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查研究中践行“四力”

2023-03-11 14:07:27苏必庆
视听 2023年8期

◎苏必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多年来,广西日报通过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一线行”“新春走基层”等实践活动以及开辟《八桂视点》《践行四力我在现场》等专栏,在加强调查研究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彰显党报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一、身入基层,心到基层,增强调查研究“脚力”

调查研究首要是调查,对于记者来说就是要到现场、到一线,获取最真实的第一手信息。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就是强调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才能写出好文章。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能用数据和报表、电话和邮件来取代调查研究,更不能让“键对键”完全代替“面对面”。所以,新闻工作者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以飨读者。

广西日报历来注重调查研究。近年来,广大记者身入基层、心到基层,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创作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作品。如移动直播《直播|百色大暴雨引发山洪,公路塌方车辆被冲走!通讯员黄文秀发回现场视频后却不幸遇难……》、报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跨海建大桥不砍一棵树》、首次将广西对振兴民族种业的贡献生动地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一粒种子的世界较量》等作品,均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并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广西日报提出“不到现场不写稿,不经采访不署名,不经核实不发稿”的采编要求,努力践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让调查研究“始终在路上”。

(一)奔赴基层一线,讲好壮乡故事

多年来,广西日报持续深入开展“走转改”“记者一线行”“新春走基层”等实践活动,广大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建设工地、社区街巷、港口码头、边防哨所等,用脚“写”新闻,用心抓“活鱼”,让新闻作品有温度、有力度,打动人、感染人。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年,广西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广西日报记者辗转20个县(区)进行采访,发稿183篇,两微一端发布文章250篇,累计阅读量900万次。②

“新闻是用脚板写出来的。”这句话不仅是大家在“千名记者一线行”主题采访活动中得到的深刻体会,在平时采访、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同样得到生动诠释。广西日报记者谌贻照曾两获中国新闻奖,他在驻柳州记者站期间,连续12 年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2017年8月12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突发山洪,他赶往现场采访,“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 处塌方地带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在第28 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他主创的作品获得一等奖。他说:“我就是靠这双泥脚走进人民大会堂的。”

正是这样的“泥腿”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才写出一个个新春“温暖故事”,才生动反映出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民生改善情况。《万名“候鸟”老人栖息疍家小镇》《央视春晚南方分会场“花落”桂林的背后》《守好“空中走廊”防疫线》等一篇篇“热气腾腾”的作品获得无数点赞。

(二)加强对外传播,展示壮乡好形象

近年来,广西日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强国际传播,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在2022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广西日报推出《在广西过年的外国人》栏目,制作《西非小伙留邕过年,朋友圈晒“中国年味”》等融媒体报道,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当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广西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共刊发稿件860篇,阅读量达1833万次。③

(三)打造践行“四力”名专栏,传递时代温度

当前,八桂大地到处展现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这一切都值得新闻工作者细细观察、用心发现、真情抒写。而一个好栏目是版面的“标志性建筑”。于是,2021年7月30日,广西日报正式推出《践行四力我在现场》专栏。该专栏聚焦八桂大地的重大项目、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用现场感极强的新闻作品零距离地讲述来自基层一线最真实的广西故事。截至2022 年年底,该专栏共出版199 期,部分报道在地方引起较大反响,当地领导干部群众纷纷转发,学习强国、人民资讯等主流网络媒体、政府网站进行广泛转载。截至目前,该专栏网络总点击量超过千万次。

二、善于发现,洞察本质,增强调查研究“眼力”

著名新闻人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当好“船头的瞭望者”是记者的时代使命。

新闻工作者要达到“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的境界,首先要增强“眼力”,善于挖掘新闻价值。

像“发现新大陆”那样发现新闻,摄影记者也要像文字记者那样做好调查研究。④这是广西日报多年前在“走转改”中推出《发现新广西》图片专栏获得的重要启示,旨在鼓励记者带着思考的镜头和发现的眼光,在调查研究中提高“眼力”,增强新闻敏感性。

发现是开启新世界的金钥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新闻工作者就要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淬炼发现问题的“眼力”。首先,要“把镜头笔触对准老百姓”。“把镜头笔触对准老百姓”实际上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记者热衷于“跑机关”“钻邮箱”“键对键”,拿了材料复制粘贴,写稿、见报固然快,但永远抓不到“活鱼”,稿件永远缺少“露珠”和“温度”。

其次,走基层、调查研究不能流于形式,要善于探索、善于发现。广西日报许多记者走基层时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他们的最大的感受是,增强“眼力”不仅能够发现更多好新闻,还是更好地挖掘新闻价值、写出好文章的有效途径。

