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全媒体记者 葛雷 通讯员 詹吉安 朱联映 摄影 张博伦
黄艳峰,男,1979年出生,中共党员,广水市广水街道驼子村党支部书记,湖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带领全村着力在培育产业特色、延伸产业链条、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将驼子村从“三无村”发展成广水市农村人均收入领先的幸福村。
上任第一天,黄艳峰就被村民围在村委会门口讨债。
“村里征地修路,欠了村民们20多万。”黄艳峰是驼子村本村人,他知道村里条件差,但没想到会这么差。“感觉自己上了贼船。”
如今,黄艳峰还是经常被村民围在村委会,但大家关心的,不再是债务问题,而是入股和赚钱的问题。
从被围着“讨债”到被围着取经,黄艳峰用了4年的时间,让这个从前衰败落后的村庄绽放新颜。
从“倒数第二”逆袭第一
2018年底,广水街道党工委负责人找到回乡过年的黄艳峰,说驼子村的老书记要退休了,村里又无人可选,希望他能担任驼子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黄艳峰在外做木材加工生意,正干得红火,并没有回村的打算。“促使我决定回村的,是我的父亲。”黄艳峰说。
黄艳峰的父亲是驼子村的退休干部,对村子有感情,他知道儿子的本事,说只要儿子愿意回来,一定能带着村民们脱贫致富。
面对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望、父亲的极力挽留,黄艳峰决定挑起这份重担。
驼子村两头低、中间高,因形似驼背而得名,村里无产业、村集体无收入、村支部无战斗力,是广水街道出了名的“三无”村。一穷二白的荒村,衰败残破的田野,无所事事的村干部以及苦不堪言的村民,留给村党支部书记黄艳峰的是一个问号和无数个省略号。
村“两委”换届后,新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多岁,头脑活、手脚快,黄艳峰决定带着他们大干一场,但却很快被“打脸”。
广水街道办事处召开2018年度评优评先大会,黄艳峰带着新上任的“两委”班子去坐了“冷板凳”:驼子村综合考评倒数第二,且没有拿到任何先进称号。“当时连倒数第一的村书记都上台领了奖,我一直在底下坐着,抬不起头……”从会场出来,黄艳峰甩给村干部们一句话:“明年,我也带着你们上台领奖!”
黄艳峰的话点燃了村干部们的奋斗热情。驼子村建立考评机制,村干部履职尽责,落实坐班制度,让村民们有事能上门、有困难能反映;村里组织开展卫生清洁、对接贫困户等工作,村干部帶头执行;村里修机耕路、搞拆迁,先从书记、村干部及亲属家开始拆房拿地。
先示范再动员,换来的是村民们态度的转变。村“两委”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党员和村民主动找上门,发表自己对村里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人心聚起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明显增强,我们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了。”黄艳峰说,他刚来驼子村两年,村党支部就收到了12份入党申请书,新发展党员3名。
2019年,驼子村“由负转正”,在广水街道综合考评排名第二;2020年,排名第一。
旋耕机“耕”出富裕路
上任的第一天,黄艳峰就知道,驼子村村集体经济是个“空壳”,这个退伍老兵决定开啃第一块硬骨头:发展村集体经济。
通过走访,黄艳峰发现村里不少人会开农机,趁着2019年全市申报产业项目的契机,他向广水市扶贫办申请了驼子村第一个扶贫项目:一台旋耕机。
这份申请表让扶贫办的干部惊掉了下巴:相比其他村申报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扶贫项目,一台旋耕机也就一万元左右,村里自己花钱买不就行了?黄艳峰苦笑:“我们村确实买不起!”
