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炜璇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的关键资源。语文教材研究在语文教材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篇经典回忆性散文,《老王》曾入选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回忆性散文《老王》为研究对象,基于教材选编视角对其文本进行分析,以期为该课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理念分析
(一)现代散文教学的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欣赏文学作品方面确立了相关课程目标:“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统编版教材选编现代散文正是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通过阅读文质兼美的文字,学习优秀散文作品,学生在精神和情感方面都受到了熏陶,并且能从作者的人生体验中获得启示,内心精神世界不断丰富。
基于此,教师教学《老王》这篇散文时,既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通过对老王人物形象的把握来理解老王身上的人性之美,同时,还要细读文本,深入思考主旨句中“愧怍”一词的含义与原因,反思那种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二)回忆性散文的选编定位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不仅借鉴了以往教材选文的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保留了许多现代散文经典篇目。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共6册,所选现代散文共34篇,其中回忆性散文11篇,占比近三分之一。回忆性散文是非虚构性文学作品,具有双重视角及独特的言语表达等文体特征。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回忆性散文的选编情况,现将各册选编回忆性散文汇总成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选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回忆性散文共有11篇,均为中国作家作品,也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在这11篇回忆性散文中,教读课文8篇,自读课文3篇。从学段上看,主要分布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且七年级6篇八年级5篇,分布较为均衡,九年级没有选入。主题方面,以亲情和生活记忆的写人记事为主。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课文《老王》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该单元阅读板块的第2篇课文。
二、单元导语解读
(一)人文主题
单元导语对单元教学内容具有明确指向性。《老王》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在整体把握本单元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单元选编的两篇回忆性散文来看: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深情回忆了童年的保姆长妈妈,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止,着重对阿长形象进行刻画,同时表达了“我”对阿长思念又歉疚,感激又同情的复杂感情。在《老王》中,杨绛用朴实、含蓄的语言回忆了“我们”一家与老王的交往,展现了老王与“我们”的珍贵情谊,深刻地描绘了老王的“苦”与“善”,又以“愧怍”的心理表达了自己对老王这些生活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体现了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精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篇回忆性散文都是围绕“人”记叙多件瑣事和多个生活片段,不同身份、时代、背景下的人,探索内心的方式和情感体悟的程度有所不同,因而所抒之情也存在差别,每篇作品都闪现着优秀的品格光辉,学生可以看到平凡人物演绎的不平凡人生。
(二)语文要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将《老王》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以写人记事为主,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四篇课文的文体不同,《阿长与〈山海经〉》和《老王》是散文,《台阶》是小说,《卖油翁》是古代笔记小说。
本单元还提到:“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由此可知,本单元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强文本细读,既要关注细节描写,又要从关键语句入手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三、选文分析
(一)预习提示
预习提示是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通常呈现为教材课文之前的一段引导说明性质的文字。
统编版和人教版教材中的预习提示存在显著差异。人教版《老王》预习提示学生观察身边那些不被人重视、生活艰难的人,关注像老王这样的小人物,发掘他们“金子般的心”,体悟他们身上的爱与善良,试图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善良的“小人物”。人教版预习提示更关注学生从课文中所收获到的自身感悟与体会。但是,人教版预习提示将老王的人物形象定型为心地善良、老实厚道,容易导致学生对人物形象或文章主旨产生单一化的理解认知,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统编版预习提示包含两个问题:首先,问题在提出之前,会提示学生“阅读课文”“再读课文”,这与单元导语中要求的“熟读精思”相呼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详细说明和要求,并且在附录中专门给出“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这些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都体现了语文学科对阅读的重视。与人教版预习提示相比,统编版预习提示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更高。
其次,统编版《老王》预习提示提出了两个问题,总体上属于开放式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个怎样的人?”第二个问题是:“在老王眼中,杨绛又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两个问题都指向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并且关注到了文本的视角问题。《老王》这篇文章的叙述视角属于内聚焦型视角。第一个问题,正因属于内聚焦型视角,所以作者笔下的所有事情都是“我”的所看、所听、所想,“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观察故事的人物,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情感的揭示并不隐晦,该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个问题则更具开放性,受限于内聚焦型视角,老王的所知所想被遮蔽,要想从老王的角度看杨绛,学生只能转变视角、发挥想象去还原老王被遮蔽的思想感情,去还原老王眼中的杨绛,因而就有不同的老王和不同的杨绛。
