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综述

2023-03-11 08:06朱明亮黄志权
中国机械工程 2023年4期
关键词:结题成形资助

叶 鑫 朱明亮,2 黄志权,3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北京,100085 2.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2002373.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太原,030024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以下简称“学科”)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精神,根据科学基金深化改革要求,在以往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1-3],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对学科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与资助、项目进展与结题审查、科学基金改革等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

1 2022年度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与资助

1.1 评审与资助总体情况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学科共接收各类项目申请7843项,比2021年度[4]增加193项,增幅为2.52%。按照规定程序,经过严格评审,学科共资助各类项目1313项,资助总直接费用64 204.9万元。主要项目申请及资助情况详见表1。

表1 2022年度学科主要项目申请及资助情况

1.2 三类项目申请与资助

学科2022年度共接收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三类项目”)申请7437项,占学科所有申请项目的94.82%,同比增长2.8%。经初审,“三类项目”不予受理22项。经通讯评审和会评专家投票,资助“三类项目”共计1264项(详见表1)。其中面上项目(预算制)平均资助强度54万元/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包干制)经费30万元/项(三年期)、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预算制)平均资助强度33万元/项。

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前10名的依托单位申请情况如图1所示,与2021年度相比[4],面上项目申请量有增有降,增幅最大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降幅较大的是燕山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增幅较大的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山东理工大学,降幅较大的有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此外,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数量排名前三的单位分别是兰州理工大学(38项)、昆明理工大学(33项)和南昌航空大学(27项)。

“三类项目”各二级代码对应领域的申请与资助情况如图2所示。各领域(二级代码)申请量与2021年度相比[4],除机械仿生学与生物制造(E0507)下降了10.98%外,其他11个领域的申请量均增加,机器人与机构学(E0501)增幅最大,达到15.9%。各领域资助情况与2021年度相比,机械动力学(E0503)、机械结构强度学(E0504)、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E0511)增幅10%~11%;机器人与机构学(E0501)、机械仿生学与生物制造(E0507)和成形制造(E0508)增幅6%~7%;传动与驱动(E0502)、机械设计学(E0506)和加工制造(E0509)降幅1%~3%,其他三个领域资助率变动不大。

(a)面上项目

1.3 “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评审与资助

2022年度“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仅资助集成项目。2022年4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了“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年度项目申请指南[5]。指南明确了资助领域与方向,包括足式机器人、助老机器人、机器人新概念新原理等。2022年度共受理29个依托单位的申请项目37项。经过评审最终资助集成项目4项,资助率10.81%,资助直接费用合计1500万元。

图2 三类项目各二级代码对应的领域申请与资助情况Fig.2 Application and funding for all secondary codes of the three types of projects

截至2022年底,“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基本完成了资助计划,共资助项目118项,合计资助直接经费23 594万元。其中,战略研究项目2项,直接经费500万元;培育项目65项,直接经费4175万元;重点支持项目41项,直接经费11 039万元;集成项目10项,直接经费7880万元。资助项目共涉及四个科学部,其中工程与材料科学部62项,占比52.5%,直接经费13 674万元;信息科学部45项,占比38.1%,直接经费7850万元;数理科学部6项,占比5.1%,直接经费984万元;医学科学部5项,占比4.3%,直接经费1086万元。

2 项目进展、中期与结题管理工作

2.1 “三类项目”进展与结题报告审核

2022年学科共接收“三类项目”进展报告3004份、结题报告1182份(含部分延期项目)。学科组织专家对项目年度进展和结题项目成果进行了认真审核,客观评估项目的研究质量和完成度,遴选了结题情况较好的“三类项目”共226项,其中优秀候选项目50项。于2022年8月17—19日在长春举办的第十五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ICFDM 2022)[6]上,优秀候选项目作了结题报告,其他结题较好项目进行了展板展示;经参会学者投票,从优秀候选项目中评选出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结题项目(8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详见表2。

