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要求提出的大背景下,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推广其走向世界,以促使全球更深入了解中国,已成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多数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仍然是有限的。据统计,目前,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占5.60%,一般了解的留学生占比最大,为43.36%,两者之间差距较大[1]。结果表明,要想中华文化真正做到“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旨在调查广西留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定量数据(问卷调查)和定性数据(访谈)的结合,从中国传统节日、中国艺术、中国历史三个维度展开综合分析,揭示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培养广西东盟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适应性问题的多样性。建议从优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加强学术文化交流、增加相关中国特色课外活动等方面出发,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助力广西高校国际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0 引言
埃里克森在1966年提出了认同理论,将其定义为群体成员在长期生活于文化共同体中形成的对本民族群体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事物的肯定行为[2]。而如今,文化的认同以一种更新的形式出现,它将个人作为一个连贯的主体,而理解成为各种文化识别符的集合。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文化认同属于一种文化价值的判断,是一个人身份或自我认知和观念的一部分,与种族、宗教、民族、社会阶层、世代、地区或自己具体独特文化的民族共同体有关。文化认同也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会因为地域、社会背景、历史和文化阅历的不同而改变。东盟留学生架起广西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其文化背景相对丰富多样,不同国家留学生带来的不同文化都将汇聚于此,这种多元环境下会对东盟留学生在适应和认同中华文化方面产生影响。本文探讨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促进东盟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相理解。通过了解东盟留学生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文化适应性挑战,可以为改善他们的留学体验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1 中华文化认同的维度和特征
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文化认同”这一词的概念解释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学等不同学科。本文依据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3],通过定量研究,利用调查问卷与数据分析,将不同影响的差异因素归纳为中華文化认同的维度。
1.1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
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然而,基于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端午节是最为被留学生熟知的传统节日,调查样本中占比高达92%。其次是中秋节和清明节,分别占调查样本的44%和42%。这表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多选题的设置下呈现出不同节日受关注度的差异性。知道元宵节和重阳节的留学生相对较少。虽然春节是中国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在该题选择中仅仅只有27人知道中国春节。这种现象说明寒暑假假期内的传统节日较少人知道。对于一个传统节日的认知,一方面,来自节日氛围的营造,东盟留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并进行实践,比如端午节的包粽子。另一方面,传统的节日传播方式无法满足宣传文化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传播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多数文化接收者是通过移动媒介来了解互联网资讯,在传播内容海量化的环境下,相关文化宣传部门和学校应增加对传统节日宣传的多样性。
1.2 中国历史的文化认同
传统民间对中国历史的认知长度是五千年,时间长河用先进、优秀的文化绘制出了中华文明的轮廓[4]。在全球化视域下,推动中国历史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对加强历史的文化认同至关重要。中国的历史可以采用中国的美学形式进行表达,通过历史叙事,提高留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5]。如,讲求创作真实性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或者追求艺术性表达“诗化”表达的影视作品,只要文质兼美,就能成为培养中国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文本。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求真,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客观的记录,诗化的影视作品强调情感,能引起共鸣,简化、抽象和段落蒙太奇的后期剪辑手法能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让母语非中文的人也都能看明白,更为通俗易懂。以中国美学形式表达中国历史进行,能帮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脉络,提高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程度。
1.3 中国艺术的文化认同
中国艺术是中国艺术家们或民间手工匠人创作的视觉艺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是延续优秀的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它能彰显具有独特文化的群族的共同的审美特征、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等,意义丰富而深远,可铸牢多民族对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符号的共创、共享、共传和文化认同意识。在调查问卷中发现,东盟留学生对舞狮、少数民族地区建筑与建筑装饰、壁画比较感兴趣,比例分别为66%、73%和74%。非常多的东盟留学生对非物质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所表现出的对艺术文化的认同表征为在学校的选修课(如剪纸、舞狮、瑶绣、壮锦工艺欣赏等)课堂非常活跃,很认真、积极地参与相关学习。东盟留学生通过相关课堂的学习,了解传统艺术的手工技艺,树立对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识,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1.4 中华文化认同的特征
文化认同的特征是受到个人所处的特殊环境及其文化和历史大背景的综合影响的。东盟各国家之间通过价值观、生活习惯、习俗等筑起文化认同的结构。中华文化认同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异质化和多元化、重文化情感,与个人需要息息相关。首先,异质化指的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质量或状态,而多元化表示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度和文化环境,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其次,重文化情感表达是指在文化认同的范畴中,对某种文化的认同会以进行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留学生如果对某种文化有认同,那么就会对某种独特或特定文化有热爱、依恋、忠诚、自豪、归属等心理反应。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留学生对中国特定文化的喜爱激发了其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其他文化的好奇心,提高了进行中华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最后,是个人需要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多数学生的来华学习目标明确。根据受访者采访来看,有67%的同学认为中国文化认同对他们的个人发展和对艺术的表达有积极的影响,这个结果意味着他们通过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认同获得了灵感和创造力,在个人未来发展方面受益,因此自然会更加有意识地加深文化认同。
2 文化适应性的主要表现
