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升红
摘要:在市场经济与社会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政府调控这只“无形的手”越来越被市场所重视。事业单位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部财务的管理也在不断地进行着适应新时期需求的变革。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实施,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本文基于预算管理一体化的理念,分析其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效果,并提出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措施,以期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算管理一体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影响效果
中图分类号:F810
引言
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的出台,促进了我国政府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变革,为各市场主体的预算编制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为公益而设立的一种社会服务机构,它有别于一般社会主体的独立性,它的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非营利性和社会性,且总是被上级机关所控制。因此,它在适应时代趋势、实施新的会计体系、实现统一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达到标准化的目标。要深化事業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会计核算管理目标,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体系适应市场,就需要掌握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的重点,明确其管理效果,从而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标准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高质量发展。
1.预算管理一体化综述
1.1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内涵
传统的会计核算和财政预算管理程序,由于资料的冗余、流程反复,采用收付实现制结算系统难以进行有效的核算与管理,制约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水平的提高。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推行,就是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体制,采用系统、规范、标准的工作程序,将预算工作与信息系统有机融合,真正做到制定“系统化+信息化”的现代化预算管理体制。从而在先进制度的保障下帮助事业单位各部门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会计核算动态监督工作。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改革在保护国有资产、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有着突出贡献。
1.2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财政部实施了《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预算管理一体化技术标准》,初步形成了统一的预算管理操作规范和制度标准,由中央机关开始,逐步加速了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步伐,各地的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与运行也在逐步推进中。《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覆盖了预算管理全流程,包括基础信息管理、项目库管理,预算编制、批复、调整、执行,会计核算、决算、报表等八大板块和附件。在综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中,重点强调了项目的重要性,即要紧紧抓住“项目”,严格“入库”,从源头上控制预算经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资金跟随项目”的原则,根据预算编制的项目安排和使用经费。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落实不仅为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提供了帮助,更能加强各单位之间的联系。这种改革不仅可以从源头上降低不良项目的立项、入库,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而且还可以降低财务部门的单边责任,让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在确保数据一致性的情况下,减少前期的数据收集、后期的数据整理的工作量,从而确保预算的可执行性,以及后续跟踪和监控的有效性[1]。
2.预算管理一体化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效果
2.1预算资金项目化管理
《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对国家预算资金项目化管理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根据国家预算项目的计划特性与作用,分为人员类项目、运转类项目与特殊目标类项目三类。人员类项目和运转类项目的公共经费项目支出与部门预算的基本支出相对应,特殊目标类支出与部门预算中的专用支出相对应。预算资金项目化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最大的影响是取消了基础费用分类,不再使用基础费用和专项费用,把政府收入支出明细账户分为人员类、运转类和特殊目标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出预算资金的职能,而且三个项目的界限也更加明确、清晰,可以强化成本控制,有效地避免政府在公共支出中支出过多、项目支出中列支运转性支出的问题。
2.2预算结转结余资金收回管理
《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规定。“对于已认定为跨年度投资项目的企业,可以通过商业银行向国家或地方财政专户返还投资资金,并由财务主管部门与企业单位各自按照投资归还告知书与发票作出财务处理。对于未完工的跨年度投资,可以鼓励建设单位继续使用,并在财政部门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可实施指标;对已经完工、收到财政部门存量投资的项目进行跨年度的投入,按有关结余的法律规定,由结余基金进行管理。”这条规定对机关事业单位的主要影响是,在各财政部门收到跨年度结转的结余补助后,应当冲销其资金结转和结余,或者冲销零余额账户信贷款额度,并按财政部门应急归还额度科目核算[2]。
2.3强化预算单位资产管理
预算单位资产管理的进程完善了针对固定资产类别与卡片管理的制度。公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用设施、国家财政储备生产资料、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等固定资产,在《规范》下达后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固定资产分类及编码管理体系。把政府固定资产分类与财政部门的物品采购工作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套统一的商品编码系统,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政府采购中共享,从而降低了单位的预算编制和预算审查难度。与此同时,能够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单位卡片信息系统,它呈现了各个单位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和应用信息,全面地呈现了政府资产配置、运用、价格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它对机关单位的作用是,除了固定资产之外,还应加强对其他长期资产的登记和管理,现行资产制度仅负责维护固定资产一种类别,对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资产没有实行分类管理与卡片维护,只在年末的国有资产报告中才能体现出上述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缺少对资产的名称、折旧年限、购置时间、使用时间等信息的维护。在《规范》下达后,为更准确反映政府资产与应用资源的实际情况,上述的长期资产也需要进行分类管理、卡片维护、折旧管理[3]。
