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英 邓心语
2023年11月4日至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重庆市西南大学召开。本次年会聚焦“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我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年会除了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中设专家主旨报告外,还分设“特殊教育专业建设”“融合教育发展”“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及“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五个分论坛。分论坛的60个报告主题遴选自近300篇的大会投稿论文,报告人包括43名高校教师、8名研究生、9名一线优秀校长和教师。
一、特殊教育专业建设
特殊教育专业建设能够提高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前沿的研究与实践,促进社会对特殊教育的认同与接纳。分论坛上半场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陈克军教授主持,下半场由陕西师范大学王庭照教授主持。重庆师范大学申仁洪教授阐述了教育强国图景中的中国式特殊教育现代化,探讨了二者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特征。他指出,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逻辑在于补短板、强弱项、扩展优质资源。华东师范大学黄志军副教授分析了我国出台《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在国际比较视域下的独特价值,为该指南的实施提供了合理的建议。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李拉教授认为,融合教育要从理论建构中澄清自己、实践变革中化繁为简、话语调整中充分融入,从而使融合教育研究与实践更具理性,并使其更好地融入普通教育和整个教育体系。北京联合大学姚登峰教授分析了“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赋能和影响,从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结合的本质出发,回归特殊教育的核心。他认为,要把“信息技术+”化为特殊教育整体变革的内生动力,推动特殊教育“标准化”向“个性化、智能化”转型,促进教学方式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评价体系重构,打造“信息技术+”赋能的特殊教育体系。华南师范大学谌小猛副教授从广东省特殊教育建设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展望与建议三方面展开发言。他指出,进一步加强融合教育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重视融合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特殊儿童家长组织的作用以及加强大湾区及粤东西北之间的协作。天津理工大学王春东教授展示了天津理工大学在面向听障大学生以融合教育为依托、残健融合为特色,构建融合育人体系方面的优秀实践成果。云南师范大学马金晶副教授通过分析教学案例的基础和课型探索,提供了现有案例优化的方案:突破叙事模式、创新工作方法、视频案例开发、完善案例库。乐山师范学院王振洲老师分析了我国高校残疾人招生考试政策,详细解读了政策的历史背景、实施现状和改革趋势,展示了当前高校特殊教育中残疾人的情况。金陵科技学院副研究员张昊分析了残疾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调整就业指导能力、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深化特色教育改革、转变社会固有观念的建议。淮北师范大学王玉老师探究了基于OBE理念的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混合式教学改革,为特殊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齐红分析了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政策工具的选择偏好并提出优化策略,为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郭志云探讨了我国特殊教育评价相关政策的演变与话语分析,并认为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是我国特殊教育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而非全部内容,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待各地进一步细化并落实,更需要特殊教育共同体中每位成员的努力。
二、融合教育发展
融合教育发展可以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学习和成长,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他们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分论坛上半场由西南大学李欢教授主持,下半场由西安美术学院李黎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彭兴蓬从融合教育政策法规层级架构、权力内涵及属性、权力内容及救济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融合教育政策法规的特点、困境与对策。辽宁师范大学教授于松梅报告了融合学校环境中孤独症学生的社会参与研究。她认为,孤独症学生融入普通学校会面临诸多挑战,如同伴接纳度低、社交地位不显著、友谊关系不对等,孤独症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孤独感仍值得进一步探究。重庆师范大学魏永刚教授从促进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探讨学前融合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相关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吴春艳副教授分析了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课程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了转变观念、队伍建设、专业培训、特色发展、资源支持等五大策略。中华女子学院赵梅菊副教授深入探讨了目前幼儿教师的特征、融合效能感与融合教育态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幼儿教师在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她提出,政府和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教师提供持续的融合性在职培训机会、政策制订者和融合实践者应加强对学前融合教育相关政策的宣传,为准幼儿园教师提供教师培训计划等。首都师范大学汪甜甜老师基于情感劳动的理论视角,采用教育民族志的质性研究范式,深入解读了教师在融合教育工作中的情感劳动策略及特征。她发现,教师在融合教育中主要采用的浅层扮演策略为克制,他们的情感克制是被动的,是一种对特殊学生无法拒绝而又无计可施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海南师范大学李尚卫教授分享了“学前融合教育模式”概念辨析研究,提出我国未来应充分吸纳国内外成功经验,不断深化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健全“无障碍”生态环境,激发学前融合教育改革“内生动力”,着力构建“指导思想”“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评价体系”五维一体的“全纳”学前融合教育模式。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颜蕉生教授认为,学校在社会支持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联结各支持主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他分享了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探索。安顺学院李勇教授分析了近30年中国融合教育研究的脉络、热点及发展趋向。邯郸学院李彦群副教授探究了新文科背景下的融合教育专业建设框架,并提出融入计算机技术、凸显学科融合、关注师资队伍建设、确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和基本逻辑等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刘礼兰分析了国际融合教育课程研究的基础、热点与趋势,为我国融合教育的课程研发提供了借鉴。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罗月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融合教育态度及相关因素的调节作用,为融合学校推动融合氛围建设提供了具体的参考。
三、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
