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3-03-13 05:44侯玉杰
公关世界 2023年23期
关键词:产教办学校企

侯玉杰

摘要:本研究主要从界定核心概念出发,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的研究基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一条基于产教融合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期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发展

引 言

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着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细则的缺失、产教融合相关教育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实践应用型师资力量缺失、高职院校对教学考评机制并不健全、课程设置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因此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其改革发展的必然之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受教育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改革办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等,有助于培养出一批批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同时能够高效推动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国际化已势在必行[1]。为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理念和资源,注重于中外核心课程同学生素质培养能力进阶情况的对接,确立本土化人才培养机制,突出英语模块、教学管理动态及专业教学双语化等,培育出一批极具强竞争力国际化人才,创新和实践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添砖加瓦。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产教融合

主要指为了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院校和企业积极实施深度合作,努力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双方将实践性教学计划科学合理的制定出来,让学生加入生产,教师学到技术,最终实现校企双赢,共生共荣[2]。经技师学校对产教深度融合的推进,实现人才和产业、教育、创新链间的有效结合,不断促进学校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定、扎实的人才支撑。

(二)创新教育

“学生本位”,即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等为目標,同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便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从而奠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础[3]。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创新和想象能力为评价标准,结合课内学生展示、运用程度等的有效方式,强调通过课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在课外时通过各类活动为引导,以便学生获得全面锻炼。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

(一)实现高质量教学重要途径

通过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有助于从教学手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层面出发促进产业发展、理论教育相融合,帮助高职院校精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为变更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实现转型发展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在企业深度合作中锻炼人才综合实力,转变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为人才培养,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落实强化培育措施,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智联。

(二)提升人才综合实力

高职院校基于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注重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通过校内外实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于学校与企业相互协作,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专业技能锻炼和理论知识传授的结合,共同承担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知识能力的责任。所以产教融合、企业实训发挥企业实践育人作用,通过企业实训教授学生行业发展最新动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培育动手能力与职业技能[4]。

(三)适应社会发展关键通道

产教融合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行业发展动态的深入分析,找准职业能力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在教学中完善内容、建立考核体系、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就业对口率。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问题

(一)政校企合作不深入

从政策层面上分析,因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细则的缺失,难以兼顾好高职院校和企业利益,以至于在顶层设计上缺失对产教融合人才培育模式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另外,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并未找准定位,未充分认识自身在指导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相关理念存在认知偏差[5]。

基于企业层面上分析,在产教融合培育中,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在完善应用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中存在滞后性。因受政策因素的影响,政府发布方针后相关实施办法出台相对滞后、缺乏相应实施细则的指导,以至于在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阻力。不仅如此,因高职院校、企业在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中存在障碍,各区域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不均衡,以至于产教融合相关教育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对校企之间发挥合力作用产生制约。

(二)实践应用型师资力量缺失

在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对技能培养和实践应用层面存在缺失,因此过多关注培养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理论知识,以至于高职院校整体上表现为实践教学能力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师资综合能力不强,影响到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限制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6]。另外,因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的繁重,自身对产教融合要求、理念等不够深入,在探讨和研究产教融合相关教学模式上无法分配较多时间,影响其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引领效用。

(三)高职院校对教学考评机制并不健全

现如今的高职院校多以专业授课教师评价为主,人才培养考核主体较为单一,忽视学生、企业专家评价,以至于考评质量不高、范围不全面。另外,高职院校一般缺乏对学生实践水平、实用技能的考核,侧重于考察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加之院校缺少实训平台建设、教学条件的限制,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上受空间、时间限制较大,以至于对学生实训能力考核存在难度[7]。不仅如此,在人才培养考核中,高职院校忽视学生各阶段学习过程性评价,多以结果评价为重,以至于无法精准变革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考核并不全面。

(四)课程设置和市场需求不匹配

在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时,高职院校并不重视产教融合教学理论,以至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为欠缺,教学内容呈现出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以至于就业缺口较大,无法符合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另外,在课程设计中因高职院校对用人单位需求、社会行业结构调整不了解,以至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出现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情况。又因课程设计中缺乏设置实训环节,毕业之后的学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实施岗前培训,影响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模式持续发展,以至于学生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岗位,工作适应性差。