表2 ICFDM 2022评选的优秀结题项目清单

2.2 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中期与结题管理

学科于2022年1月20—21日以线上会议形式组织召开重点项目结题审查与中期检查学术交流会,对2016年资助的11项重点项目和2项重点国合项目进行结题审查,并对2018年资助的13项重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组所做的研究报告,审查了项目组提交的文档资料,经过提问、质疑和充分讨论,共评选出优秀结题项目8项(重点项目7项、重点国合项目1项),优秀中期项目8项。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周华民教授负责的重点项目“聚合物光学产品成形过程宏观形变与介观结构的一体化在线调控”(项目批准号:51635006)提出了聚合物取向结构的介电测量新方法,开发出叉指电极介电传感装置,实现了成形过程中取向结构演变的在线检测,突破了成形收缩的模具-工艺-工况协同调控技术,使成形精度提升到亚微米级,在航空透明件、精密光学透镜等典型产品上成功应用。重庆大学王时龙教授负责的重点项目“大规格数控制齿机床的精度演变及控制机理研究”(项目批准号:51635003)提出了齿面微观形貌和残余应力可控的加工工艺,建立了大规格制齿机床的高精度在位测量方法,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大规格数控制齿机床制造技术的封锁,促进了蜗轮加工行业的转型升级。

2.3 “航天先进制造技术研究”联合基金中期与结题管理

2022年1月20—21日,学科以线上会议形式组织召开“航天先进制造技术研究”联合基金项目学术交流会,对2017年资助的14项重点支持项目进行结题审查,并对2019年资助的3项集成项目、8项重点支持项目进行中期检查。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组所做的研究报告,审查了项目组提交的文档资料,经过提问、质疑和充分讨论,共评选出优秀结题项目10项、优秀中期项目4项。

优秀结题项目“航天惯性器件用SiCp/Al结构件高效超精密加工控制与优化”(U1737201)提出了SiCp/Al结构件典型特征超声振动加工工艺匹配与参数控制方法;“航天用弱刚度铝合金构件残余应力分布超声无损检测与高能声束原位调控技术”(U1737203)提出了构件内部三维残余应力超声检测方法;“钛合金层板喷注器扩散焊组织性能调控/变形机理及焊缝无损检测评价”(U1737205)提出了钛合金表面自纳米化低温扩散焊接新方法;“超高强铝合金精密构件制造过程变形/残余应力演化机理与协同控制”(U1737206)构建了应力演化与残留效应全过程追踪方法;“大型空间机械臂地面低应力装配和多维零重力试验的机理及关键技术”(U1737207)提出了误差和应力耦合的机械臂低应力装配工艺优化方法;“高超声速飞行器可变流道超高温平面滑动密封结构制造基础研究”(U1737209)提出了高温自润滑特性和高弹大变形特性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和方法;“高强铝合金关键航天薄壁构件柔性渐进成形机理与精度控制”(U1737210)发明了二次螺旋曲线加工轨迹生成和三层板渐进成形方法;“高超声速飞行器异型超高温密封结构三维柔性滚压成形机理与电辅助形性调控”(U1737212)研制了异型超高温密封结构脉冲电流辅助柔性滚压成形专用装备;“面向航天煤油及气体环境应用的密封件磨损失效机制及表面薄膜改性技术研究”(U1737213)攻克了薄膜弹性形变自适应及高承载防脆裂的技术难题;“航天火工分离用固体润滑涂层减摩机理与溅射工艺”(U1737214)提出了MoS2空位缺陷损伤微观机理及氧化抑制与摩擦学性能协同控制的成分、结构调控方法。

2.4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结题与中期管理

2022年1月20日,在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统一组织下,以线上会议形式进行了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结题审查,学科2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参加结题审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宏院士负责的群体项目“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51521003)和浙江大学谭建荣院士负责的群体延续资助项目“机电液系统基础研究”(51821093)取得突出进展,结题审查结果均为优秀。此外,在2022年12月13日举行的创新研究群体中期检查工作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袁慎芳教授负责的群体项目“飞行器整体结构的制造与监测”取得突出进展,中期检查结果为优秀。

结题评价优秀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中,“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在空间在轨维护、星球探测、核环境、微纳、医疗和特种工业机器人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完成了我国首个空间站实验舱机械臂系统正样、实践二十一号空间机器人国际首次空间碎片减缓技术在轨试验、天宫二号空间机器人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天问一号我国首个火星探测机器人祝融号移动与转移、嫦娥五号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钻取采样和嫦娥四号国际首次月球探测机器人玉兔2号月背转移与巡视,因该项目取得的突出成绩,项目负责人刘宏院士提出了2022年度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战略与管理研究类”专项项目申请,拟开展我国空间机器人在轨建造发展战略研究,同等条件下获得了优先资助。群体延续资助项目“机电液系统基础研究”提出了机电液系统整机正向设计与创新设计理论和机电液流体界面机理与流场控制方法,发明了复材刚柔混合系统加工与装配技术,突破了机电液掘进系统智能化决策与操控技术,自主研制了系列盾构装备,应用于国内外30余个重点重大隧道工程,为推动我国掘进装备跻身世界前列提供技术支撑。

