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理想的“象牙塔”建筑应该什么样?

2023-03-11 16:17黄祺刘堃荧
新民周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徐家汇上海图书馆象牙塔

黄祺 刘堃荧

“网红”的一举一动都是新闻。前不久,徐家汇书院建筑上的英文名为什么是“ZIKAWEI”,引起了一番考证热潮。2023年开年寒风中的上海,最热闹的地方居然是图书馆。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春节假期,我天天在上图东馆。”一位网友晒出的打卡行程,让上海图书馆东馆(以下简称上图东馆)建筑师也大呼意外:“知道大家喜欢东馆,但真不知道还有天天去的朋友。”上海图书馆东馆,春节假期中每日入馆人数达到9000人次,已经接近设计最大承载量1万人次。而元旦正式开放的徐家汇书院,打开大门就迎来了大客流,一度需要排队入场。

在电子阅读已经深刻影响每一个人的时代,图书馆却变成了大家争相体验的场所,这一现象看似矛盾又充满隐喻。

图书馆建筑似乎本身就带着一种魔法磁力,当你靠近它,会被它吸引并沉浸其中。图书馆建筑也被当成人类智慧的象征,无论是《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图书馆,还是《权力的游戏》里藏着拯救人类利器秘密的大学城图书馆,无不暗示着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在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什么样的“象牙塔”才会如磁石般吸引公众呢?《新民周刊》就此采访了负责徐家汇书院和上海图書馆东馆建筑设计的建筑师。

“你认为徐家汇书院是一座新楼还是老建筑修复?”

记者在身边同事和朋友中间做了一个小调查,所有人都回答:“老建筑。”记者将这个误会转达给英国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DCA)的建筑师杜喆煦,他回应:“如果让大家感觉它是一栋老楼,甚至十年、二十年后大家都忘记这个楼是什么年代盖的,那就达到我们设计的目标了。我们希望这幢建筑完美地与周边环境融合,让大家感觉好像它从来就属于这里。”

徐家汇书院周边有徐家汇天主堂、徐家汇观象台。摄影/ Rex Zou

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DCA)是徐家汇书院的设计方,这家事务所在中国的建成项目包括浙江良渚博物院、上海西岸美术馆、浙江自然博物院、上海洛克·外滩源等。杜喆煦向《新民周刊》回顾了徐家汇书院的设计过程。

今天徐家汇书院的建设启动,始于十年前。2013年,杜喆煦的公司参与竞标时,建筑未来的功能还没有明确,初步的规划是作为书店使用。

建筑师面前的这片建筑用地,最大的特点并非地块本身,而是它的周边有徐家汇天主堂、徐家汇观象台,它们都是有着一百年以上历史的保护建筑,从建筑学角度也堪称典范,同时还是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紧邻如此特殊的建筑,给设计团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杜喆煦表示,团队在做了背景研究后发现,近几十年来,徐家汇区域一直处于高密度、高速度的开发状态,大面积的购物中心和住宅塔楼出现,历史文化氛围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稀释。徐家汇天主堂以及周边的其它保护建筑分散、独立,和周围的新建建筑之间缺乏统筹的空间规划,使得这些历史文化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很难真的成为当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在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就试图实现“城市修复”,通过新的建筑来更好地凸显教堂在城市空间中的主导地位。

杜喆煦说,设计过程中,团队不仅要与传统意义上的业主方沟通,还要与宗教管理部门、文物保护部门等等机构经常沟通,采纳各个方面的建议。“为了避免与教堂主楼的26米高度(尖顶51米)竞争,我们将新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

现在我们看到的徐家汇书院与徐家汇天主堂围合了一片城市广场,立于教堂的身边,徐家汇书院显得质朴低调,但又让人很难忽略它的存在。这种“相得益彰”的效果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呢?

杜喆煦介绍,首先从建筑总体的形态而言,徐家汇书院采取了比较经典的几何形态。“我们希望书院的建筑形式是能经受时间考验的,而简单沉稳的形式,就是一种可以传承的经典。”他介绍,经典的建筑,一般会追求理性和规整,比如教堂,通常都是左右对称的。在设计徐家汇书院时,建筑师也采取了经典的比例和理性的线条。

另一个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原因,是徐家汇书院的外立面。徐家汇书院正对广场的立面由细长的立柱构成,从地面垂直延伸到屋顶。立柱包裹了整个建筑,使整个建筑体量抽象且统一。这些立柱也形成了各层的敞廊,强化了广场与新建建筑的关系,成为联系书院与广场的特色过渡空间。

“我们通过对上海传统建筑材料的全面研究,选择了混合石材骨料的预制混凝土来建造这些立柱和外立面的其它部分。”杜喆煦所说的“混合石材骨料的预制混凝土”,就是游客可以看到的立柱表面凹凸不平的材质,这种材料在上海很多百年小洋楼的外墙上都有相近的做法。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熟悉的外墙,才让很多游客都误以为徐家汇书院是由老建筑翻新改造而成的。