2.4严格限制向实有资金账户转款
国家财政资金的统一收付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之上,基于健全的财政收付网和银行之间的即时结算制度,在发生费用的时候,由各部门直接申请,经过核对和校验后,通过国家财政统一账户系统向收账方支付。除下列情形以外,政府机构不得将本部门的零结账系统中的经费直接转入本单位和本机关的其他预算内资产。第一,按照相关的行政审批制度,或者按照合同约定,需要由行政主管部门和下属机构财政部门负责的服务项目支出。第二,企业职工工资、住房改造费用、应缴或代扣代缴的税款和根据相关部门的财政规定支付的工资。第三,未利用无余额账户,代付的社会保障、职务年金、水费、电费、取暖费等。第四,由政府经办批准的项目归垫资助,或其他相应的补助。此项变化给机关事业单位带来的影响是,一方面在于不得任意将“零帐款”划入“实际帐户”,对实有帐户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除科研经费、债券等有专项规定的经费以外,其他两年以上的结转,一律纳入同级财政。
2.5决算和报告自动化生成
预算管理一体化整合了项目储备到预算编制、预算下达分解、預算执行调整、会计核算到最终预算报表的整个管理链,从而实现从上到下、自下而上的统一的管理闭环。预算管理一体化整合实施后,各种会计核算报表由计算机和技术手段自动产生,没有人工的选择和修改,能够真实地体现预算执行情况、财政财务状况和资产管理情况。同时,各个部门之间的内部业务关系,以及各个层级、各个主体之间的资金支付、会计核算等方面的相互审计,也使得财务报表审计的管理方式更加充实,能够及时地查找会计报表中的疏漏和差错,并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正,从而提高财务报表的编制水平。它对事业单位的作用在于今后编制决算报表、资产年报、政府财务报表时,不再用人工编制,而是从综合财务报表中抽取并产生,抽取出来的报表不能更改,避免了以前报表中反复输入的工作量,进一步优化了财务管理工作[4]。
3.预算管理一体化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管理措施
3.1从源头把控预算管理工作,促进核算效率提升
找到预算的“源头”,是财政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的第一要务。事业单位要想搞好前期的项目绩效评价,就要在预算编制之前对那些没有效果的、效率低下的“坏项目”进行清理,以降低预算项目开始以后造成的无谓损失。通过后期的绩效考核目标为重点来进行前期预算的编制,是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的重点环节。由于是具有社会性、公益性质的特殊属性,事业单位的财务开支具有一定的规模,其覆盖面较广,项目执行时间较长,回报和社会关注程度高。这些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必须从绩效目标管理认识入手,通过对支出项目与财政政策效果、效率的把控来更加精准地评价支出政策的优良。与此同时,预算管理的核心应当围绕一个统一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的制定需要严格落实,不能出现随意改变的情况,参与会计核算的各部门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认知,明确从源头上增强对预算管理控制的重要性,将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应用到每个方面,贯彻系统性、科学性的原则,切实做好会计核算工作[5]。
3.2规范预算管理的程序,加强会计核算的动态监控
在实施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强与之相适应的有关经费开支标准与需求,加强相应人员的训练与学习,以使其运行更加健全。对预算管理的整合,不能仅限于传统的事前管理、事后问责等流程,而应深入到预算实施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注重和跟踪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使会计核算的程序更加明确,管控更为精准。要以目标为指导,以预算法为指导,以科学的、系统化的预算管理体系为中心,使用统一的财政标准,并将各地区的财政收支特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标准化的财政管理程序。与此同时,要达到统一的预算管理目的,就必须按照财政体制对实际开支进行综合计划,并在实施中不断改善。统一的财政预算管理体系不能简单地归纳为统一的财政收支,必须以制定财政收支管理规范为保障,实现对财政收支的实时和动态的监测。对于财政和非财政开支,要实现动态跟踪,及时了解其实施状况,加强对其实施的宏观控制,为适时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好进一步的安排。
3.3提升预算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实多方联动管理
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整合当然不是简单的预算管理,它还包含了后续的绩效考核与评估,要有开支必须有效,无效要问责的工作态度,并通过严格的预算评估来强化预算的实施效果,对未来的预算工作做出指导。提升事业单位的预算信息化水平需要项目全周期的联动,比如在实行预警管理机制时,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若有可能触发预警,就必须对其进行监测与反馈。当前,高质量的管理系统多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突出了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以问题与结果作为参考,能够及时地发现其中的矛盾点,从而为改进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参考。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落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预算一体化系统中依靠信息化的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动态监控,对新的资源分配行为进行调整,使各项工作更具针对性。为了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实施的科学性,事业单位要及时上报本部门的财政预算报告,为改进和完善预算管理一体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为下一步的决策制定指明方向。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起一套上下联动、可追溯、可筛查的自我纠察系统,有效地监督预算管理过程,提高预算经费的利用效率,实现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新模式。
4.结束语
在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落实过程中,事业单位各部门应进行联动,将预算管理作为绩效考评的一部分,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管理流程的全覆盖。事业单位应优化内部管理制度,提升核算效率,规范管理程序,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为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海涛,肖鹏.借力预算管理一体化提升财政管理水平[J].行政管理改革,2022(08):30-37.
[2]津监.天津监管局推进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顺利实施[N].中国财经报,2022-08-18(006).
[3]张曦文.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税务系统的“北京样板”[N].中国财经报,2022-08-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