2.5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结题管理

2022年5月25日,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组织专家对2016年获批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行结题审查。机械学科共有5个项目参与此次结题审查,4个项目结题审查评价优秀,1个项目评价良好。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彭芳瑜教授主持的“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项目,在机器人铣削加工精度保障理论和复杂颤振机理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西安交通大学刘红忠教授主持的“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项目,在精密光栅跨尺度连续制造和精密二维光栅测量系统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清华大学王建强教授主持的“汽车智能安全”项目,在智能安全驾驶系统的一体化感知、行车风险统一评估及拟人化决策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西北工业大学詹梅教授主持的“塑性加工工艺、模具与设备”项目,在难变形材料大型复杂曲面件旋压成形的缺陷预测与控制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魏振忠教授主持的“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项目,在外场复杂环境动态位姿视觉测量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

2.6 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年度交流及中期与结题管理

2022年8月4—5日,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在哈尔滨组织召开“共融机器人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1年度项目学术交流会,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来自国内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计40余人线下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学科组织专家对12项重点支持项目进行结题审查,对4项重点支持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并组织5项集成项目、11项重点支持项目进行年度学术交流。经过专家组问询与交流,重点支持项目结题评价中,9项优秀、3项良好;重点支持项目中期检查评价中,2项优秀、2项良好;年度交流项目评价中,集成项目4项优秀、1项良好,重点支持项目6项优秀、5项良好。此外,12项培育项目的结题展板在同期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会场进行了展示。

结题评价优秀的重点支持项目中,在“刚-柔-软机构的行为顺应与可控性”科学问题方面,华中科技大学陶波教授牵头承担的“大型复杂构件多机器人移动加工的自律跟踪与协同控制”项目(91748204)、清华大学刘辛军教授牵头承担的“便携式刚柔耦合加工机器人的高能效设计与精度保障方法研究”项目(91748205)取得了突出进展;在“人-机-环境多模态感知与自然交互”科学问题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丁希仑教授牵头承担的“组合分离式旋翼与足式移动操作机器人一体化设计理论及空地协同任务规划方法”项目(91748201)、北京理工大学黄强教授牵头承担的“仿人机器人的非结构环境自适应运动的理论与方法”项目(91748202)、西安交通大学蒋庄德院士牵头承担的“基于材质识别的机器人灵巧手触觉传感系统及其共融技术研究”项目(91748207)、西安交通大学兰旭光教授牵头承担的“人-机器人互适应自主协作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91748208)、浙江大学徐兵教授牵头承担的“大型重载救援机器人‘人-机-环境’交互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91748210)、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苏波研究员牵头承担的“面向广域地形环境的轮/足-腿混合行走机器人研究”项目(91748211),以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席宁研究员牵头承担的“基于生命-机电融合的类生命驱动和感知方法研究”项目(91748212)取得了突出进展。

3 深入落实科学基金改革任务

为落实科学基金深化改革任务,学科组织专家研讨学科代码调整,进一步优化项目分类评审,以联合基金为载体整理成果应用贯通材料。

3.1 推进学科代码优化布局

根据学部统一部署,2022年9月29日,学科向108位专家发出了学科代码调整意见征询函,并认真梳理了专家的反馈意见。10月21日,学科召集领域专家召开了代码调整研讨会,汇报了关于学科代码调整的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以及在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生物制造和微纳制造等学科方向的初步思考,与会专家就二级代码新增、学科代码内涵、交叉学科边界划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学科代码调整要兼顾传承与发展,在保证机械学科体系稳定的同时,要体现与时代共振,积极呼应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热点,并对学科代码调整的研讨思路和后续安排进行了规划。12月1日,学科召集中青年专家44人再次讨论学科代码调整问题,与会人员就二级代码内涵以及如何拓宽生物制造和微纳制造领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对原代码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调整建议,为学科代码的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3.2 加强原创与交叉类项目分类评审

按科学问题属性分类评审是科学基金改革的重要举措,原创性项目对蕴育重大科学突破具有重要意义,交叉融合类项目是推进科研范式变革的重要内容。学科的申请项目多以前沿(B类)和需求(C类)科学问题属性为主,仍特别重视原创(A类)与交叉(D类)项目的评审与资助工作,继续采取在分组、指派过程中保持相对独立,在会评过程中适当给予资助倾斜的措施,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表3)。相比2021年度[4],各科学问题属性项目上会率与资助率相对均衡的态势更加稳固。

