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闻的传播途径和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刻板的新闻语态已经无法适应“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主流媒体要突破媒体融合的深水区,增强时政新闻对公众的吸引力,改变新闻语态至关重要。2018年,Vlog这一视频博客的概念逐渐走进公众生活,社交媒体平台开始大量涌现Vlog作品。随着Vlog在社交媒体上的流行,一些主流媒体开始关注这种内容生产方式,尝试将其应用在新闻报道领域。这种以第一视角拍摄,通过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彰显个人风格的播报形式,改变了主流媒体传统刻板的新闻语态。
为了吸引网民群体,主流媒体主动延伸传播触角,纷纷入驻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B 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同时,主流媒体利用VR、AR、AI 数字人等信息网络技术成果研发新媒体作品。笔者认为,在平台融合和技术赋能的背后,主流媒体想要实现融合转型,首先要做的就是语态的变革。因为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从以往受众单向接收信息转变成了用户主动选择信息。①传统媒体时代,部分主流媒体那种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语态,已经不能顺应受众心理需求,革新语态迫在眉睫。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采用什么语句、用词、语气、态度和形式报道新闻,决定着新闻的传播效果和舆论引导的效果。新闻报道需要更接地气、更亲民、更符合受众多样性需求的新闻语态,“Vlog+新闻”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Vlog+新闻”打破了时政报道严肃的印象,通过第一视角,用对话式的口吻进行表达,它甚至比VR、AR等技术赋能营造出来的现场感更有亲和力。
不同于过去新闻的叙事播报方式和传播方式,“Vlog+新闻”不仅依靠内容本身,还依靠记者的专业素养、外貌形态、审美水平、个性风格等人格魅力“吸粉”,人格化表达是Vlog的核心要素。出镜记者如果没有鲜明的人格化表达,那么就和传统的主持人出镜短视频没有区别。
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以一口流利的英文和戴着珍珠耳环的美少女形象吸引了众多年轻粉丝。彭译萱几乎每一集必有“哇哦”,她总是带着仰慕情绪采访行业专家,每当和采访对象聊嗨了还会放声大笑。她甚至把自己的糗态毫不修饰地展示出来。在她可爱率真的人设下,受众不仅接受了这样的小彭,还产生了好感和黏性。网友在B站“小彭Vlog”弹幕中留言,因为“小彭Vlog”,所以下载了App。
与传统的时政新闻中严谨的叙事结构相比,Vlog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是对传统官方语态严肃叙事模式的一种解构。Vlog 不以时间顺序来叙事,甚至新闻5W要素也不齐全,它是以叙述者的现场经历为主线,引导受众和叙述者一起去探寻新闻事实。
彭译萱在《“追人”这件事儿,不仅“烧脑”还要很能跑》的Vlog中,开篇先交代目的,即寻找霍启刚,之后带领受众去体验寻找的过程,在最终的结尾时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为什么要追星呢,其实有很多不知名的人在做着伟大的事业。”她在轻松活泼且碎片化的场景中,将受众的关注点拉回到主题报道上。
与传统新闻播报将更多的叙事内容和镜头聚焦在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上不同,“Vlog+新闻”会在叙事结构中穿插很多主播出镜的内容。彭译萱每次在Vlog出镜时总是将脸凑近镜头,这样的自拍视角能很好地把受众拉入她的叙述事件之中,她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向受众娓娓道来。
与以往多数新闻传播者“高高在上”的播报方式不同,“Vlog+新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话式的交流。“Vlog+新闻”运用的是和受众平等交流的方式,通过口语化、日常化和个性化的语言,让受众形成与主播面对面交流的听觉感受。
在《前排预定!康辉带你近距离观看欢迎仪式》Vlog中,康辉并没有直接说出要来访的国家元首,而是给出了几个提示,让网友猜测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谁。康辉还针对之前网友的留言问起为什么有的欢迎仪式是在室内举行,有的是在室外举行,和网友一起去寻找答案。这样的对话有效提升了受众的互动体验。
彭译萱发布的《我穿什么才能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报道两会?》让很多网友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彭译萱以对话互动的方式,和受众一起讨论自己出席全国两会的着装。这种形式和内容对于传统的时政新闻播报来说并不“入流”,但是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却成为抓住年轻受众群体的利器。
与传统媒体的拍摄视角不同,“Vlog+新闻”采用的是第一视角。比起专业稳定的镜头感,Vlog 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晃动模糊的镜头。在Vlog 中,这样看似失误却有助于平衡传受双方信息的对称程度,让受众达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
康辉在《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中,多次以第一视角展示自己出远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向受众展示了幕后的工作空间。他从走进单位出示工作证开始拍摄,到去设备间领取采访设备,和他蹲在地上展示行李箱中跟随他二十多年的宝贝等,让受众仿佛和他一起经历了差旅的过程。
彭译萱在《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Vlog 中,通过自己的第一视角成功地向受众传递出她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的激动心情。作为一个Vlog 新手,加上第一次参加两会的激动心情,她的Vlog 几次出现镜头抖动和旋转的情况。在传统的新闻播报中,这些本该剪辑掉的片段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更能凸显现场的真实感。
一是缺少精品。目前“Vlog+新闻”虽然已经被主流媒体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几乎成为主流媒体的必选动作,但是在众多的“Vlog+新闻”中,能够脱颖而出广为传播、具备鲜明人格魅力的作品还不多。很多“Vlog+新闻”只是在形式上进行简单的嫁接,没有在内容创新上有所突破,其面临内容和形式同质化的问题,更加谈不上形成固定品牌。彭译萱的“小彭Vlog”经过几年来系列化、固定化、精品化、深耕化的打造,已经具备了专属的个人风格,吸引了特定的受众群体,形成了“小彭Vlog”的固定品牌。“小彭Vlog”的报道范围从时政会议报道拓展到社会各领域的新闻报道。
