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彰显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保障,还是党中央全面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本科教育成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好地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文对全国32所职业本科学校的发展现状进行全景式统计分析,以期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规模、结构调整优化和质量、效益提高提供参考,更好地服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目标要求。
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及“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提出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19年6月,教育部批准了首批15所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从而使职业本科教育向前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为职业本科学校的设置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职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至此,职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实践的发展历程。
1.学校构成情况
截至2022年3月,全国共设有职业本科学校32所。从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性质来看,公办院校10所,占比31.25%;民办院校22所,占比68.75%。
从区域分布来看,职业本科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53.1%,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21.9%和25%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省域(自治区、直辖市)分布情况看,职业本科学校遍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河北、山东、江西的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数量最多,均为3所;广东、浙江、广西、陕西、山西、甘肃的数量次之,均为2所;福建、河南、海南、重庆、四川、辽宁、新疆、上海、江苏、湖南、贵州分别有1所。
从办学路径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高职院校直接升格、独立学院单独转设、高职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从专科高职院校直接升格的有22所(民办专科直接升格21所、公办专科直接升格1所),占68.75%;由独立学院单独转设的有1所,占3.13%;由高职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的有9所,占28.13%,见表1。
表1 职业本科学校的三种来源
如图1所示,从学校类型来看,最多的是理工类院校,有17所,占53.13%;其次是综合类院校,有8所,占25%;再次是艺术类、医药类院校,均有2所,分别占6.25%;最后是农林类、财经类、语言类院校,均为1所,分别占3.13%。
图1 职业本科学校类型分布情况
2.办学规模情况
自2019年以来,我国职业本科学校数量逐年增加。从2019年的15所,增至2020年的21所,再到2021年的32所。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2021年职业本科学校招生4.14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2.93万人,这表明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办学规模,见表2。
表2 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规模情况
3.专业结构分布情况
通过梳理全国32所职业本科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发现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覆盖面广,专业种类较为齐全。从专业大类分布情况来看,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覆盖了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电子与信息、文化艺术等19个专业大类,专业大类覆盖率达到100%,职业本科专业布点数达602个,平均每所职业本科学校设置职业本科专业约18个。从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的数量来看,最多的是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设有职业本科专业39个;最少的是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设有职业本科专业6个。从各专业大类专业布点数的占比来看,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大多集中在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装备制造、文化艺术、土木建筑5个专业大类,专业布点数达416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69.1%。由此可见,职业本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形成了以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装备制造、文化艺术、土木建筑为主体的专业结构布局,见表3。
表3 全国32所职业本科学校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近年来,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虽然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为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整体办学规模相对偏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产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截至2021年底,在全国1518所高职(本专科)院校中,职业本科院校仅有32所,占2.11%;职业本科院校招生人数占职业本专科院校招生总数的0.74%,职业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也仅占职业本专科院校在校生总数的0.81%。在当前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现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增加高质量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供给。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职教育招生规模556.72万人,其中职业本科院校招生规模4.14万人,招生规模的占比仅为0.74%。如果按照到2025年职业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占比不少于10%的目标测算,职业本科招生规模还需扩大到目前的13.51倍。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整体办学规模亟待提升。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布局结构还不能满足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需要。第一,办学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全国32所职业本科学校中,公办院校仅占10所。在这10所学校中,除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由原来的公办高职直接升本以外,其余9所均由独立学院与高职专科院校合并转设而来。有研究指出,在举办职业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公办高职院校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第二,区域布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同步谋划。以广东省为例,2021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65%。在全省16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高等职业院校有95所,占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9.38%[2]。然而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大学仅有2所,比江西、山东、河北分别少了1所,且均为民办院校。这与广东产业发达的经济强省地位极不相称,迫切需要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第三,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从表3数据可见,目前32所职业本科学校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4~5个专业大类上,其中在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装备制造、文化艺术、土木建筑5个专业大类的布点数达到了全部专业布点总数的69.1%,专业扎堆现象较为明显。此外,职业本科学校对接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总体偏少,例如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储能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等专业鲜有学校开设。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人才需求,职业本科学校未来可以开展试点的专业类和专业发展空间还很大。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需要强有力的办学条件作为支撑。目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来自民办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这两类学校原有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特别是在校舍、实训设备、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看,在可获得数据的27所职业本科学校中,有12所院校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未达到《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要求,占44.44%,见表4。从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看,超过四成的职业本科院校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小于0.5个。在经费保障方面,部分职业本科学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现象依然严峻,造成基本办学条件紧张,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如南昌职业大学在《南昌职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中提到,学校专业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基础薄弱、投入有限,实验室条件建设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总体来看,目前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有些试点院校的办学条件与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其无法高质量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表4 部分职业本科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情况
全国32所职业本科教育试点院校的相关数据显示,师资力量总体较为薄弱。第一,在规模上,教师数量总体不足。从职业本科学校的生师比看,《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明确要求,生师比应低于18∶1。然而,不少职业本科学校生师比偏高,专任教师的数量增长速度远落后于学生的数量增长速度,生师比值大于18∶1。第二,在师资队伍结构上,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兼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小。职业本科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相应地要求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实践。然而,不少职业本科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与《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要求的50%还有一定差距。此外,从职称结构来看,也存在明显的高素质教师匮乏问题,见表5。第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短缺,教师的行业影响力较弱。从近年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看,许多职业本科学校都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群)领军人才和有影响力的专业(群)带头人,拔尖人才数量少,尤其缺乏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在质量上远不能满足职业本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表5 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师资情况一览