3.3 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应用贯通

成果应用贯通是衡量资助效益的重要内容,学科梳理了航天先进制造联合基金的资助项目及研究成果,探索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的机制。分析认为,需求与问题导向是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的本质要求,应用型的基础研究应遵循“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思路。

表3 机械学科2022年开展项目分类评审的效果

例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王国庆院士承担的集成项目“新一代火箭贮箱大型整体过渡环组件制造技术与应用”围绕我国航天工程重大战略需求,探明了大环组件制造全程大尺度效应现象、形成机制与遗传演变规律,发明了基于成分与能场调控消减大尺度效应的大型铸锭制备技术,开发了超大铝合金锻件高温多向大流变均质开坯、低温强变形超大铝合金环件细晶轧制新工艺,提出了大型整体过渡环组件“直流氦弧熔透+变极性氩弧摆动盖面”复合焊接新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φ5 m低温贮箱过渡环组件制造以及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用φ3.35 m铝合金环件性能提升。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段宝岩院士承担的重点支持项目“面向空间太阳能电站(SSPS)的大型空间结构设计制造基础问题”以欧米伽空间太阳能电站(OMEGA-SSPS)为对象,系统建立了欧米伽空间太阳能电站电磁场、结构位移场、温度场的场耦合理论模型,提出了OMEGA-SSPS聚光镜、光电转换与发射天线的创新结构设计方案,提出了在轨多机器人协同组装序列规划的策略与方法,支撑了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系统的成功研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冯吉才教授承担的重点支持项目“Cf/SiC复合材料与Nb连接冶金机制及界面反应调控与机理”聚焦Cf/SiC复合材料喷管与Nb合金的高质量焊接问题,设计了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增强的TiNiNb和TiCoNb高温钎料,揭示了界面反应层的形成及成长规律,提出了取向生长陶瓷晶须界面强化与应力缓解机制,建立了连接参数与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的联系,为新型号航天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哈尔滨工业大学苑世剑教授承担的重点支持项目“非均质壳体流体压力成形机理与缺陷控制方法”针对新一代运载火箭贮箱箱底整体成形制造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基于“应力调控”的可控流体压力成形原理,发展流体压力作用下拼焊薄壳塑性失稳机制、成形缺陷控制与性能均匀调控等基础理论,攻克了大尺寸薄壁曲面构件整体成形高精度仿真、壁厚均匀性调控、回弹及精度控制等关键技术,突破了厚径比0.003的传统成形极限,解决了大尺寸非均质薄壳起皱和开裂并存的国际难题。

4 相关管理工作

4.1 注重人才培养,培育杰出青年学术带头人

2022年度学科共有7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他们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潜心开展机械工程领域基础研究,已经成长为相关领域的杰出青年学术带头人,具体学术贡献如下: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英想教授围绕跨尺度多维压电驱动展开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基于多模式融合的跨尺度实现机制,提出了单足多维轨迹二维致动原理和仿生多足协调多维致动原理,建立了压电驱动基本构型图谱及选型原则,成果应用于航空航天、光学调姿与成像、超精密运动平台等领域。

清华大学马天宝副教授开展原子尺度摩擦和固体超滑机理研究,提出了基于电荷密度涨落的微观摩擦理论,首次实现了“随机取向/多点接触”、“异质界面”高接触压力/环境不敏感鲁棒微观超滑,研制了新型低温自润滑关节轴承及三套极端工况摩擦测试装置,应用于我国首座大型低温风洞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彭林法教授从事薄板微细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建立了微细成形的介观尺度力学模型与薄板微细成形极限预测模型,构造了燃料电池金属极板近百根流道同步成形和回弹控制的工艺图谱,发明了不锈钢极板复合碳涂层,应用于上汽、东风等30余款燃料电池汽车。

西北工业大学李宏伟教授从事精确塑性成形研究,提出了电/磁特种能场柔性加载形性调控的新思路,创建了薄壁复杂构件特种能场成形的多尺度全耦合模型,提出了特种能场逐点逐域柔性加载高性能成形的新方法并研发出专用装备,在发动机机匣、导弹/火箭贮箱等得到应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顾冬冬教授围绕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宏微大跨尺度形性协调科学难题开展研究,揭示了激光成形材料微观组织与界面调控方法及强韧化机制,构筑了粉末激光熔凝及致密化局部能场调控原理,建立了增材制造结构-工艺-性能精确协调方法,实现了构件性能显著提高及航空航天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许剑锋教授从事硬脆光学材料微观结构变形与失效机理研究,揭示了材料非稳态相再结晶及亚表层损伤演变机制,突破了激光能束与刀具空间位置精密调控技术,研制了三代原位激光-振动智能场辅助金刚石切削系统及成套工艺,支撑“单晶硅衍射透镜在高端军事观测装备首次应用”和“战术级激光武器型号项目的研制”。

