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快评”谈电视评论的创新与突破

2023-03-11 14:07:27王晓雯
视听 2023年8期

◎王晓雯

电视是视听兼备的复合传播媒介,实行的是画面与声音的双通道叙事。在长期的采编实践中,电视评论的主要形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现场图像、同期声和解说的电视述评;另一种是主持人坐在演播室出镜的口播评论。“央视快评”最早出现时,虽然只是一种口播评论形态,但推出后就呈现出了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如今,主播们开始深入新闻现场,进行出镜评论,从而使“央视快评”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央视快评”火遍全网后,已成为现象级“爆款”。学习与分析研究“央视快评”的一系列创新动作,对于各级电视媒体寻求一条评论的突破路径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有的放矢,在权威解读新闻事实时亮明主流媒体立场

长期以来,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给人的印象是刻板枯燥、宣传腔重、说教味浓,其中的电视评论模式化与程式化也非常严重,观众已产生审美疲劳。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媒介生态、传播环境与传受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电视评论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突破与创新。有说服力的评论作品既离不开以新闻事实作为论据支撑,又要有科学的论证过程。“央视快评”虽然话语不多,但逻辑严密、现实针对性强,为融媒体时代各级电视媒体如何创新新闻评论提供了多元化启示。

电视评论的媒介特性决定了它具有通俗性特点,可以将抽象的论述语言与形象的画面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说理的内容,从而将晦涩难懂的内容以观众能够轻松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①“央视快评”传播的是意见性信息,其往往是以《新闻联播》中播出过的新闻报道为评论对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是能更加贴切和到位地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传达意见性信息的全新载体,“央视快评”中的点评有的虽然很短,但话语说得准确,问题分析深刻,逻辑推理严密,观点阐述鲜明,容易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

除了具有现实针对性外,“央视快评”的思辨性也很强,权威解读与评述的新闻事实涉及面广。如2022年8月5日的“央视快评”,题目是《这笔账,算清,清算!》,说的是中国外交部宣布中方对佩洛西及其直系亲属采取制裁措施,同时还宣布了对美方的八项反制措施,包括取消安排中美两军战区领导通话、取消中美国防部工作会晤等。主播康辉发表的评论是:“中国有个成语叫‘秋后算账’,美方搞‘以台制华’,这笔账不需要等‘秋后’,中方现在就要算明白……中国人民不怕鬼、不惧压、不信邪。谁要敢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中方一定会好好跟他算清这笔账!”

在“央视快评”中,主播与在新闻栏目中的播报状态相比,突出的是以个人身份说话,在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方面更具有亲和力,他们表达的意见在受众中更容易引发共鸣。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认为,“意见领袖”能先于他人接触到更多的信息,然后再将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传播给他人,因此“意见领袖”能够有效影响他人的态度。②“央视快评”中的主播已成了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他们利用较高的专业素养,在对新闻事实进行权威解读的同时,及时传播主流价值观,实际上起到的就是“意见领袖”作用。

在一系列“央视快评”中,主播纷纷走出演播室来到新闻现场,用自拍的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说,解读新闻事实,进一步丰富了播报场景。“央视快评”属于主持人短评,一事一议。“央视快评”虽然从形式上看似乎依附于具体的新闻报道,但实质是对新闻事实的有效提炼,是对报道主题的理性升华,其所起到的点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央视快评”推出近5年来,能够始终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快速和权威的解读,提升了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政治站位和思想品位,对各级电视媒体如何通过新闻评论增强话语权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二、及时评说,在把握社会热点问题时快速引导舆论走向

新闻评论一直被看作主流媒体表达思想、引导舆论的旗帜,因此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这既是媒体性质使然,也是广大受众的普遍要求。③“央视快评”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论点鲜明,能够通过即时评说,快速分析、解读、评判重大新闻事件,在把握社会热点问题时快速引导舆论走向。正是因为“央视快评”通过“快”节奏和“锐”视角,对重大新闻和社会热点能快速作出反应,所以引导舆论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如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中有条报道是《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主播进行的即时评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全军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主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等重要文件,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学得深,悟得透,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国主流媒体新闻评论传播的是思想理念,表达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是对话与沟通,效果是认同和共识的形成,追求的是以舆论引导实现意识形态的主流化。“央视快评”既以具体报道为依据,又因事说理,寓情于理,主播一些独到的见解能让人茅塞顿开。2022 年8 月28 日,“央视快评”的内容是“何为英雄”,主播评说了在扑灭重庆山火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主播李梓萌是这样说的:“主播说联播,今天来说说重庆山火的后续。目前重庆全部火场的明火已经被扑灭,跨省增援的消防员也在陆续撤离。这几天,重庆人民自发前来送行的一幕幕刷屏了。大家挥舞国旗,敲锣打鼓,拉横幅送特产,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今天重庆市还授予了四个增援集体‘感动重庆’特别奖。重庆,重情。”这个快评不但配有视频和照片,还配上了根据《我爱你,中国》旋律变奏的背景音乐,让人看了后顿时泪目。与传统电视频道播出的本台评论相比,“央视快评”的点睛作用由此彰显。

