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2023-03-13 07:13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钟表匠糨糊老范

考点解读

在主题为“工匠精神”的文章中,作者会介绍某一位或某一类“工匠”,讲述他或他们的事迹,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精神品质。中考常见的考点有:1.概括文章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及精神。

古籍修补匠老范

◎明前茶

老范做修补古籍的匠人已经15年了,到今天他还遵循一条原则:我和我所有的徒弟,都不用隔夜糨糊。

也就是说,他的糨糊可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自己当天清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为什么?很简单,修补古籍需要使用裱褙新纸,而新纸与残破书页之间的黏结全靠糨糊。

糨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黏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与纸页之间鼓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的肌理,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才一致。唯有自己熬出来的糨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老范早上5点就起来打糨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再过滤、沉淀。然后把稠的面浆水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明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让它产生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

这样的糨糊也只能用一天,因为经过24小时的水分蒸发,它的黏合力就下降了,不宜再拿来修补古籍。

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打糨糊要打三个月,看他耐不耐烦。熬过这一关的徒弟,考验依旧没完,下一步是选纸。

师傅也不教徒弟怎样选纸,就把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明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一样雪白中笼罩一缕暖橘色的……徒弟把一张张纸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与原书比对。一开始,很有信心,能找出起码五六种纸来,对师傅说,这些,还有这些,都很合适。

老范说,翻开古籍,再去看看。

这一看,越看越没信心。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纸,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理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这些差异,将直接导致补纸刷上糨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后书页上就会出现皱纹。

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放了起码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有微妙的色彩过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的味道。

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致的纸,就会受到师父表扬吗?未必。老范眯着眼睛觑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纸拨一边去,反而挑出了与之相近的但老旧的味道并不明显的一张纸。

他解释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打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出这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也不符合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有一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体上依旧很舒服,手感非常之平整、松软、敦厚,就像度过浩劫的人依旧有足够温暖的晚年,这样的古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找到修补的材料是第一步,之后,就要着手修补。

修补时,老范与他的徒弟们都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失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掴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需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需要有“贯虱之睛”,气质禀赋上更需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50岁左右锤炼出这等气场,着实了不起。

(选自《扬子晚报》2018年3月

20日,有删节)

●思考练习

1.请补全老范师徒修补古籍的流程:

(  )→(  )→(  )→阴干压平、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

2.以下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范不用市面上的糨糊是因为它们没有黏性。

B.老范教徒弟选纸的原则是找到与古籍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致的纸。

C.古籍修缮的最佳状态是让它平整、松软、敦厚,既不能看出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

D.文章通过大量篇幅写徒弟,来正面表现老范的形象。

3.读完文章,你认为古籍修复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一生只造五块表

◎雷碧玉

如果说一名钟表匠,一辈子只造五塊表,那你一定会说这个人很懒。可是,他造的表,国王亲自佩戴,上舰测试;他造的表,完美解决了一个困扰欧洲航海界和科学界一百多年的难题。看来这名钟表匠还是有点儿本事的,他就是航海钟的发明者约翰·哈里森。

1693年,哈里森出生在英国约克郡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走街串巷的小木匠。

5岁那年,哈里森第一次看见了摇摆的钟表。那清脆的“滴答”声,仿佛天籁,涤荡在他的内心,他没有想到世间竟会有如此美妙的声音,从此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钟表。闲暇时,哈里森不是没日没夜地抱着钟表聆听,就是反复把钟表进行拆装。虽然长大后师从父亲,做着木匠活,但他对钟表依然情有独钟。

一天,哈里森听到了一个消息:英国舰队在返航途中,突遇大雾,由于无法辨别方向,四艘战舰触礁沉没。究其原因,竟然是没有技术可以测量出舰队的准确位置。这个惨烈的消息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政府悬赏2万英镑(相当于如今的600万英镑)制作航海钟,并请来大名鼎鼎的牛顿担任评委。

年轻的哈里森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开始设计和制作航海钟。对于他的行为,有人嘲讽道:“一个小木匠不去打家具,却异想天开做钟表,简直是想钱想疯了。”但这些声音更加激起了哈里森的斗志,他给自己下了战书,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从此,他潜心琢磨航海钟。

对于一个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想要进入金属精工制表领域无疑是天方夜谭。无数次,哈里森往返于五金制造铺,请教铜匠和铁匠;夜深人静时,他常常为一个零件的调校伤透脑筋,无法入眠……

终于在35岁那年,哈里森设计出了一款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它在静止状态下仅偏差2秒。这次的成功让他信心大增,但想到在航海途中,船只摇摆的不稳定性会造成航海钟计时不准确,他再一次陷入苦思……

经过7年的努力和无数次改进,42岁的哈里森终于在1735年制造出了震惊科学界的第一台航海钟H1。他用两根弹簧把两个金属钟摆的两头连在一起,让钟摆的摆动频率摆脱了重力的影响。在之后的航海测试中,证明了H1测量经度的精准性。然而面对众人的赞誉,哈里森却没有满足,他要制作出一台更加精确实用的H2。

在制作H2时,哈里森出现了一次重大失误,但他果断放弃了原有设计,重新计划制作H3。H3花费了他19年时间,这期间他艰难度日,可仍然拒绝高薪聘请,被人笑作“白痴”。

虽然哈里森成功制作出H3,但因其体积过大,他始终不满意。经过努力,他终于发现小型高频振子才是避免环境影响的最佳方法。当时66岁的他再次制作出直径仅13厘米的怀表H4,这块怀表获得了英国经度委员会的认可。紧接着,他又开始了H5的研究。1769年,在79岁高龄时,哈里森终于造出了H5,震惊科学界。当时的乔治二世国王亲自佩戴H5进行航行测试,误差仅在8秒以内。如此精确,让人瞠目结舌。

作为钟表匠,哈里森一生只造了五块表。面对旁人的不解,哈里森说:“我是木工出身的钟表匠,深知‘慢工出细品的道理,匠人的品格只能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选自《知识窗》2017年第1期)

●思考练习

1.阅读文章,概括哈里森先后采用哪些方法解決了“船只摇摆的不稳定性会造成航海钟计时不准确”这一难题。

2.哈里森制作的钟表有哪些优点?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工匠精神”的内涵。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钟表匠糨糊老范
除旧迎新 贴“桃符”
吃掉秘密的小妖精
老范的故事
除旧迎新贴“桃符”
跟谁说
钟表的故事
卖苹果的老范
不会写诗的老范
钟表匠
世界上最黏的糨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