从人教版到统编版的变化中可以看到,统编版《老王》课前预习提示已经关注到了从前被忽略的文本视角问题,关注到了《老王》视角应用的艺术性。更加具体明确的预习提示,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前预习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二)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是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可视化与具体化,明确了“教什么”的问题,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从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工具。
统编版和人教版的课后练习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设题数量、编排形式等,最大的相同点在于都关注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部分。
第一,仅从《老王》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来看,统编版《老王》课后练习题数量明显多于人教版《老王》课后练习。人教版《老王》课后练习仅设三道题,只有第二道题细分为3小问,而统编版《老王》总共五道题,其中第三题和第四题又各自细分了3小问。这说明课后练习的问题被细化,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统编版《老王》课后练习是在人教版《老王》课后练习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入,统编版《老王》课后练习所涵盖内容更为全面,更有利于师生共同把握练习任务。统编版“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这两个板块相当于是人教版《老王》“研讨与练习”的进一步细分。人教版《老王》课后练习第一题“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直接把文章主题定位成“善良”,虽然都关注到了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但是统编版《老王》将其放在了积累拓展部分,通过设问“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聚焦于结尾最后一句话的“愧怍”,而不是对结尾最后一句话的泛泛而谈,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理解这句画龙点睛的关键句。
人教版《老王》课后练习第二题是:“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即比较三组相近句子的表达效果,放在统编版《老王》课后练习里就变成了第四题。“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點词表情达意的效果。”并且在三组加点词下方都有针对加点词提出的相应问题。由比较每组两个句到揣摩单句加点词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深挖,充分体现了统编版课后练习在细节方面的重视,以问题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除此之外,统编版《老王》课后练习也在人教版《老王》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思考探究第二题:“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反复”之处,由多次出现的“钱”引起对杨绛一家和老王关系的思考。
第三,相较人教版课后练习,统编版课后练习更强调文本细读以及文本深度研读价值。人教版的课后第三题是:“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这部分在内容上以叙事为主,同时还需要对人物的性格、心理进行分析,但题干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思路点拨和具体的方法指导,导致习题的难度无形中增大。统编版的思考探究第三题将人教版第三题拆分为三道小问题:第一小问:“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从详略安排角度把握文章重点,侧重文章的结构分析。第二小问:“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从第二小问可知,一方面通过对老王和“我”的人物描写来深入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利用内容反推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得以加深。第三小问:“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抓住文章关键语句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统编版《老王》课后练习为学生提供思路点拨,更强调从课文的局部切入,对细节、句子和段落进行推敲。
总的来说,统编版的课后练习,紧紧围绕本单元训练重点“熟读精思”展开,而且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熟读精思”的思路点拨和具体的方法指导,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文本分析
(一)人物形象
借助人物语言、神态、肖像、行为等描写,作者为我们呈现了忠厚善良的老王形象。老王靠破旧的三轮车谋生,地位低微,孤苦身世与生理缺陷加重了他命运的悲惨。作者一家照顾老王的生意,送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眼睛,而老王知恩图报,给我们送冰,送钱钟书先生去看病,始终坚持淳朴本性。“文革”时期作者一家成了“反动者”,旁人避之不及,老王却冒着危险送钱钟书先生去看病,尽管老王贫困潦倒,但他还不愿收车费,只因他担心作者一家的经济状况,困顿之际仍存仁义之举。老王孤老贫穷却始终善良,老王离世前送香油和鸡蛋给“我们”,他把作者一家当成朋友,想报答恩人,可是“我”只把这一切当作是简单的交易关系。他报答恩人却不被理解,老王很是失落。老王是不幸的,也是善良的,这是他所拥有的“苦”与“善”。
(二)文章主旨
“愧怍”是学界关于《老王》文章主旨的主要解读角度。关于“愧怍”,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理解:(1)由于作者的善良和反省,认为自己用买卖交易的方式拒绝了老王想象中的平等朋友关系,构成了对老王的伤害。(2)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面前的“原罪”意识,五四以后知识分子在身份认同上其实一直是矛盾的,一是他们拥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二是他们在劳动者面前感到愧疚和惶恐,对自己的“剥削者”身份感到不安。(3)愧疚之情出自作者的慈悲心肠,是“幸运的人”赠给“不幸者”的“一份菲薄的葬礼”。
关于《老王》文章主旨还有另一种定位:歌颂人性。老王的“善”从送冰、送钱先生看病、送香油和鸡蛋这三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并且,老王在三轮平板周围还装上了半寸高的边缘,这也是为乘客安全着想,担心乘客掉下去。
总的来说,这两种主旨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理解,一是作者的角度,另一个则是老王的角度。从作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善良、自省和愧怍,而从老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小人物”身上闪现的优秀品格光辉,即真诚且质朴。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