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正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决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决定着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品相和成色,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对于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通过调研解剖,乡村振兴战略有五个方面重大意义:
(一)从产业兴旺的角度看,实施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从生态宜居的维度来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三)从乡风文明的维度来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焕发乡风文明的新气象,不断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从治理有效的维度来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健全农村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从生活富裕的维度来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乎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进农民福祉,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是根本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部分帮扶干部思想有所松懈。实现“脱贫摘帽”后,结对帮扶干部思想有松懈,工作有松动,有缓一缓、歇一歇的想法,干部进村入户实地走访次数明显减少,帮扶力度明显减弱,部分基层干部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感觉疲劳。
(二)“3+1”保障问题动态新增。“3+1”保障问题具有动态性、不可预见性,需常态化跟踪监测并动态清零。如因灾导致农村住房安全存在隐患,补短措施未及时跟上;农村供水设施保障和管护还有风险;个别学生厌学等情况仍然存在;省外住院返乡报销比例较低,等等。
(三)扶贫产业持续性不强。存在资金投入需求大、产业单一、同质化严重、后续管护不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基础设施还较薄弱等问题,面临市场消费风险,在助农增收上持续性不强。
(四)乡村环境治理有待加强。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不健全,部分乡村设立了保洁员,配备了垃圾桶、垃圾箱等设施,但运营与管理机制不完善,垃圾清运不及时,道路保洁保畅责任措施不到位,村寨污水排放设施不配套,难以提高村容村貌治理水平。
(五)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有些农村地区存在高价彩礼、薄养厚葬、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村规民约亟待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亟需加大力度。
(六)乡村振兴人才匮乏。农村人口空心化严重,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经商,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返乡不多,乡贤不愿回归。村级人才资源不足,乡村干部选拔培养难,后备干部储备少,加之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干事创业吸引力弱,难以拴住心、留住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生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坚定不移开展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围绕落实“四个不摘”,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建立县、乡、村三级“预警、核查、会商”机制,压实行业部门责任,协调联动完善“3+1”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构建防范化解因学、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
(二)坚定不移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围绕“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塑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统筹做好“百县千乡万村”“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申报,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力度和项目建设力度,在巩固成果、产业带动、乡村治理上下功夫。
(三)坚定不移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情况,集中资源强弱项,先易后难渐次推进乡村振兴。
(四)坚定不移抓好新一轮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抓住乡村建设行动机遇,继续加大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健全管护机制,补齐农村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
(五)坚定不移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农村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宣讲宣传活动,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建设,对农村滥办酒席、铺张浪费、薄养厚葬、不讲孝道等问题加大整治力度,健全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积极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六)完善乡村振兴考评体系。健全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严格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挂帮干部帮扶责任,构建完善乡村振兴组织体系、考评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乡村振兴则国家振兴,乡村振兴则社会稳定,乡村振兴则民族兴旺。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按照党的指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宜居宜业、农业高产高效、农民殷实富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建设。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群众基础和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