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展览的视觉展示与文化叙事*
——以“江南再造”系列展览为例

2023-03-13 01:30
档案与建设 2023年2期
关键词:延展性展品江南

李 颖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江苏南京,210013)

当前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与知识吸收处理方式产生较大转变,档案展览策划者所要面对的,是如何策划和打造兼具时代气息、文化自觉与档案价值内涵的视觉文化产品,全方位调动大众与档案展品之间感观交流的信息场域。本文以大型书画档案展览项目“江南再造”为例,通过在展览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从策展构思、展品选择、展陈布置、作品关联等出发,分析该展览历时性、跨媒介、在地性与延展性特点,以期为当下档案展陈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一、“古今对话”的策展理念

将档案系统中那些静态的、尘封的历史文物,与来自当下的、鲜活而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创作进行并置展示,实现古典与当代对话、实物档案与新媒体融合展陈。这样的策展动机背后必须具有深度的学术研究与先进的策展观念驱动,对于档案展览中要呈现的所有文献、图像等展示元素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崭新的对话关系,重新激活传统与当代展览物中各自隐藏和未曾发掘的意义,再次激活档案馆等打造新的档案展览与文化产品的可能性。

“江南再造”系列展览主要围绕地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江南”,通过将书画档案与影像、装置、新媒体等各种艺术方式结合,探索从古典到当代长江中下游一带“江南”艺术的美学脉络与转化方式。前期经与各单位沟通协调,调集了自清代中晚期直至当代共130余件珍贵的书画档案展品。参展艺术家人数近60人,最早可追溯至清初的吴历、李鱓等,同时也包含了众多中国现代艺术先驱如林风眠、徐悲鸿等,直至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通过不同时期代表性艺术家跨时空的对话,呈现江南地域重要艺术流派的变迁,追寻书画档案中传承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美学精神,将档案展览置入了一个更为宏观的史学与时空观念当中。

二、档案展览视觉展示与文化叙事特征

1.历时性

历时性研究是贯穿本次策展工作的核心主线。首先要从时间轴的“过去”,也就是我们所谈的历史意识出发。针对档案展品身处的文化环境与地域特点,展开带有文化自觉的回溯与梳理。江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地域之一,历史上孕育了非常璀璨的文化艺术,至今也仍然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该展览一方面从档案展品及艺术风格样式展开回溯,另一方面则从艺术思潮的观念层面展开,通过对书画档案和重要语录的直接展示,在艺术理论方面进行了一次历时性的扫描。

在过往的一些书画档案展览当中,对于作品本身的展示毫无疑问成为主线,而“江南再造”对于历史的发掘并不局限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还对艺术家和展品背后的思潮,以及重要艺术思想之间的交锋作出了回顾。这成为双线平行的一种双重表达,也是“江南再造”展览对于档案历史感的深度剖析以及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2.跨媒介

随着中国当代展览系统与国际接轨,跨媒介的档案展陈方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江南再造”不但展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国、油、版、雕”,同时远远突破了这概念化的四大种类。如展出的《何园》与《美丽乡村》,融合全景摄影的视角、水墨绘画的表达、装置化的呈现为一体,具有典型的跨媒介特征。《碑》以三屏录像的方式呈现,带有强烈的东方自然观与美学倾向,既是影像档案,也是空间装置,甚至是“综合艺术”。

从当代最新的数字技术作品,到最传统的文物,该展览都并行不悖且恰如其分地展示了魅力,比如展览中特别珍贵的清代何绍基的长卷、民国摄影先驱郎静山的自拍照,以及中国当代数字艺术杰出代表缪晓春的数字影像装置《无始无终》。这种将经典文物与当代艺术同台陈列的方式,在一些官方机构中也许才刚刚兴起,但是必然会因为呈现出愈加自然的表达方式而逐渐普及。在“江南再造”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档案展品与多种媒介结合发展演变的过程,也体现了媒介之间完美的共生与对话关系。

3.在地性

在地性是“江南再造”系列展览的另一个主要特点。作为一个系列性项目,主展览与分展览之间既有内在的关联,也有相互的区别,并非简单地把档案展览放置到不同城市。在每场展览的实施过程中,均应考虑到展览与受众之间的关联,深入构思档案展品与其所在的城市、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间的呼应或回响,根据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设立不同主题。在南京举办即特别展出与南京有关的展品,比如刘海粟的油画《梅园新村》,徐悲鸿在南京时期的油画《鸡鸣寺》《栖霞寺》等,直接反映了南京历史人文。

还有很多档案展品及展览人员以一种非直接的方式,与当地的人文传统发生隐性关联。如“江南再造”湖州站展览中邀请了一批正值中青年阶段的艺术家群体参与,开放式项目意在完全让浙江当地公众更好地参与体验档案情境。在其他几站展览中对于“在地性”的重视,同样有所体现。如在常州站时,展览场地为西太湖地域重要的文化地标常州西太湖美术馆,邀请了江苏省文联、南京艺术学院十位专家学者参与展览以致敬先驱。

4.延展性

本文所要探讨的延展性的主要意义,是通过档案展览各方面要素最终传达内在的文化叙事。这一叙事紧扣地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江南”,从历史人文和艺术传统出发,经历现代化过程的外来冲击与风格演变,探究直至在媒介社会依然保存至今的文化特性与无限的可塑性。而档案展品与江南艺术背后的“士气”与“逸格”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则以外形和载体——即艺术媒介的变化,呈现出非凡的延展性,同时将其精神内核绵延至今。

从档案展览的角度而言,仅仅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直接搬用远远不够,必须创建不同文化之间可以对话的视觉语言系统,在该展示系统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可以借助通用的艺术语言将来自他者的文化转译与转化。当前我国已经形成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与胸襟,孕育出了更加自信和包容的文化表达。这也是本次展览所体现出的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档案展览的核心叙事层面传达了国家文化的主体性构建意识。通过精心设计展览空间陈设布局,将一些有着内在关联的档案展品进行了一种有意味的并置,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精神文化建设领域的向心力,同时在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手段上又极具延展性。

三、结语

新时期档案展览工作蕴含着无限的、潜在的价值,成为档案事业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1]加之网络化和数据化链接的全球文化工业背景,新时代国家记忆工程建设要求,[2]对特定的档案类展览不但要深入研究,而且需强化并放大其在档案资源建设和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一是视觉展示上充分实现历时性与跨媒介。相较于传统的对档案文献资料的单一考据,从展览视觉上呈现更加连续、立体、直观和丰富的特征。将所要面对与处理的档案形式,从传统的文字、图像、照片、手稿等,扩展到更加宽泛的领域如绘画、影像、装置、新媒体等方面。回顾档案展品背后的社会思潮,并非简单化和机械化地拉平时空,而是尝试让古今对话。二是文化叙事上更加重视在地性和延展性。避免档案展览看似时髦实际过于空泛的表达,在展览实施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到展览与受众之间的关联,同时重视其背后档案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如“江南再造”档案素材所传达的精致的艺术化的诗意生活方式,以更完善且具魅力的方式参与档案资源开发,也成为当下中国树立大国文化形象的宝贵资源。

猜你喜欢
延展性展品江南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响应中的出版偏倚、科学客观性和科学伦理——“奥司他韦事件”及其延展性思考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课堂有效教学之大学课堂
历史教学中的“三性”原则研究
CCMT2016展品预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