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颖(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在人类的文化传播中,符号以丰富的形式状态存在于人们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最早的符号出现,可以追溯至岩洞壁画时期,原始人类通过生动的象形符号,记录了他们自然、鲜活、生动的生活状态。这些或抽象写意或具象写实的符号语言,是人类早期的生活情况、历史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的静态还原和朴素注脚。卡西尔描述了“人是符号动物,即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动物只对符号做出条件反应,而人把信号变成有意义的符号”。由此可见,符号在人类文化传播与交流中起着表达意义与记录叙事的功能性,人类用符号去发展文化,构建认知。在现代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符号学观点主要有三位代表性学者: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皮尔斯的逻辑符号学以及以卡西尔和苏珊朗格为代表的艺术符号学。索绪尔语言符号学是结构主义二元模式,到解构主义开始,皮尔斯开放性的三元模式受到重视,再到基于人文艺术角度发展的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符号学的发展逐渐地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元,跨学科、跨地域、跨学派的多元化发展。其中皮尔斯对于符号传播性和交流性的重视,以及其三元理论认为“符号意义的产生并不是结构或者系统,而是解释者通过符号,对其所指对象之意义的解释”这一理论,更加适用于更为广泛的不同类型的符号研究。
表情包符号是在融媒体传播趋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全新视觉符号文本。这类视觉性符号富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典型的语言表征,承载着使用人群丰富的、多样化的情感诉求。作为人际交流与文化传播中的新型符号文本,表情符号的符号过程更侧重于理性的功能性和逻辑性的意义衍生,即便是对于感性情绪的表达也具有可追溯的符号过程以及逻辑性的情感呈现规律。所以,本文重点以皮尔斯的三元模式为理论基础,对表情包符号的视觉特征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解析,并对后期表情符号的发展做进一步的探讨和预测。
在融媒体语境下,表情包作为视觉符号出现在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中,其微小、便捷、娱乐性、个性化等差异化特质因素,导致它悄然成为互联网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类传播符号。在表情包符号使用的过程中,符号的创造者、使用者,以及最后的符号接收者,这三类主体人群趋于年轻化,逐渐从80 后转向为90 后、00 后。据《中国网民表情报告》数据显示,表情用户使用人群中,90 后、00 后居多,占到表情符号使用群体的一半以上。新新人类富有的鲜明个性,注定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沟通模式,而是持续地为符号互动注入了源源不绝的、色彩斑斓的、强劲的活力,进而造就了符号使用形态上与使用者之间形成的双向互动,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并参与表情符号文本塑造、意义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而这与皮尔斯的“三元模式”中的“符号、对象、解释者”三项恰好形成清晰的呼应关系。其符号的构成条件,“符号必须处在由符号自身、符号对象以及符号的解释者所构成的三元关系中,才能够被视为符号”。这也可以看作是符号表意结构的关系。符号的主要功能在于表达意义,其表意的过程也称为符号过程,期间离不开对象和解释者,而符号的过程要保持动态、开放性。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制约限定。符号要与一个对象相关联,符号再现了对象,而对象决定了符号,因为对象中的某些品格限定了符号的再现方式或再现品格。
本文我们将围绕这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运作规律,解析表情包符号的视觉特征和形成机制。(如图1)
图1 皮尔斯的三元传播模式(图片来源:赵星植《皮尔斯与传播符号学》)
皮尔斯对于符号的定义一直没有脱离三元理论,因为符号只有再现或代表了某个事物、观念、意思,并被解读才会成为符号,这也是符号存在的条件。符号也是将对象信息传递到解释者面前的媒介载体。融媒体语境的特征是互相交织、裂变迭代、融合发展,表情符号作为新型的传播符号,从出现到发展,才经历了短短30 多年的时间。为了适应这一传播语境,其文本的形态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化。文本形态作为对象信息传递的媒介其转变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支持。而表情符号作为传播符号的发展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字符期、简图期、动图期。
首先是字符期,最早的表情包文本是以1982 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发明的笑脸字符“:-)”为起点。三个字符组成的表情符号,开创了字符系列的表情包先河。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用字符模仿面部表情、情绪状态的表情包。因为符号表情包的创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在进入日本后发展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颜文字表情符号。而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黄色圆形emoji 面部表情符号是来自日文“绘文字”的发音,这套12*12 像素的表情包是基于当时通讯工具开发的,也开启了表情符号的简图时期。到1999 年,已经有176 种emoji 可以使用。在2003年腾讯将其引入中国,成为最早为大家所熟悉的表情包符号。随后,腾讯的自定义表情包放宽了表情包设计的自主性,从2006 年开始,被青年群体推崇的二次元人物形象,如兔斯基、阿狸等动漫卡通角色,动物,影视人物成为表情包主体。现如今进入动图时期,技术的开放支撑了动态表情包的出现,技术打破了编码者与解码之间的界限,全民皆可参与到表情包的制作中。动态图片可以是当下热点、影视人物、名人偶像,甚至是素人自己的图像加以编辑,图文并茂,信息叠加,及时更新,更为丰富地表达出个体的情绪与风格。因此,技术的发展为符号文本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符号对对象的再现和表意过程更为灵活开放。这也符合皮尔斯符号过程动态性与开放性的观点。
