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有军
我国许多地区存在着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的问题,不仅给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而且大大降低了其生态效能,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将林业生态效能作为切入点,科学地防治荒漠化。
荒漠化问题和土地生产力骤减是世界范围内人们遇到的环境问题,该问题在我国也不容乐观,随着荒漠化的日益严重,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现阶段,我国荒漠化防治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覆盖森林植被的面积少,自然林资源减少速度快。第二,林业资源的效能不高、质量较低,造林保存效果也不理想。第三,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荒漠化问题愈发严重。
人们长期不科学、过量地消耗自然林资源,容易减弱森林生态系统原有的效能,降低其持水能力和固土水平,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恶化了当地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愈发干旱,荒漠化日益加剧地形成。为此,有必要基于林业生态效能来科学利用森林资源[1]。相关人员应按照社会需要、生态需求,对林种的配置加以优化,围绕生态效能大力发展公益生态林区,积极推广并加快薪炭林、丰产林的发展脚步。通过合理取材,建立一个科学用材、各自获取所需的木材使用体系,从而奠定优化生态环境的良好基础。
通过科学的水资源利用规划和合理的节水灌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荒漠化。林业建设与水资源息息相关,然而,严重缺少水资源则是荒漠区的主要特点。在荒漠区发展农业需要使用大量水资源,特别是部分商品粮基地的农灌区,无论是地下水用量还是地表水用量都较大,导致水资源逐渐减少。过度开采的地下水和日益减少的地表水都使当地植被日常使用水资源受到影响,阻碍了植被的发育和生长。由此可以发现,应科学地对水资源进行规划和使用,逐步扩大原有的绿洲范围,发展荒漠区的生态经济圈,摆脱荒漠化困境,借助有效的水资源规划实现林业生态效能。
基于林业生态效能,应结合不同区域地理自然状况、土地荒漠化问题,使林业分区建设工作按计划进行,抓住林业建设工作的重点。对于荒漠区尤其是重点荒漠区,需要按照所处地区的具体状况,坚持保水源、治风沙、建绿洲的基本原则,通过林业建设方式进行可持续性绿地建设,让土地得到根本上的保护。
对于植被覆盖范围小、受侵蚀程度大、土体缝隙大和土壤疏松的地区,应建设农田防护林地、水土保持林地等,形成一个森林生态环境系统,逐步对该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加以完善,从而让当地林业所具备的生态水平有效提升。对于采伐木材过多和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林业建设工作需要将水土保持当作建设重点,采取退耕还林的科学措施,让当地覆盖的植被范围大大增加,实现荒漠化的精准防治。对于严重的荒漠区、沙区,应本着草、灌木、乔木相结合和原则,优先增加林草的覆盖率,采取封沙育林以及封沙育草等多种途径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对于具有绿洲的荒漠化地区,应基于原有绿洲范围,建立健全退耕还林体系与防护林农田体系,使绿洲圈范围进一步扩大。另外,荒漠化地区还应适当建设水源涵养林,将涵养林与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机结合,使雪线退缩的情况得到缓解,增加水源的范围,避免当地流失过多的水分。
以引入和推广先进林业技术为前提,加强对适生树种发展的重视,正确选育适宜生长在荒漠区的优势植被,增加研究防治病虫害的力度。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气候差异,所处地理环境也较为特殊,具有不同的立地条件[2]。从这个角度来看,需要积极发展林业,增加森林覆盖率,实现适树适地。由于荒漠区风沙大,水资源缺乏,立地的基本条件恶劣,种种因素相结合共同导致林业建设效果不理想。在荒漠区,普通树种难以适应,可种植植被类型少,即便种植也会发生严重的退化。由此可以发现,应通过新物种、先进技术的大力引入,使荒漠区的生物类型不断丰富,做好抗逆性植物选择工作。除此之外,防治荒漠化的工作效果会因技术老化、防治举措、严重病虫害而受到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大力研究和开发新型防治技术。
总而言之,研究基于林业生态效能防止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对当前林业建设的概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充分把握荒漠化防治的现存问题,能够基于林业生态效益,通过科学利用森林资源、水资源,抓住治理规划重点,通过先进技术的引入、推广开展防治工作,从而实现防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