四、基于产教融合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整个教育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通过中外双方共同设计完成合作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方案,即引进外方极具优势的专业主干课程、英语语言教学,保留中方的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时经外方提供那些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标准和教材等,保证各专业引进9-15门外方课程,剩下的严格依据外方专业规划、培养方式等调整,并注重于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合国内外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合理分配课时,科学协调语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以便最终構建的“职业化、国际化”课程体系同学生素质相符、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充分体现出培养目标的国际化标准、教学过程的互动特征、学习方式的自主和内容的前沿性。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学生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应用能力提高为测评依据,进一步强化学生素质的培养,实现素质培养和课程教学的紧密结合,作出积极探索和实践。例如:在新入学时需要对高职院校新生进行职业能力、心理素质和英语水平等测试,通过详细分析各项结果的基础上,并把其明确为日后学生管理、教学规划的依据,并注重于通过跟踪式的管理体系为学生建立素质档案,结合每位学生的潜质和特点给予有效指导,鼓励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培养创新能力[8]。站在综合视角分析,有针对性的教学规划,以此培养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语言应用能力;通过社团、志愿者等形式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按照就业市场、社会、行业等需求分析,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按照中外合作办学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英语技能。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留学无障碍对接”作为素质培养目标之一,并按照对历届留学生的追踪访问、国际合作项目专业特点等,促使学生快速适应海外院校的教学要求,实现知识体系和应用能力的无障碍对接。例如:高职院校可通过专项技能强化课程、讲座、选修课等形式,帮助学生熟悉学习方法、中外文化差异,有针对性实施知识强化和学习能力培养。又如可组织开展暑期赴海外的游学活动,有步骤修订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角色转换,促使学生亲自感受国外院校学习要求和授课方式,缩短在国外学习适应期。

(二)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其必然要求和主要特色,但是因学生入学时英语差异的存在,亟须积极且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切实解决好开展合作办学项目时面临的这一问题,从而适应不同形式双语教学的需要。此外,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优势之一,就是要注重于做好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评价指标,而且是教学特色所在。例如:高职院校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如何开展并组织英语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确立崭新地“英语模块化、专业双语化”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四个模块,即“听说、写作、阅读、语法&词汇”,解构原有的教学体系,并确定各模块分目标和英语教学总目标;注重于教学阶梯式推进,模块延续性,同时在不同学期中做好每个模块的不同学时分配,依据语言学习发展规律具体确定;以英语AB级考试、TOEIC考试、伦敦三一口语等为硬性指标,明确学生每学期语言类取证要求,实现通过率;授课教师按照实际需求调整,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研讨工作,从一年级接手、一直教到毕业的跟班制;在最后一学期依据留学或就业不同方向分流,有针对性提升学生的英语实战能力。在教学中还应做到不断完善每个模块的课程标准,细化教学知识点,建立公共资源,最大程度上保证英语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

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引进多所国外院校原版教材,并确保考核标准、参考资料、教学内容等和外方的一致性,通过互联网教师互访保持同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中要克服因文化差异的理解偏差,注重教学素材“本土化”变革,促使知识更贴近学生认知体系和价值观念。例如:基于产教融合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要注重国内优秀教学资源和原版教材的结合,如若单一的使用原版教材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不利于那些入学时英文基础薄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实施自编全英文讲义工作,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在不同阶段合理分配原版教使用比例。

结语

基于产教融合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联合大型企业、其他应用型高职院校等,实施“多校多企”的模式,在统一的规划和组织下完成职教实习。高职院校应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借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功经验,通过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对接国际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开展国际办学合作等的方式,持续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国际型人才,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系苏州高职高专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研究 2022 年重点课题《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ZJG01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祺玥.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重庆移通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3,50(02):66-68.

[2]马永强,王鑫,马蕊,等.中外合作框架下产教融合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农产品加工,2023,(03):100-103+106.

[3]王全全,李峻峰,邵曦.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本科专业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17(33):10-14.

[4]王达文.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襄阳技师学院协同育人工作纪实[J].职业,2022,18(19):4-6.

[5]彭朝晖,程宏贵,李文胜.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刍议[J].南方农机,2021,52(08):76-77+86.

[6]李婷.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29):29-30.

[7]黄乘顺,赵乘麟.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移动通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12(27):50-51.

[8]张彦忠,徐立平,李书光.中外合作框架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科学理论,2014,20(27):189-191.

(作者单位:苏州百年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产教办学校企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