在三元模式理论中符号与对象这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互相影响。皮尔斯认为,符号必须与一个对象相关联,或者说他必须要再现一个对象。如没有对象,就没有内容或意义可以呈现,或者说没有意义去支撑这个符号的呈现。同时,对象的意愿也对符号文本起到了限定作用。在当代传播环境中,我们所看到的任何符号的形式,背后都有一个关照的对象,符号反映出了这个对象的意愿,所以对象限定了符号。在表情包符号表意过程中,这个对象可以对应为符号的创造者与使用者。也就是在皮尔斯三元传播模式中,出现的符号的发送者这一项。发送者具有进一步探究符号对象之构成成分的权利。发送者可以因其自身意愿,选择符号文本形态,达到意愿的再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媒体的独立性,符号的发送者,也就是决定对象内容的人群,使用者与创造者是两类人群,比如,新闻报刊从业人员,在报刊或新闻上再现社会时事热点新闻。新闻事件则是新闻工作者想要表达意义的对象,新闻报刊上的文字就是创造者选择的符号文本的形式,而最终解释者接收到符号加以解读。而在融媒体的语境下,互联网的普及、媒介的交织重合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人群社交互动的门槛降低,单一个体都可以是互联网平台上内容的生产者,同样包括表情包符号,其生产者与使用者都为同一类人群。基于表情包的使用人群趋于年轻化,所以,青年群体作为主要的发送者人群,其个性化的意愿和诉求决定了对象所构成的成分,也决定了符号文本的形式。
青年渴望获得话语权的内在需要,造就了表情符号强劲的传播张力。表情符号再现了年轻人情绪的流露和表达,弥补了人际交流时语言符号的情绪缺失。在网络时代,技术的更新迭代打破了信息交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壁垒,便捷了人们的沟通与生活。然而也缺失了面对面交流中情感的反馈,手机另一端对方的情绪波动与真实的态度,我们无从得知。表情符号从功能上解决了人际交流中及时情感再现的诉求。美国传播学者R.Rose(1986)认为,在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有35%是由语言符号传播的,65%确是由非语言符号传播的,65%中的人面部表情传递的信息占55%。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交流的方式,表情包慢慢承载了交流时的情感互动的功能。而人们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包流露出真实或被伪装过的情绪呈现。大多数的表情符号用户(81%)认为使用表情符号的人更友好,更平易近人。当被问及表情符号的最大好处时,大多数表情符号用户强调了跨越语言障碍进行交流的能力(94%),以及立即分享想法(90%)。
表情符号,作为一种对象意义表达的载体媒介,既可以表现青年群体真实的情绪,也可以是一种经过包装,带有刻意的情绪呈现。当创作者在交流互动时,文字符号无法诠释表达情绪是,表情符号作为文字交流的一种互补形式出现,链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尽可能地还原当下交流的语境和态度,避免单纯文字所带来的误导。
另一方面,在非面对面交流的环境,表情包也可以根据对象的意愿传递出虚假的情绪信息,将发送者真实的情绪进行隐藏或者美化。但无论是真实情绪的弥补,还是虚拟情绪的伪装,都属于青年人群意愿的自然流露。符号文本与对象意愿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开放性的表意空间,造就了强而有力、丰富多彩的传播张力。
在“三元理论”中,解释项被皮尔斯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解释项是符号在解释者心中产生了有关此符号的心灵符号,或者说是在符号和对象给与的这个观念之上,再推导形成的一个新的观念或认知,也就是对原有符号的解释。在符号表意过程中,皮尔斯提到了“共同基础”“共同解释项”,以及“共同心灵”,其中,“共同”作为交流的基础,意思是在传播过程中,交流双方的思想中所具有的,能够共同理解符号某个方面的可理解的范围。而在表情符号的传播环境下,共同基础应该是指代,符号的创造者、发送人、解释者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认知标准、社会经验、人际关系等,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符号表意的目的,属于共同文化群体的人更容易对某种符号产生共鸣,建立归属感。
“符号的意义并不存在于符号结构之中,而存在于解释者与发送者之间的传播过程。”而共同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的积累等客观因素影响了传播过程的目的。在青年文化背景中的共同基础,更容易形成群体归属感。融媒体的平台为青年自我才华、能力、情绪、个性、态度的释放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自由地呈现出“我”的形象。利用技术的优势强化自我的形象符号,强调或放大自我的风格与趣味,在人群中吸引与自己有共同文化背景与社会经历,志同道合的个体。中国网民表情报告显示,越年轻,表情发送越频繁,男生偏好角色为男性等表情符号,女性更偏好角色为女性、可爱萌的表情包。因为有了共鸣,所以符号传播与交流的过程,就是发送者与解释者之间互相需求共同心灵的过程,或者二者的可交际空间逐渐扩展的过程,传播的结果就是双方获得共同解释项,让符号最终产生意义功能。
皮尔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它能被解释为符号,它就是符号”,符号过程是符号、对象与解释者共同完成的。这意味着符号意义的产生,并不是结构或系统,而是解释者通过符号,对其所指对象之意义的解释。皮尔斯的“三元理论”相对其他学者提出的结构主义二元对立模式,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表情符号也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传播符号。从符号、对象以及解释者三者的关系切入,分析表情符号的意义,不仅是对表情符号形式的解读和分析,更是对其背后文化现象以及人群心理的剖析和解释。
青年群体作为影响符号呈现的主要因素,其热衷于表情符号的传播行为,是互联网时代符号互动的鲜活样板,符号互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的卷入、影响和冲突,都在不断地影响、促进和助推表情包的升级、裂变和发展,表情符号不仅仅是静态的语言符码体系,更是青年群体表达世界观的动态行动体系。
表情符号,既是内容文本,也是内容文本的表达方式。那么,在符号、对象、解释者三者之间的下一个表情符号会是怎样的?我们可能难以准确预测,但是,我们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的传播环境中,更加富有个性、更加多姿多彩、更加适合青年人表达风格的传播方式将层出不穷,映射时代的先锋——青年群体,用传播符号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