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怀银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到2035年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学作为专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是师范大学的重点学科和基础学科。在发生学意义上,中国教育学是在近代西方初等教育趋向普及、中等教育有一定发展、师资教育专业训练成为普遍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新教育的兴起,特别是师范教育的兴起促使西方教育学在中国传播。受此影响,教育学作为未来教师之学,在师范大学形成了培养未来教师的基本定位与职责使命。
随着指向人人的“大教育学”观念的兴起,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固然应培养未来教师,但更应突破教师之学而成为人人之学。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教育学在师范大学的地位。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学如何争创一流学科,师范大学如何争创一流大学?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如何在学校发展中有位、有为?教育学如何辐射社会公众,成为人人之学?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亟须我们在教育强国背景下重新思考教育学在师范大学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师范大学和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仅仅作为教师之学已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推动师范大学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推动教育学成为人人之学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既反映了教育学的内在规定,也成为师范大学面向新时代寻求突破性发展的新起点。
教育强国是我国于2035年在教育上所要实现的国家目标。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背景与机遇。尽管对教育强国内涵的认识还在讨论,但面向人人,使每个人都能享受高质量教育无疑是应有之义。对师范大学来说,教育强国战略为其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求师范大学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培养教师,师范大学是主要阵地。培养好师范生,既是师范大学存在的根基,又是其发展的根本使命。当然,师范大学也不仅仅培养师范生。在教育强国战略下,每个师范大学的发展都要有特色,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师范生或者非师范生,尤其要承担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这与教育学的内在要求相一致,教育学就是成人成事的学问,师范大学应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凸显培养未来师资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求师范大学摆脱仅仅将教育学看作培养未来教师工具的传统视野,而将教育学看作师范大学中人人需要之学,以教育学本体功能的视角,完成从教师之学到人人之学的视野转换。师范大学的校长应依据教育学的理论管校、治校,管理人员应依据教育学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各个专业的学生也应掌握扎实的教育学理论以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
从教育学进入我国伊始,它就在“术”的操作层面发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其难以上升到“道”的层面进行讨论。我国的师范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从教育学在师范大学的早期发生,到现今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学在我国师范大学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对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国师资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已达1 880.36万人,这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师范教育培养的。
就知识性质而言,从作为学科理论基础的确立始,教育学就是一门伫立在八方知识汇集点上的学科[1]。从其本体性规定来看,教育学是关注个体生命,关注实践,旨在帮助人成人成事的学问。它内蕴着师资培养的要求,但并不限于或止于此。在教育学发生的源头那里,《大教学论》就早已指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2]。尽管这个概念还有待商榷,但其所反映的基本精神恰恰说明了教育学指向人人的根本含义。
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教师之学,更多的是从职业意义上来说的。但教育学不仅仅是教师之学,更应该是人人之学。突破将教育局限于人生某一阶段和正规学校的局限,从人的一生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以教育整体为研究对象,并产生世界性影响的当数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3]。作为事关每个人人生发展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学既在学校教育中,也在家庭、社会中,是关系个体终身发展的奠基性学问。师范大学教育学的基础任务是培养教师,但不仅仅培养教师,也面向人人生命发展的全场域、全过程。因而,回归到本体论层面,教育学应该成为人人之学。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师范大学如何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竞争,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如何为教育强国建设服务?在笔者看来,师范大学亟须依托教育学来办学。师范大学的特色就是教育学。如果一所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学科竞争力增强,那么这所师范大学的办学实力必然会随之增强。而教育学要想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就不能固守教师之学的传统地位,而是要从理念上突破和超越,认识到自身作为人人之学的本质地位和可能地位,这是教育学的突破,也是教育学的回归。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大学而言,师范大学拥有教育学的特色与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地位独特。相比其他类型的大学,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本身就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学科。出于培养学科教师的使命,教育学又是每个专业共同的基础学科。共同,就意味着教育学可以由不同学科共建共享,依托整个学校的资源优势进行建设,通过不同学科研究者的思想碰撞、才智切磋和智慧贡献,教育学在此过程中得以发展壮大。
二是师范大学办学传统深厚。国内的师范大学大多具有很好的教育学基础,教育学依托师范大学走进中国大地。从历史上来看,一些师范大学教育学的办学传统,基本上都能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比如,1915年2月,当时的教育部就支持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增加经费、扩充班次类科,并批饬财政部筹发六万元为开办费;1918年南京高师添设教育专修科,其目的是培养教育学教员及学校行政人才[4]。20世纪初,一些教育学名家也大都在师范大学,他们的很多理念或实践做法对今天师范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是师范大学教育系科发展基础较好。教育系科的发展对于师范大学的其他学科来说,更具有基础性。从现实方面来看,师范大学都比较重视教育学的发展,一些师范大学为教育学设置了两个单位,基本上是将教师教育学院独立出来。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从业人员较多、师资队伍建设较好、招生人数也比较多,为教育学在师范大学成为人人之学提供了人员保障和组织基础。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育学要想成为人人之学,需要在师范大学成为人人之学。为此,师范大学以及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应从以下六方面入手,推动教育学在师范大学的建设和作用发挥,推动教育学在师范大学由教师之学向人人之学转变,并以此为基点推动教育学在社会上成为人人之学。