通过整理各职业本科学校2022年度质量报告统计数据发现:202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10项的职业本科学校仅有5所,近4成的职业本科院校发明专利授权量为0;拥有专利成果转化的职业本科学校仅有9所,其中,专利成果转化数量超过10项的仅有4所,超6成的职业本科学校无专利成果转化;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100万元的仅有14所,约两成的职业本科学校无横向技术服务;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100万元的职业本科学校仅有7所,近7成的职业本科学校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为0;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超过100万元的职业本科学校仅有10所,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超过1000万元的仅有1所;技术交易到款额超过100万元的职业本科学校仅有6所,占23.8%,超6成的职业本科学校技术交易到款额为0元。根据以上分析可见,目前职业本科学校在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方面尚未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整体存在发展短板和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水平、高价值的科研专利缺乏;专利授权率和转化率不高;技术交易到款额很小;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不大;纵向科研有待进一步提升。技术研发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偏弱,不仅会导致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意愿不强,校企合作整体层次不高,而且还会制约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不仅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愿望的迫切需要。在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背景下,亟须加强职业本科教育统筹规划。
第一,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趋势,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在目前全国32所职业本科学校的基础上,允许更多优质的、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加快培养更多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第二,发挥政策正向激励作用,集中优势资源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我国“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普遍拥有较好的办学基础,师资较为稳定,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较为鲜明。但由于政策限制,在以往职业本科学校建设遴选过程中,大多数“双高计划”建设院校都被拒之门外。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我国实践中,普通本科教育(含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要求等方面,与职业教育存在较大差异,转型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成为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主体,从而实现集中优势、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来办学,避免因政策偏差而导致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出现“逆向选择”[3]。
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是推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环节。调研发现,当前职业本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结构性就业矛盾和就业质量两大方面。其中,结构性就业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职业本科教育的区域布局、专业结构等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因此,为促进职业本科教育整体性、协调性发展,要坚持区域布局调整与专业结构优化相结合[4]。
第一,优化职业本科教育布局结构,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针对现有职业本科学校整体规模偏小、水平偏低的问题,一方面,可重点考虑在经济发达、先进产业聚集且职业教育发展土壤丰厚、基础扎实的省份,优先扩大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规模[5]。另一方面,可考虑在产业高端、产业亟需领域、新技术革命领域,如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优先布局一批职业本科学校或职业本科教育相关专业,以更好地满足新技术、新经济发展的当前需求和未来趋势。
第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强职业本科教育的适应性。职业本科学校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一方面,要以“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思路,整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同时,及时停办、关转已经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另一方面,要兼顾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在专业设置上适当超前设置一批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专业、交叉专业或社会急需但又人才非常紧缺的相关专业[6],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切性。
办学条件能否满足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是影响和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必须加强政策支持并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职业本科教育基础能力。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补齐短板。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职业本科学校要聚焦土地、校舍和设施设备等关键要素,持续加大投入,并对照有关标准和教学条件的基本要求,加快补齐“短板”,加固“底板”,确保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与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相适应。
第二,改善实践条件建设,推动实习实训基地转型升级。为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服务贡献水平提升的需要,职业本科学校不仅要适时更新实习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促进专业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实践条件建设不应只停留在教学层面,还应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功能整合起来,推动实习实训基地转型升级为产、学、研、用于一体化的平台。
第三,强化经费保障,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一方面,政府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应适当向职业本科教育倾斜,同时逐步健全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制度和生均拨款制度,使之与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7]。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充分领会“以市场化改革思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政策内涵,积极拓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所需资金、资源、设备的筹集渠道,激励行业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共同促进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8]。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不仅要体现“职业性”,还要体现“本科性”。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加强调解决实践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与高职专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加注重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技能的复合性和迁移性。因此,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上移的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职业本科教育需要重点聚焦“高水平”与“双师型”,统筹好规模和结构的关系,打造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一,开展多渠道引才计划,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专业领军人才、高技术技能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引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影响力,促进师资队伍优化配置与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要加快推进“固定岗+流动岗”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优秀技术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共同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及时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第二,加大教师培养和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水平。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要为现有教师积极创造学历进修、职称晋升和能力提升等条件,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能力结构[9]。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积极落实“双师”素质培养计划、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度化项目实践和全员轮训制度等,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健全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领教师注重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与此同时,职业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加强教师分类评价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教师发展活力,充分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伴随办学层次的提升,职业本科学校要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强化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实质性地赋能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以技术研发和服务为抓手,反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打造高水平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职业本科学校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强与技术先进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共建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中心、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检测中心等,并依托平台带动产出一批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发明。
第二,开展立地式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助力企业工艺改进与技术升级。职业本科学校要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开展立地式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助推企业进行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10],促进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职业本科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增强职业本科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第三,构建研发服务反哺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升级。职业本科学校要建立健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把高水平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反哺、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