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设计,有助于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分论坛上半场由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王得义教授主持,下半场由西北师范大学马书采副教授主持。西南大学江小英副教授以全民阅读为背景,阐述了特殊儿童阅读书目研制的重要意义,分享了书目研制的流程、评审原则和书目的基本结构,最后提出阅读是特殊儿童的基本需求和权利,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特殊儿童阅读。北京联合大学曲欣副教授,基于通用学习设计的方法论,开展了促进高等教育的融合教育发展的实践研究,并指出探索有效的融合课程是现阶段中国高等融合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长春大学计承老师对培养听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探讨,分享了视觉传达设计介入听障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创新研究的特色意义、功能作用、基本原则和创新方法等内容。云南师范大学张晓燕副教授对我国聋校教材研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为我国聋校教材的质量提升提供了思考方向。广州市天河区启慧学校陈晖副校长的报告以“AI+”教育生态下培智学校信息化建设为主题,分享了该校实践的创新成果,对培智学校数字课堂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攀枝花特殊教育学校姜小梅校长探讨了以积极行为支持为理论指导,改善特殊儿童问题行为,提高其行为表现的积极意义和创新策略。厦门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林妍莉老师基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审报评审,报告团队对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新模式的探索,分享了守正创新、扩优提质理念指导下融合教育资源服务中心的建设经验。厦门市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杨阿芳教师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基础,从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层面探讨了乡村融合教育的发展,分享了乡村随班就读创新实践的经验,“优质”“普惠”“融合”的理念将有利于随班就读在乡村的普及和发展。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教师刘静静也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基础,从艺术教育与康复课程相结合的视角,分享了特殊儿童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优秀成果。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陈玉梅老师分享了该校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历程及成果,从不同维度探讨了运用绘本阅读课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经验。广安市武胜县特殊教育学校赵琼老师基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以县域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治疗工作坊为范本,探讨了艺术治疗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惠州市特殊学校熊瑶校长以广东省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为例,分享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研修模式的构建,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特殊儿童教育康复
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重要性在于帮助特殊儿童克服障碍,开发潜能,改善功能。通过康复服务和支持,特殊儿童可以在身体、认知、语言、情绪情感和社交等方面得到发展。分论坛上半场由长春大学赵利军教授主持,下半场由浙江师范大学朱宗顺教授主持。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刘青青老师报告了识字量测验的编制与发展的研究综述,对于识字量测验工具的编制与发展进行回顾和评述。新疆师范大学张玉红教授对于听障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的类别表征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提出了高度重视社会情感能力价值、基于听障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实施分层分类干预、厘清听障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干预的重难点、共筑听障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育人生态的建议。岭南师范学院郑剑虹教授以生命故事为视角,对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有助于为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王磊老师阐述了述情障碍对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情绪加工的影响,并提出了扩大研究对象、细化述情障碍维度、加强述情障碍对孤独症个体情绪加工影响的神经机制研究等建议。重庆师范大学廖诗芳老师以“发展性障碍儿童社区——家庭早期干预模型建构的理论探析”为主题,探讨了基于社区、家庭对于发展性障碍儿童给予干预的理论支持。海南师范大学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齐培育探讨了发展性障碍学生的职业康复,并以“有机农业”为切入点、以社会支持为依托、以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为保障,优化了发展性障碍群体的就业服务三条路径。江西师范大学涂梦璐老师探讨了学龄前执行功能与注意缺陷多动症状的关系,她认为,多动症儿童存在执行功能缺陷,学龄前执行功能与多动症症状显著相关,学龄前执行功能能够部分解释多动症症状。广州大学林潇潇老师对残疾儿童营地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倡导要大力促进残疾儿童营地教育的相关研究,大力推动残疾儿童营地教育的发展,批判性看待融合营地带来的利弊。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娇带来有关创造性音乐治疗的研究分享,以创造性音乐治疗为视角探讨特殊儿童新的康复途径。新疆师范大学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春晖对特殊儿童行为问题进行潜剖面分析,深入解析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和支持策略。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曾烁基于32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探讨了教育软件在促进阅读障碍学生学习问题方面的优势,展现了信息技术带给特殊儿童康复的独特作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磨利园探讨了具身情绪启动类型影响情绪识别,并以此为突破口对听障学生情绪识别、行为改善做出进一步探索。
五、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于培养和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分论坛上半场由郑州师范学院高宏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广州大学任杰副教授主持。杭州师范大学马伟娜教授介绍了新时代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实践与创新,所构建的“全程化、融入式、多样化”的实践体系取得明显成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王姣艳教授分析了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机制,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社会支持在不成熟型应对与教学效能感之间存在多重中介效应。重庆师范大学周巧副教授对特殊教育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揭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和挑战,并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改进策略。泉州师范学院吴春玉副教授以该校特殊教育专业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专业导论整合式课程设计对师范生有正向作用。贵州师范学院吴晓英教授解读了数字时代特殊教育卓越教师培育的课程创新与教学变革,契合当今数字化时代的特殊教育需求,为特殊教育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带来新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瑶对西南民族地区特教班教师离职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加强民族地区融合教育理念宣导、加强融合教育教师培训、加强民族地区融合教育监督与问责机制等建议。新疆师范大学高宇翔老師报告了乡村随班就读教师生存状态的个案研究,有助于了解乡村随班就读教师的生存状态以及相关问题。赣南师范大学刘莹副教授深入探讨了正念在角色压力对特殊教育教师共情疲劳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为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提供了新的视角。邯郸学院师家璇老师比较了中韩两国资源教师研究进展,为两国资源教师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岭南师范学院杨溢老师通过实验验证了积极行为支持校本培训在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上的有效性。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邓莉探讨了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压力和正念对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对于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生活质量具有参考价值。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鸿宇分享了智能时代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展望,为推动融合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升教育质量带来新的启示。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至关重要。本次年会聚焦“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我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分论坛的专家学者探讨了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展示了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蓬勃活力,为特殊教育未来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