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丽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增加、对食物的品质要求提高。由于花生易种植、对土地要求低,所以区域性花生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技术的不足和病虫害的影响,花生的单亩产量并不可观。因此,要想满足国内花生的高需求,就需要从提高花生种植技术和防治病虫害上入手,提高花生的产量和质量才是良计。
结合现代科技和新型种植理念,在保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花生的种植产量。花生高产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使用面积,提高花生种植的效率,满足市场对花生的需求。提高花生种植产量需要从种植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入手,不论是种植前的播种还是种植后的管理,都需要严格把控、实时监管、科学管理[1]。
花生种子的选择和处理会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所以选择一个符合地区自然环境的种子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在选种时应注重种子的抵抗能力、防虫害能力、是否易储存等问题。市面上的花生种子品种多,类型丰富,在选择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第二,我国国土广阔、气候差异大,花生的种植区域自然条件存在很大区别,不同的花生种子对不同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有所差异。所以,种植户在选择花生种子时,看重品质的同时也要注意种子能否很好地适应种植地区的土壤、气候,这样才能保证花生的高产。
对花生种植的土地选择要从两点出发,即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土地条件和花生自身适合的土地条件。第一,要选择土质干净、靠近水源且在此区域内没有化工污染的土地,避免影响种子的生长发育。第二,最适宜种植花生的土壤是肥力较高的沙壤土。沙壤土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之间,这种土壤自身有一定肥力,又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土质疏松,排水、通气性好,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养分供应平稳。如果区域内没有沙壤土,可以选择与沙壤土土质相似的土地进行种植。
花生播种期正常情况下会选择在春季,春季的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有利于种子后续发芽[2]。由于花生果实生长在地下,种植密度应根据生产条件,地力水平和品种特性而定,为花生后续生长留下足够的发育空间。
种子播种后种植户需要提前制定好系统的管理方法。首先,在花生种子发芽阶段,种植户需要进行逐一排查,看看是否有未发芽的现象,如果存在部分未发芽的种子,种植户需要及时进行二次补种,避免土地空缺浪费,保证出苗率。其次,在花生苗发育阶段,种植户要实时观察花生苗的变化,及时进行查苗,缺苗严重的地方要及时补苗,确保单位面积苗数达到计划要求的数量。再次,要注意合理灌溉,花生既怕干旱,又怕渍水。如苗期、花期干旱缺水,会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减少花数;下针期缺水,子房也不能正常发育;结荚期缺水,结荚数明显减少;成熟期缺水,则荚果饱满度、产量降低。最后,在花生苗的生长过程中,种植户要定期将种植区域内的杂草清理掉,避免养分被其他草类吸收,影响花生苗的生长。
在花生种植阶段,结果期是花生最容易出现病虫害的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种植户要加大对花生的管理力度,在花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要根据正确、科学的办法对花生出现的病理进行排查和解决,不能盲目使用农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花生病虫害防治措施应当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保证花生在生长阶段顺利结果。目前我国对于花生在生长阶段出现的病虫害采取的措施已经归纳的较为完备,种植户可根据花生苗表现出的病症,合理地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治。但还是有部分种植户不能正确地采取防治措施,滥用农药,对花生的产量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对花生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一方面要对花生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进行细化分析;另一方面要将防治措施通俗化,让绝大多数种植户能清楚预防花生病虫害的办法,让防治措施得到合理应用。
随着人们对花生的需求量增加,花生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区域也相对分散,农业有关部门要继续完善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种植户防治病虫害的意识,针对不同地区的种植模式、自然条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准确的花生种植病虫害防治规范供种植户参考[3]。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花生病虫害防治体系要以科学性为前提,不能盲目决策,需要建立有关监管部门,保证决策正确性的同时也能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此外,要积极吸纳高校专业人才,吸收先进的农业知识,创新花生病虫害防治体系,从而提高花生的产量,提升花生的品质。
要想真正解决花生病虫害问题需要从源头上下手,对花生种子的深入研究是解决花生病虫害问题的源头。要引进高校优秀人才,结合现代科技,加大对花生种子新品种的优化,从而提高种子自身的免疫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除此之外,广大农业科研人员也可以对防治花生病虫害的农药进行优化处理,增强农药对病虫害的消杀强度,同时也将农药对人体的危害程度降低,保证花生的质量。
总而言之,花生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为了保证市场对花生的需求量,提升花生的质量,需要农业科研者和种植户的共同努力,提高花生种植技术,建立花生病虫害问题的防治体系,为花生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