文化适应性是针对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而对管理风格和沟通策略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的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行为。特别是在多元环境中,要想更好地进行工作和生活,则更需要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性的主要表现维度分别是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历史适应、传统适应、社会公德意识适应和本地生活习惯的适应。首先,东盟留学生在广西学习期间,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是促进其加快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各种各样的社团(书法、绘画、围棋和乐器等)进行跨文化的交流,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四大艺术,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留学生们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有效地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其次,广西 “三月三”节日是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显著的表现,良好的节日氛围展现了广西独特的民族风情。留学生在节日里体验少数民族传统的习俗,如对山歌、打铜鼓和吃五色糯米饭等活动,可以感知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能显著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最后,积极参与文化实践也是东盟留学生加强文化适应性的表现。例如,近两年随着汉服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汉服上班或上课,吸引了留学生的目光,许多留学生纷纷尝试汉服。此外,购买当地旅游文创产品,与其他东盟国家同学交流使用普通话和参观桂林靖江王府等文化景点,这些都属于文化实践。
3 影响因素分析
从四个方面分析中华文化认同培养的影响因素,分别为语言、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教育策略和支持、个人发展与艺术表达。
3.1 语言的影响
语言是影响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留学生汉语水平仅限于日常词汇,对于相关词汇的理解十分困难,短期内较难达到专业问题的讨论程度,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通过交叉分析数据结果(表1)可知,X为自变量(饮食、中文、课程作业、住宿和生活方面等),Y是因变量(包括Yes/No/If yes……三个变量)。数据显示,有64%的东盟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遇到困难,并且这个困难的原因是中文太难,这部分同学占80%。相反,有36%的留学生觉得在中国期间没有遭遇文化挑战,但是,其中72.22%的同学仍旧认为最难适应的是中文。因此,根据结果得知,中文的学习对于留学生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3.2 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的影响
课程和课外活动是留学生直接接触到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将中国文化因子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并且通过组织具有中国特色的课外活动或文化活动来促进学生进行直接的文化交流与理解。留学生在华的学习周期较短,大部分高校把课程重心放置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上,整体课程安排紧凑,对中华文化学习的课程内容安排占比较少。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得知结论:在解释东盟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融入度方面,特定的中国文化课程、校园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都对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融入度有显著影响。然而,遇到的文化挑战和课程的有效性对于文化认同和融入度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学校需在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进一步加强,创建地域文化品牌特色,各高校因地制宜,完善中华文化认同的课程体系,以提高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融入度。
3.3 教育策略和支持的影响
广西政府和广西高校之间建立新的机制,通过政府搭台、高校唱戏,以及到东盟国家举办“留学广西”国际教育展、投入专项经费在广西各高校建设留学生公寓楼、设立“广西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等诸多举措吸引东盟国家留学生。访谈资料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学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源,但是,其中35%的同学表示在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方面,与同学交流是最基本的需求,因此需要改进对中外学生的管理机制,加强中外学生在日常生活的交流。
3.4 个人发展和艺术表达的影响
中华文化认同对个人发展和艺术表达的影响是多样化的。一部分人受益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积极影响,一部分人认为其影响有限,还有人认为其对个人的发展产生了阻碍。如,有一个印度尼西亚留学生谈到自己毕业以后的个人发展时,称她想要成为一名中文家教,原因是该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而中文家教属于高薪工作,她本人自己也是热爱中国文化的,她认为把自己的热爱当成一份职业非常好,并且可以不断学习中国文化。这表明中华文化认同在个人发展和艺术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影响大小因个体而异。
4 广西东盟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适应性分析
留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获得的经验和经历有助于他们在异域文化环境中迅速适应和成长。留学生在目的国留学的第一学期属于文化的适应初期,留学生们对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同时也会经常对比自己国家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思乡之情是人类共通的感情,由于留学生有着强烈的思乡之情,他们会积极友好地向其他国度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等,会与自己相同国家的同学进行小范围的庆祝节日,这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此外,留学生普通话的表达能力有所欠缺,虽然常夹杂英文词语,但是他们的学习欲望非常强烈。随着适应程度的提升,留学生自己本身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对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的包容性会显著增强,更能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也从“同一个国家的小圈子”拓展到多元化的学术团中,参与各样的社团活动。留学生常用的社交媒介也在发生改变,开始“入乡随俗”使用微信、腾讯QQ等中国网络主流社交应用软件。这说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适应程度呈正相关,在适应程度提高的同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5 结语
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文化认同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要建立在中华文化被普遍而广泛认同的基础之上。为此,要树立正确文化观,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本研究以广西高校的东盟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华文化特征整理分析,建构了中华文化认同的结構维度,从三个维度对文化认同进行了探讨,探析了广西东盟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根据多元环境下东盟留学生的学习和适应情况,提出从课程设置、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发掘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出发,进行文化认同培养的优化措施。研究阐释,在多元环境中培养中华文化认同与留学生对目的国的适应程度相关。随着适应能力的提高,留学生将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对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引用
[1] 孙琼如.解码内地高校港澳台生的中华文化认同[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23-33.
[2] 张剑,汪洪澜.海外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1):108-113.
[3] Sutton JL, Pierce LG, Burke CS, et al. Understanding Adaptability: A Prerequisite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Within Complex Environments[M].Leeds: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06:143-173.
[4] 朱孝远.中国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塑造[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2):60-65.
[5] 刘兰,何子豪.用中国美学形式表现中国历史文化——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古典美学视听表达体系建构[J].中国电视,2023(3):29-35.
本文系2022年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广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东盟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策略研究”(2022ZJY3071)、2023年度贺州学院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基于OBE理念的专题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中外园林史》为例”研究成果(hzxyzcjg202311)
作者简介:刘娜(1995—),女,广西贺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贺州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