新闻报道现场直播已经常态化,新闻评论也要讲究时效,这样能够先声夺人,及时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央视快评”的语言既平实又生动活泼,没有高高在上教训人的口气,让受众觉得具有亲和力,因此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舆论引导作用。从“央视快评”中可以看出,主持人不但有渊博的知识,还有很强的临场发挥能力,并且气质与风度俱佳,无论评说什么都能够侃侃而言,充分表达自己独到的看法,代表主流媒体阐明立场与观点。“央视快评”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主播以鲜明的观点为广大受众及时评说社会热点,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充分发挥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作用。

三、平台拓展,在追求多屏矩阵传播时积极实行移动优先

新闻评论是主流媒体传播意见性信息的重要载体。纸媒有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评论、时评等;电视媒体则通常有述评、记者感言、本台短评、编前话和编后话等。“央视快评”既保留了传统电视评论的优势,又契合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刷屏短视频的现状。“央视快评”的走红与在追求多屏矩阵传播的基础上坚持移动优先是分不开的。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电视评论节目的播出平台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电视频道,而是要及时延伸到手机端,使之成为可以与受众和用户进行交流互动的融媒体产品。许多主流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已实行移动优先、传统媒体跟进的模式。笔者认为,评论作品也应该形成“台+网+端+微+屏+号”的传播新格局。电视媒体能够有效表达主流观点、收集反馈意见,通过新媒体的矩阵化传播,在多平台与多终端分享意见性信息,实现在线双向和多向互动,持续跟进与更新话题,不断累积正能量,争取产生舆论引导的叠加效应。

主流媒体的主播代表党和政府发声,在公众中的认同度高,其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流量网红无法比拟的。为了适应网络传播,“央视快评”还广泛采用妙趣横生的网络热词,从而使评说风格更受网民的欢迎。这种带网感、接地气的电视快评以短视频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传播后,还容易被各类社交媒体平台转发,进一步增强主流媒体评论的传播力与引导力。

在《主播说联播》中的“央视快评”,其形态主要是短视频。这非常契合年轻受众的接受习惯,便于利用网络渠道进行广泛的传播。主播评论类短视频的文本依然属于新闻评论范畴,但又要迎合互联网传播规律。一是要大胆使用网络流行的“热词”和“金句”,这是由于许多来自网络的词句时尚鲜活,经过选择使用能够增强主流媒体评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要根据用户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努力做到评论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句简短,在注重语速节奏和韵律的同时,配上适当的字幕、特效和背景音乐,让用户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接受主播的观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周期更短,但权威性强的信息却相对稀缺。电视媒体评论作品的矩阵化传播,能够借助多平台有效拓展传播范围,产生多屏互动、多媒联动的传播效应。“央视快评”通过平台拓展和移动优先的生动实践,为各级电视媒体升级评论产品的生产流程、打造评论融合传播新业态、进一步增强主流话语权提供了成功范本。

“主播说联播,今天我来说。”“央视快评”以“短视频+新闻联播”的形式,通过移动互联网在多个新媒体平台推送,主播们的语态也实现了由“播”到“聊”的转变,人际传播的特征更加明显。此类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年轻化的表达、声画的特效、跨平台的传播形态,让新闻评论更具网感,有效突破了主流媒体与各阶层受众之间的话语鸿沟,进一步增强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用手机竖屏的形态近距离地与受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增强了意见性信息的人际传播效应,使主播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更近,感情更加融洽,受众的在场感更浓。

自2018 年至今,“央视快评”已播出800 多条,其中有八成以上的评论作品获全网刷屏,被众多海外媒体转发、转引,极大地提高了总台评论在新媒体领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集中体现了总台作为党的“喉舌”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④“央视快评”以《主播说联播》的形式在小屏推送,出镜的主播虽然还是《新闻联播》的原班人马,但话语形态和表达方式却有非常明显的网络特征。主播不但以第一人称评点重要新闻、突发事件、社会热点,还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展现独特的亲和力,既延续了央媒的权威性,又增强了用户的沉浸式体验。

移动优先已经成为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和矩阵化传播中的必然趋势,在守住大屏阵地的同时快速布局小屏阵地,最终实现大小屏的有机结合与跨屏传播。“央视快评”由电视横屏变为手机竖屏后,创造了新闻评论传者与受者面对面交流的“对话式拟态在线”。尤其是频繁使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评论,有利于直接表达主流媒体的立场和观点。⑤受到“央视快评”的启发,各地的主流媒体也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通过意见性信息的创新传播,凸显网络空间舆论引导的主体地位。

四、结语

评论是主流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其中电视评论因其同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立场观点和视听兼备的呈现形态,一直以来被当作传播意见性信息的优质载体。在“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评论员”的“四全媒体”时代,电视评论要想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就要突破固有模式。“央视快评”多维度创新,既迎合了媒介生态与传播环境的变化,又提高了主流媒体意见性信息的实际到达率,还树立了主流媒体在复杂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威。各级电视媒体应该从“央视快评”中受到启发,密切联系本地实际,把评论节目打造成为现象级的品牌产品,以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

注释:

①刘川郁.媒体评论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16.

②[美]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伯纳德·贝雷尔森,黑兹尔·高德特.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M].唐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3.

③廖艳君,等.新闻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1.

④李绍飞.“央视快评”:移动互联网时代时政评论打开的新方式[J].中国记者,2022(10):63-65.

⑤强月新,梁湘毅.短视频新闻评论话语方式的四种转向——以央视《主播说联播》为个案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4):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