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跳水》一课,同学们正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周老师笑容满面地走过来,给大家出了个讨论题目:“作者為什么要三次写水手的‘笑呢?”
冉冉沉思了一会儿,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水手三次笑的词语。”
“冉冉说得对,我已经找到描写三次笑的词语了。”一旁的晨晨不慌不忙地说,“‘哈哈大笑‘大笑‘笑得更欢了。”
“你找得非常准确,那这三次笑导致了什么后果呢?”周老师问道。
琪琪若有所思地说:“第一次导致了猴子‘放肆起来;第二次导致‘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第三次猴子把孩子的帽子抢走了,孩子去追猴子,‘气得脸都红了。”
周老师抛出问题:“为何孩子会一步一步到达桅杆的顶端呢?有人说,这与猴子有很大的关系。”
冉冉沉思片刻,说:“我想这与猴子没有太大的关系,罪魁祸首应该是水手。如果不是他们一次次地笑,猴子就不会那么放肆地将孩子的帽子抢走,孩子也不会爬上那么高的桅杆。”
周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冉冉分析得很有道理。那课文为什么要写水手们的这三次笑呢?”
一时间,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过了一会儿,晨晨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说:“我想应该是为后文作铺垫吧。如果不是因为这三次笑,孩子就不会爬上桅杆的顶端,下文就不会出现船长拿枪的情节,也无法体现船长沉着、果敢的形象了。”
周老师竖起大拇指:“晨晨说得很对。水手的三次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孩子一步一步地走上了桅杆的顶端,从而故事发展到最高潮,这正是这三次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