西安交通大学杨树明教授从事精密测量理论和方法研究,研究了表面等离激元诱导的光学超分辨测量理论,提出了极限关键尺寸远场光学亚波长超分辨测量新原理、大深宽比微纳结构单探针双模式测量新机理、微纳缺陷全域多源智能测量新机制,相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4.2 聚焦学术前沿,增强机械领域创新引领能力

2022年8月17—19日,第十五届设计与制造前沿国际会议在长春召开,近500名专家学者现场参加会议,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万余名专家学者通过网络视频参加会议。会议由吉林大学主办,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5家单位协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吴贤铭基金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支持。本次会议以“基础 前沿 引领 创新”为主题,围绕中国设计与制造科学的前沿领域与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了系列专题报告及学术研讨,共安排了4个大会特邀报告,分9个分会场安排了154个分会场报告,其中,完成院士特邀报告、特邀报告、重点项目结题报告、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结题报告、杰青结题报告、“三类项目”优秀结题项目报告等学术报告89个;展板展示了2021年度机械设计与制造学科部分结题评价较好的基金项目。针对大会征集的论文,设立2个分会场,完成会议论文口头报告59个,并评选了优秀会议论文;同时,大会设立1个分会场举办了东北三省机械工程学术年会暨东北振兴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年会,完成特邀报告3个。

4.3 服务国家战略,研讨高性能制造发展方向

2022年8月20日,由学部专项项目“高性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支持的高性能制造科学高端论坛在沈阳召开。论坛旨在面向高性能制造领域2035中长期规划,研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的高性能制造理论和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判未来发展趋势与热点,最终形成高性能制造发展战略调研报告。本次活动由大连理工大学主办,郭东明院士担任论坛主席。论坛邀请到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高性能制造基础理论与技术”、“高性能制造中的设计方法”“高性能制造中的建模技术”、“高性能制造中的测量技术”等专题进行研讨。

4.4 对接重大需求,凝练焊接与连接领域科学问题

2022年8月14—16日,由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第四届焊接与连接成形制造中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焊接与连接成形制造中青年学者论坛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项支持。本届论坛面向深海深空探索、清洁能源动力、高端集成电路、交通运载等重大领域的关键需求和技术瓶颈,凝练其中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诊断瓶颈所在,聚焦多材料、跨尺度、极限环境下的智能焊接与连接制造新发展内涵,解析其中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需求、创新发展方向,明确基础研究的协同发力点,形成发展规划,以期引领我国焊接与连接成形制造领域未来五年的可持续发展。

4.5 鼓励学科交叉,研讨表界面领域共性基础难题

2022年8月20—21日,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主办的“极端环境表面与界面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宁波成功召开,会议集聚了国内极端环境表面与界面领域的院士、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围绕航空航天、海洋、核电等领域的极端环境表面损伤与防护这一共性基础问题进行交流研讨。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船舶集团、宁波相关企业的160余人参加会议。

5 2023年工作展望

党的二十大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2023年,学科将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聚焦科学基金改革任务,全面落实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以及技术科学板块和学部的决策部署与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学科特色和国家重大需求与技术科学前沿,力争在突破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与解决关键核心科学问题方面取得新进展。2023年的重点工作包括:①精心完成2023年度项目评审、资助与管理工作;②在前期意见征询与研讨的基础上,推进学科代码调整;③进一步维护专家库,逐步实现项目评审的智能指派目标;④推进人才类项目可持续发展;⑤引导青年科学家形成正确的科研发展方向。

致谢衷心感谢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赖一楠处长对学科的指导与帮助!2022年度学科工作得到了张军辉、刘强、黄舒等兼聘老师的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结题成形资助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我校4项省教育厅课题结题并通过评审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山西省中药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结题验收
“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两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MFC2019首届汽车冷弯(滚压与拉弯)成形技术论坛成功举办
CR1 500HF热成形钢开发及应用
法兰轴零件的冷挤镦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人生若只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