红水河是珠江水系的重要干流,流域的土壤属于红壤土质,雨季时河水浑浊泛红,因而被称为“红水河”。近年,人们惯见的“红水”消失无踪。广西日报驻河池记者站敏锐地抓住这一“反常”现象展开调查。从2021年7月23日起,广西日报陆续推出“红水河水为什么不泛红了”系列报道《一江清水向东流》《一张“滤网”还碧波》《一心“播”绿水更清》等8篇调查报告,以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向读者展示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就。该系列报道一经刊发便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还被新华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三、勤于思考,去伪存真,增强调查研究“脑力”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就是希望大家思考问题时多动脑筋。“善学者明,善思者智”。搞好调查研究离不开“研究”二字。在调查研究中,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发现的眼光,更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

增强调查研究“脑力”,根本在提高政治素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坚持做到心怀“国之大者”。

增强调查研究“脑力”,关键在提升业务本领。记者除了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学会把学习和思考紧密结合。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强技能”就是记者增强调查研究“脑力”的支点,只有找到了支点,记者才能在众多新闻材料中抽丝剥茧、提高分析问题的“脑力”。

从2021年5月起,广西日报充分发挥记者站的驻站优势,推出《八桂视点》栏目,以新闻“1+1”的新报道形式进行报道。该栏目以“头版或要闻版消息+区域版深度报道”为联动,深入报道各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地方特色重大题材,挖掘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背后的实践逻辑和思想逻辑。专栏为深度调查报道,以问题为导向,尤其侧重调查的过程,体现思考性。目前,《八桂视点》共刊发85 期。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八桂视点》影响力和认可度不断扩大,大部分报道在地方引起较大反响,当地领导干部群众纷纷转发,学习强国、人民资讯等主流网络媒体、政府网站也广泛转载。2023年3月,鉴于《八桂视点》已经成为《广西日报》有影响力的深度调查品牌栏目,报社将专栏升格为《八桂视点》版。

四、立意深刻,千炼成句,增强调查研究“笔力”

记者的“笔力”是指新闻表达能力,它关乎报道质量的高低和传播效果。要把调研成果转化为传播效果,不断提升调研报道传播力、影响力,应从以下两点增强调查研究“笔力”。

一是立意要深刻、深远。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深刻、深远,需要我们在掌握大量事实的基础上,不断剖析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广西位于中国南方最大水系珠江水系上游,境内河流众多。自2019年全国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排名以来,广西连续4 年地表水环境质量领跑全国。广西水质为何能领跑全国?广西日报经过认真剖析,得出“广西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国,源自全区各地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心绘制护水图、念好治水经、续写兴水记”的结论。广西日报还以此立意,在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到来前,派出全媒体采访报道组,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柳州、桂林等地采访,连续刊发《久久为功,河湖焕新永续发展》《爬坡过坎,绿色生态成色更足》《由治及兴,绿水长流泽被四方》等6篇报道,讲述广西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二是改进文风。在语言上,力求精练、精辟、精彩;在形式上,标题要出彩、引人入胜;在内容上,要概括出调研文章的背景、面临的困难或矛盾、主要做法及效果。调研文章目的是把观点思路准确无误地呈现给读者。所以,越是高深的道理,越应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从2000年开始,洋品牌不断抢占广西玉米种子市场,如果种子被外国人控制,粮食安全就无从谈起。为了民族种业的崛起,广西农业科学院育种专家文仁来历经10年,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优于洋品牌,2015年播种面积突破150 万亩,占广西玉米播种面积的1/3,结束了洋品牌垄断广西玉米种子市场的历史。⑤广西日报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题材,经过一个月的深入采访,精心撰写,数易其稿,写出《一粒种子的世界较量》。文章标题引人入胜、内容高度概括、文字精练。稿件刊出后反响热烈,《光明日报》、中国农业网等报纸或网站都在头条或显眼位置推送转载。

五、结语

在加强调查研究、努力践行“四力”、打造宣传“铁军”的过程中,党报媒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素质是根本;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提升业务本领是关键;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锤炼优良作风是基础。

注释:

①尹双红.下更大功夫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N].人民日报,2023-04-04(005).

②韦鹏雁.万里征程强四力收官之战写担当——“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综述[N].广西日报,2020-07-28(001).

③苑长军.用力用功践行“四力” 出新出彩书写新时代——广西日报社“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综述[N].广西日报,2022-02-18(004).

④夏海澄,甘毅.像“发现新大陆”那样发现新闻——广西日报“走转改”图片专栏“发现新广西”的实践与启示[M]//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⑤李新雄.深度挖掘,小切口反映大主题,讲好中国故事——《一粒种子的世界较量》获中国新闻奖的采写体会[J].中国记者,2017(0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