二是泛娱乐化现象凸显。不少“Vlog+新闻”存在Vlog与新闻元素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导致“Vlog+新闻”呈现出泛娱乐化的现象。幕后生活化的内容冲淡了新闻的主题,遮盖了新闻的专业性。因此,主流媒体必须明确,运用Vlog的目的是重塑权威信息,而不是消解权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至关重要。从《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中可以看出,传播时政信息并不是Vlog的首要功能,Vlog 的目的是引导受众将注意力集中到核心新闻上。拍摄者会穿插发布一些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花絮,但是不能影响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三是思想性不强。尽管“Vlog+新闻”顺应了媒体融合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撕裂的语境,架设起主流媒体和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深度不足、缺乏厚重感是Vlog这种生产传播方式与生俱来的局限,如何增强Vlog的思想性是主流媒体需要探索的问题。“康辉Vlog”“小彭Vlog”在B 站发布的系列Vlog中,人气最高的是有关时政内容的短视频,可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能量的内容才是取胜的关键。主流媒体既要适应融媒体时代移动化、网络化的表达方式,更要坚守主流责任,深耕新闻品质,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②
四是内容过于冗长。Vlog 的受众有特定的群体,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还有很多人不能够接受Vlog,原因在于Vlog 的内容过于冗长。比如,抖音短视频在十几秒内就能描述一个内容,但Vlog却要几分钟,很多受众没有耐心看完视频,尤其在抓不到受众关注点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一般来说,大家普遍认为Vlog 的时长控制在2~5分钟为宜。但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出问题或者解答疑问,引发受众的好奇心,让受众产生共鸣,或有戏剧性的反转,让受众有继续看下去的兴趣,则可以将Vlog的时间适当延长。
原本小众、个性化、私人化的Vlog和重大主题报道结合后,被赋予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时代内容,以受众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叙述新闻,通过小微视角对宏大的时代内容进行解构,使重大主题报道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入人心。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了在脱贫攻坚重大主题报道中出新出彩,广西云客户端独辟蹊径,选择从青年记者的视角报道脱贫攻坚。与以往的脱贫攻坚报道中宏大叙事的报道方式不同,广西云客户端采用的是通过Vlog 的形式,从微观视角推出“青年记者一线行Vlog”系列短视频。广西云客户端派出的青年记者团队,选择网友感兴趣的话题,以旅游、美食、典型人物、脱贫故事作为切入口,用轻松、接地气的语言,带领网友感受广西不一样的脱贫攻坚成果。记者全程采用手机拍摄,在剪辑时加入表情包、画外音等网络元素,每天随拍随发,增加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和趣味性,内容涵盖了广西脱贫攻坚的方方面面。
在对外传播中,中国发展变化是重要的传播内容。但如果以过于直接的方式宣传自己的成就,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③以国际友人的第一视角制作Vlog,不仅能拉近对外传播与受众的距离,更能有效提升国际受众对于中国故事的接受度。《青春纪》是2022年广西广播电视台通过东盟国家“Z世代”青年博主的视角,以Vlog的形式记录广西的发展变化、风土人情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两位博主亲身体验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生动讲述“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故事,使内容更容易进入国际观众的心中,让他们看到鲜活、真实、现代化的中国。印尼驻华大使馆教育文化参赞Yudil Chatim发来感谢信:你们拍摄的视频,通过一个印尼青年女孩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真实、充满活力的中国,也揭示了印尼和中国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视频的高观看率和在网上引发的热议说明,印尼青年对两国合作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随着媒体的深度融合,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边界变得模糊,受众也可以制作内容成为传播者。④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主流媒体采用专业生产与用户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可有效提升真实性和时效性,也为主流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多样化报道提供新路径。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广西首批援鄂抗疫医疗队紧急驰援湖北,因为疫情防控,广西并未能第一时间派出记者随团奔赴湖北采访,救援一线的报道陷入僵局。记者从微信群里医生自拍的一段短视频中打开了无法亲临现场采访的突破口。经过紧急决策,广西云客户端立即开设《驰援湖北VLOG——广西“最美逆行者”的火线救援》专题。前方医务人员以个人Vlog的形式,记录下广西抗疫医疗队驰援湖北工作的全过程,广西云客户端记者在后方编辑发布。该专题成为广西首个以短视频形式聚焦广西援鄂抗疫医疗队的专题报道。
从最初Vlog 被主流媒体广泛应用于全国两会报道,到现在扩展应用到会议报道、外交报道、重大主题报道等新闻报道之中,几年间,“Vlog+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新形态,其内容呈现也经历不断的探索、发展和进步过程。⑤“Vlog+新闻”虽然不能代替传统的新闻播报,但是它改变了主流媒体的语态,丰富了主流媒体的播报方式。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改进创新Vlog播报内容和形式,找到权威内容和轻松叙事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使“Vlog+新闻”在众声喧哗的媒介环境中走得更远。
注释:
①匡文波,罗心怡.传统媒体新闻语言的新样态[J].新闻战线,2022(12):46-49.
②王平元,徐杭璐.电视媒体“Vlog+新闻”的创新应用与思考[J].传媒评论,2021(10):85-87.
③杨景皓.Vlog:媒体融合中国际传播的积极探索——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Vlog内容生产为例[J].新闻战线,2020(20):72-75.
④艾迪娜·吾买尔,王红缨.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创新研究——以“疫”线Vlog 为例[J].新闻世界,2022(02):34-37.
⑤王方,顾鉴予.融媒时代时政Vlog的发展创新[J].传媒,2022(04):5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