短时间内就诊[16],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迅速,但传统的护理排班重视白班值班的人力是否充足,而夜班值班的人力相对被忽视,因此夜间值班护士对抢救患者时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感到不充足[17]。此外,与低年资护士相比,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且与同事合作的能力也较强,在社会支持中主客观及利用度均高于护士。而本研究中调查对象有65.5%为护师及以下职称,这可能是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低于既往报道的原因之一。

3.2 加强护士的社会支持力度可协助护士有效应对共情疲劳 本研究表明,急诊外科护士社会支持度越低,对共情疲劳的感知更重。朱月梅等[18]研究得出类似结论,社会支持总分与消极情绪评分呈负相关。护士共情疲劳的应对以自我调节为主,而社会支持的有效性影响护士的应对,因此加强护士社会支持力度,可协助护士有效应对共情疲劳,从而提高护士的共情能力。另外,急诊外科护士客观支持水平越低,对共情疲劳的感知越重。在本研究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中,客观支持得分最低,原因可能与本研究中三级医院所在城市生活工作节奏快、邻里关系生疏相关。本研究中36.4%的未婚护士与亲人朋友多不在同一城市,故缺乏家庭成员的支持及照顾。此外,63.0%的已婚护士表示,与家人生活作息不一致,照顾家庭存在困难,与亲戚朋友交流沟通时间少,遇到紧急困难时外部支持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同事,而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体系庞大,晋升制度严苛,同事间竞争激烈,故急诊外科护士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的客观支持相对较低。因此,加强护士家庭、组织、单位等外界支持,可有效缓解共情疲劳程度。有研究发现,个人和团体的反思汇报、表达性艺术干预、正念减压和巴林特小组活动,可以改善护理人员共情疲劳[19]。建议护理管理者定期开展此类活动,组织和鼓励护士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另外,护士可以寻求家庭支持,获得家人的陪伴,与家人一起倾诉工作事件,进行自我不良情绪宣泄。

3.3 提高护士社会支持利用能力可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感 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由于长期遭受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源而产生的反应[20]。Hooper等[21]对急诊科与其他科室护士的专业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82%的急诊护士患有中度至重度的倦怠,急诊外科护士是发生倦怠的极高危人群。本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利用、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5),与徐信红等[22]研究结果一致。提示急诊外科护士的社会支持利用水平越高,其职业倦怠程度越低。因此,增强急诊外科护士社会支持利用度,可有效缓解护士职业倦怠感。同时,该结果也提示临床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护理人员获取社会支持的途径、方式及其在挖掘社会支持利用度面临的障碍,积极鼓励护理人员从家人、朋友中获取支持和帮助,创建温馨的临床工作环境,避免职业场所暴力。构建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协调良好的人迹沟通关系,最大限度帮助存在职业倦怠的护理人员通过积极获取社会支持、拓宽社会支持途径、利用主客观环境,提升社会支持利用程度,从而降低职业倦怠感。另外,有研究表明,正念在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中介作用,正念作为重要的中介因子,可以调控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间的相互作用,正念可以抵消因职业倦怠引起的消极情绪和负性心理,并通过积极认知重构使护理人员重新认识并评估当下倦怠的临床工作,最终降低对职业倦怠的感知[23]。

3.4 应对策略

3.4.1 聚焦问题处理方式,关注问题倾向 当护士出现中高水平共情疲劳时,并不能通过一味地减少工作压力、缓解其消极情绪,减轻或消除其共情疲劳程度。现阶段,国内学者大多聚焦于护理工作的特性、护士自身职业倦怠,认识职业发展前景与建立人生目标等方向。有学者提出,在处理同一问题过程中,护士所采用的应对方式不同,对共情疲劳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24]。经常聚焦情绪处理方式的护士与聚焦问题根本处理方式的护士相比,其共情疲劳度更高。我们认为,在前期新入职教育和培训过程中,护理管理者需重视问题处理方式技能培训,设置一定的工作任务来达到技能的训练,能够在未来减轻护士共情疲劳程度方面起到有效的铺垫作用。有调查发现,在护士人群中,共情疲劳感知程度高的护士具有一定的特点(如已婚、男性、滥用烟草酒精、服用安眠药、服用抗抑郁药物、饮用功能性饮料等),而护理管理者对具备这些特点的护士可提前关注,并对护士进行情绪、思想等方面的疏导,防患于未然,可逐步减轻护士对共情疲劳的感知程度[25]。

3.4.2 运用社交媒体,提高社会支持 本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急诊外科护士社会支持与客观支持,可有效缓解共情疲劳程度。社会支持来源是自然的(如家人和朋友)或正式的(如精神卫生专家或社区组织),是其作为一种应对策略有效性的重要决定因素,故着手于来源已经成为护理管理者提高护士社会支持的常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广泛覆盖,护士的在线支持存在可用性提高。社交媒体支持可通过微信、微博、直播平台、健康论坛等社交媒体网站提供,它允许用户创建关系,并为他们可能面临的任何问题提供鼓励,从而消除急诊外科护士社交圈狭窄等弊端。Coulson等[26]报道,在线支持小组为卫生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了解个人经验和观点的独特机会。这种类型的社会支持还可以通过向护士提供各种信息而使他们受益。相关研究认为,这种支持类似于面对面的社会支持,但也提供了便利匿名和非评判性互动的独特方面[27]。通过社交媒体寻求的支持还为护士提供情感安慰,同时提高对特定问题的认识,从而减轻工作所产生的消极情绪,缓解对共情疲劳的感知程度。本研究中98.82%的被调查者使用社交媒体,因此,社交支持可以在社交媒体网站上有效获得。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未深入分析两者关于人口社会学的影响因素,需利用人口学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此外,本研究证实了急诊外科护士共情疲劳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而两者之间是否相互影响,以及其影响路径及中介效应需进一步交流探讨。

猜你喜欢
共情职业倦怠总分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