教育强国是国家教育战略,落实到学校发展层面,就是强调以学立人、以学强校。由于教育学是培养人人之学,而不仅仅指向学校阶段的学生,所以要促使师范教育、师范大学转变观念,即师范大学的教育学还应该成为培养校长、管理人员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之学,以教育学立师范大学之人。同时,出于“强”的要求,学校还必须坚持以学强校。
师范大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教育学观念下多主体的互动与配合。校长因研习、应用教育学,从而形成先进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等。师范大学的管理干部等也应学习教育学,并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工作,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责任。师范大学非教育学专业人员需要学习教育学,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和学术能力。综合来看,师范大学教育学成为人人之学的第一步便是用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滋养师范大学之人。
一所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学院,一个学院(系科)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如果不重视学院的建设,那么一所大学的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就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学科优势就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其一,师范大学教育系科的建设体现在人员队伍的建设上。师范大学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梯度,包括教师的年龄梯度、学历梯度,以及教师的学缘结构、留学经历等。在经费的配给方面,师范大学应加大教育系科建设的投资力度。由于教育系科在师范大学具有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带动性作用,如果教育学科发展不好,其他学科也很难发展好。在学术活动方面,师范大学的教育系科应主动承办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型学术会议,吸引更多的同行了解我们、认可我们,进而接受我们。此外,师范大学还必须重视师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野、追踪学术前沿,及时了解国外同行的最新研究动态。
其二,明确教育学在师范大学的基础性地位,处理好教育系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有位才能有为。教育学在师范大学中没有位置,或者地位不高,其作为是会受到影响的。只有强化教育学在师范大学中的基础性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师范大学教育学作为人人之学的辐射力。教育学需要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学亦可为这些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基本理论支撑和问题域。因此,处理好师范大学教育学与其他系科的关系,可以有效避免教育学的孤立性、封闭性发展。作为人人之学的教育学也需要相关学科的人员、科研成果等作为支撑。强化教育学在师范大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就是要推动教育学和其他学科互相服务、彼此带动,共同发展、实现双赢,进而使师范大学的其他系科依托教育系科而发展。师范大学的教育系科建设好了,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才能发挥其作为人人之学的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学在国内特别是在师范大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教师教育学依然是将教育学作为未来教师的培养之学,继承了师范大学中教育学的传统地位,但并没有将教育学看作人人之学,这种仅仅将教育学视为教师教育学的观念和做法将会窄化教育学。
有研究者将教师教育学定义为教师教育知识体系或教育学术中的一个分支,是指为培养教师而设立的教学科目;学科建设意义上,是指“高等学校(教师教育院校)或研究部门(教师教育研究所等)为培养教师专门人才而设立的教师教育教学科目”[5]。有研究者认为,从静态的角度,“教师教育学”是“研究教师教育实施者、接受教师教育者以及客观环境互相结合、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科学”;从动态的角度,“教师教育学”研究教师教育的产生、演变、发展及其活动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是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科学;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教师教育学”是研究当代教师教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作用的实践性科学[6]。
我们认为教育学本身就是培养人的学问,当然也包括教师。当下,将教师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必须以理清教师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为前提,避免因仅仅重视教师教育学而阻碍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成为人人之学。有鉴于此,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人员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教育学在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系科,而要将教育学作为师范大学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师范大学应重视教育学课程的建设和评价,将其作为特色去建设和发展。师范大学的教育学是为学校的所有人员服务的,而不仅仅是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所设。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均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知识,这正是教育学成为人人之学的路径。
教育学具有广泛的学科基础,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相关学科的支持和协作,进行跨学科研究。师范大学教育学的科学研究不能仅仅由教育学专业的人开展,还要推广到其他学科,形成多学科研究的局面。为此,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应积极组织相关力量,打造多学科结合、联合攻关的研究队伍,在研究课题的选择、面向社会的咨询和开发等方面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色。
在一项课题中,如果既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人员,又有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学科背景的人员,那么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人员不仅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而且可以用教育学的成果滋养其他学科的人员,形成一种教育学是人人之学的局面。
师范大学的特色重在“师范”二字。师范大学应依托教育学履行好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为政府的智库建设建言献策,为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指导,为社区教育的有效运行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推动教育学成为师范大学的人人之学、成为服务社会的公众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