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贾·饶
仿真食品也会让吃货垂涎三尺。
| 登峰造极的手艺 |
完美的仿真食品需要不完美。拿烤鱼来说,若是烤得异常均匀,颜色和质地都完美无缺,反倒索然无味了。不过,假设它的银鱼皮上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泡泡,上面有细微的褶皱和不完全均匀的炭化痕迹,鱼眼因高温炙烤变得浑浊;再仔细看,你还能从鱼身上的痕迹看出炭火翻烤的过程,意识到肥嘟嘟的鱼肉有几处在烤架上受热更强烈——现在,你是不是想买这条鱼了?当然,不是真的指眼前这条,因为它只是塑料,而是它所代表的美味——那家餐厅菜单上的烤鱼。
不少日本餐馆门口都能看到这种实物大小的食品模型。作为颇受欢迎的广告宣传品,这些模型在吸引顾客方面可谓功不可没。如今,仿真食品工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条简单的烤鱼包含无数个考究的细节。近乎偏执的匠人精神,简直会让你忍不住买模型本身。
东京元祖食品模型工坊是仿真食品界的领头羊。在这里,没有两条一模一样的鱼。除了向餐馆提供还原度极高的食品模型,元祖工坊还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种类丰富的小挂件,比如猪排饭、寿司、烤鱼和切开的香蕉(且成熟度不同)。每件模型都由公司旗下68名匠人纯手工制作。
| 食品模型的历史 |
在餐馆陈列仿真食品的做法至少已经有一个世纪了。现如今,仿真食品在日本占据了数十亿美元的市场,在韩国的市场份额也不断增长。上世纪20年代,白木屋百货店的顾客就经常根据餐馆门口摆放的蜡质粗糙食品模型来选择午餐。不过,早期的食品模型确实问题多多:首先,模型的颜色有限且极易褪色;其次,上面的小零件用不了多久就会掉落。某个炎热的夏天,一家餐馆迟迟没有顾客光顾。纳闷之余老板发现,原来向阳的展示柜中摆放的食品模型早已在高温下融化变形,外观极其恶心,让走过路过的人顿时对这家店的索尔兹伯里牛排失去了胃口。
70年代,大多数模型的材质换成了持久性更优的塑料,匠人会在硅胶模具中制作并手工上色。当然,价格也跟着提高了不少。岩崎模型制造株式会社的创始人岩崎泷三致力于将这一手艺商业化。不过,一半以上的企业客户选择了租用而非购买食品模型。考虑到一件豪华腔棘鱼模型的售价高达210万日元,这种选择不无道理。
记者野濑泰信注意到,食品模型能反映各地区饮食习惯的微小差异。早在20多年前,野濑便开始记录日本的食品模型,将其视为日本料理演变的实物档案。野濑一直追溯到江户时代后期的真实样品:19世纪初,城区的食品摊出售天妇罗、荞麦面和寿司时,会展示诱人的成品菜肴。一碗荞麦面样品包含了价格、分量、配菜等重要信息。每天收摊时,摊主会丢掉这些样品,第二天再重新制作,可谓诚意满满。
| 仿真食品的魅力 |
东京合羽桥道具街将仿真食品、餐饮道具和厨房用品汇聚一堂,是闻名遐迩的“厨房城”。在摄影师滨田恭子的镜头下,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模型被塑料薄膜包裹,有些被绳子吊起来挂在天花板上,有些则摆在仿制的肉铺和水产柜台上。“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在梦中向你兜售美食。”她说,“因为是假的,所以不能吃,但你却真真切切看到了,所以又非常想吃。”
顺着元祖食品模型工坊出售的样品,滨田来到了一家小作坊。在那里,匠人们一边调颜料,一边探讨如何做出肥润金枪鱼的哑光粉色和腌姜片的淡黄色。“这也算是一个有趣的提醒,提醒我它們不能吃。”滨田笑着说道,“它们是塑料制品,不管生菜还是旁边的甜甜圈,材质都完全一样。”
我很好奇,对食品模型匠人来说,最难复刻的是什么。岩崎模型制造株式会社的员工代表提到了新鲜蔬菜的深绿色,以及刚出锅的食物那种热乎乎的感觉,比如猪排在平底锅上发出的滋滋声,还有刚蒸好的米饭散发出的热气。他说:“哪怕再逼真,食品模型看上去也是冷冰冰的。”
诚然,食品模型没有气味、味道,更没有温度,但它却能实现食物本身不具备的功能,比如,引导你关注一道普通菜肴制作过程的某个瞬间,将你留在那里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它:可能是做生蛋拌饭时敲碎鸡蛋的那一刻,也可能是下一秒,即蛋液从厨师手中滑落到米粒的瞬间。正因为是样品,鸡蛋才能在那个瞬间定格,而不是悄无声息地消失在热米饭中。只要你愿意,你想看多久就能看多久。
[编译自美国《纽约时报》]
编辑: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