有了旋耕机,附近村子农忙时可以租出去,收取的租金不仅能够产生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作为农机手也能得到报酬。黄艳峰就靠着这台旋耕机,“耕”出了驼子村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步。
为了继续发展村集体经济,黄艳峰想到可以流转一些土地种庄稼。他开始挨家挨户地敲门、打电话,希望村民能够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并表示现在村集体没钱付租金,承诺租金从第二年开始付。
几经波折,黄艳峰终于流转了不到100亩土地。“其实就是‘拾荒’,这些田大多是村民们不种的撂荒地,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丢给我们试试水。”
荒芜许久的田地里满是齐腰深的杂草和脑袋大的石头。黄艳峰带着村干部清杂草、搬石头,赶在春耕前把稻秧插下去。经过一年的努力,这100亩抛荒田为村集体增加纯收入6万余元,黄艳峰当即兑现承诺,支付给流转土地的村民每亩300元的租金。
撂荒地都能赚钱,这在驼子村是破天荒的事,陆续有村民找到黄艳峰,希望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而说干就干,不说虚话,也让村民们开始对这个风风火火的书记更加信任。
黄艳峰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渐渐地,一台旋耕机变成了如今的8台农机,一天就能耕地100亩;村里的1000多亩撂荒地不仅有人种了,还新建了200余个蔬菜大棚,种植黄瓜、茄子、哈密瓜等反季节蔬菜瓜果;村里修建泵站,灌溉管网直通农户菜地,改变了全村担挑肩扛从河里取水的困境。
“挣到钱、有保障、能发展,村民才看得到希望。”黄艳峰知道,他的努力,正让驼子村慢慢变好。
引领共富,不漏一人
一个农户种水稻,需要不断奔走于家里和田地之间:耕地、插秧、浇水、施肥、除虫、收割,缺一不可。而在驼子村,农户到田地的距离,只需要一个电话。
兴建育秧大棚,提供农业耕、种、收“一条龙”服务,黄艳峰在驼子村,让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水稻变为现实。“农户只需要告知今年种什么品种,村集体自然会安排能人种植管理,农户只需要支付管理费用,等着丰收即可。”
2021年,广水市鼓励村集体成立乡村合作公司,驼子村也乘上“东风”,成立鑫农共富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对于乡村合作公司发展产业的方向,黄艳峰提出自己的观点:“产业振兴、人民增收、群众收益是关键,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我们要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绝不落下一人。”
发展蔬菜大棚、莲藕种植、农机服务、育秧、王鸽养殖、劳务服务……驼子村乡村合作公司根据群众需求,发展“八大产业”,让村民们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希望。
“农机服务一年收入92万元左右,农机手每天基础工资有300元;王鸽产业规模现在达到每年两万对,每年的产值超过300万元。”黄艳峰介绍,村集体还在王鸽养殖场附近建了有机堆肥房,把鸽子粪变成有机肥,供种植蔬菜水果时循环利用。
黄国裕曾是村里的贫困户,患有小儿麻痹症,黄艳峰安排他到乡村合作公司务工,做菜地的管理和维护,一年下来能有3万多元收入。“像黄国裕这样的残障人士,村里有十几个,他们内心是想做点事的,但没法外出务工,附近的工厂又不招他们。安排他们在乡村合作公司务工,离家近,又受尊重,还有收入,他们干得很开心、很起劲。”黄艳峰介绍,乡村合作公司已带动120余人“家门口”就业,累计发放土地流转费、村民劳务费130余万元。
为愿意种田的村民提供种植指导和技术服务,为不愿种田的村民提供土地流转和耕、种、收“一条龙”服务,为想找点事干的村民提供务工机会……黄艳峰“引领共富、不漏一人”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向前迈进。
2022年,驼子村乡村合作公司實现营业收入550万元,村集体收入170万元,实现了从“三无村”到农业致富村的蜕变。
黄艳峰说:“以前在广水提起驼子村,大家都会说‘驼子’伸不直。现在‘驼子’不仅伸直了,而且挺起了乡村振兴的脊梁。”
记者手记
从“农盲”到“农精”
“种油菜要把土压紧,这样根才能扎到土里!”田地里的黄艳峰一边用方言指导着农户,一边抄起一根油菜苗种到土里,并用脚将土踩紧。
回村当书记前,黄艳峰没干过农活,不懂农业,是个名副其实的“农盲”。
“这种大棚上有喷灌,下有滴灌,用的都是水溶肥,日常管理不需要人进棚来。4月份我们进行水稻育秧,8月份再种上哈密瓜,到了10月份,还可以种一季有机花菜。”说起农业种植,黄艳峰侃侃而谈。他用4年时间,成了驼子村最懂农业的人。
到省农科院学种莲藕,到随县学种香稻和大棚蔬菜,到沙洋县学种哈密瓜……黄艳峰不断地到外地“取经”,回来后,又毫无保留地教给驼子村的村民们。
在驼子村朱家湾,村里投资50万元新建蔬菜交易市场。黄艳峰介绍,村里的新鲜蔬菜借助交易市场,销往各地大型商场超市,每天能卖出约6000斤。“农产品种植形成产业链,我们才有定价权,这样农户才能安心种,不怕亏本。”
有人问黄艳峰:是什么让你如此执着地从零开始学农?黄艳峰回答:“驼子村是传统农业村,一个村书记不懂农业,不知道怎么种田,怎么跟村民们沟通?又怎么带领群众致富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黄艳峰不仅靠农业让驼子村的村民们腰包鼓了、腰杆直了,也让驼子村成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片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