谈到新建筑与老建筑和谐,过去也有不少地方用到了模仿老建筑的方式,希望达到“真假难辨”的效果。那么徐家汇书院设计时为什么没有让它看起来很接近教堂的风格呢?杜喆煦解释说,在徐家汇天主堂旁的新建筑,不能“抢风头”,刻意去模仿会让新建筑与历史建筑形成一种竞争关系,新建筑的目的是要烘托教堂。徐家汇书院也采取了米白色为基调,无论从形态上还是外立面的材质上都没有去模仿教堂。

最终,徐家汇书院以一种返璞归真姿态来到大众面前,“迷惑”了大家的双眼。

上海图书馆东馆建成后,上海的时髦人士有了新的活动——打卡图书馆。如今,去图书馆和去美术馆看展、去露台喝一杯下午茶、去迪士尼踮起脚尖与城堡合影一样,是年轻人的时尚活动。尽管有人批评打卡图书馆的人并不阅读,但已经改变功能定位的图书馆,可能不是特别介意留影的小哥哥小姐姐阿姨叔叔们到底有没有“看书”,因为图书馆本身已经从单纯的藏书、研究、借阅的功能,迭代为接近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

今天的图书馆接纳所有人——只要你不影响别人,你尽可以在图书馆里发呆、打盹、学习、“搬砖”……

承接上图东馆设计的SHL建筑事务所,是一家在图书馆建筑上有丰富经验的事务所,代表作有丹麦哥本哈根王家图书馆、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中央图书馆、新西兰基督城中央图书馆等。SHL建筑事务所负责上图东馆项目的建筑师林婧说,上图东馆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最主要是迎合了“大阅读”时代大家的需求。随着传播技术的变化,如今的“阅读”已经不再局限于“读书”,城市居民需要一个可以自由阅读和交流的空间。这种交流可以是通过一些活动来实现人和人的交流、人和作品的交流,也可以是在图书馆里人与书的交流。

上图东馆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地上7层,地下2层,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它的外观如同一块不断被雕琢的玉石,安静地屹立在城市绿地中,而在功能上,则与已有的以藏书为主要功能的上海图书馆(本馆)形成互补。

林婧介绍,上海图书馆作为业主提出希望建设一座面向未来的图书馆。当时的目标是“十年领先、二十年不落伍、五十年成经典”。但一开始大家并不清楚“未来的图书馆”是什么样的。整个设计过程中,团队与上海图书馆的管理者、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轮的讨论,每一次会议都有几十人参加。

“上海图书馆在全球图书馆行业中备受尊重,上图的专家学者眼界开阔,经常到世界各地图书馆交流,他们对设计也提出了很多非常专业的建议。”设计团队不仅采纳专家学者的建议,上图方面还组织忠实读者为新馆出谋献策,有一次活动专门邀请读者体验家具样品,请他们提意见。

艺术家申凡的作品《往来春秋》。

最终,上海图书馆的外形以雕琢的璞玉为灵感,有了现在的样子。而中国文化中,“玉不琢不成器”本身就是指人需要接受教育、获得熏陶才成为真正的人。林婧介绍,设计团队常常到上图东馆旁的世纪公园去观察环境,中国园林中常用的山石造型启发了建筑师们。“太湖石通常是园林的视觉焦点,也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聚会交流分享的地方。”

城市里的图书馆还体现了社会平等的人文精神。图书馆的大门向所有人打开,给不同阶层的人,提供同样的服务。

如今到世纪公园远眺上图东馆,建筑如漂浮在湖泊和树荫之上,你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园林古典之雅,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非常现代的风格,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感受。

上图东馆的内部,开阔的空间让读者印象深刻。林婧介绍,上图东馆建筑的中央和四个立面周围设置了四个挑高的边庭空间,并在里面集中摆放了许多阅览桌。在这种开阔高敞的空间里,读者会感受到一种集体归属感和氛围感。这也是很多人来到图书馆会不由自主受到感染、能够静下心阅读的原因。

无论是徐家汇书院还是上图东馆,只要走进其中的人都会明显地感受到,现在的图书馆再也没有过去图书馆所代表的“正襟危坐”“严肃紧张”的气氛,图书馆里充满了自由而惬意的空气。比如上图东馆靠近巨大玻璃幕墙的位置,设置了沙发,你大可以找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安放自己。

林婧认为,图书馆一直在发展和迭代的。一般认为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不过在更早的时候,收藏图书的庙宇等场所,就已经有了图书馆的雏形。早期的图书馆功能比较单一,以书籍收藏为主,藏书和阅览是分开的,在中国被称为“藏书阁”。

之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和图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图书馆逐渐增加了开架阅览功能,这种图书馆被称为第二代图书馆。很多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就属于这一类。

而上图东馆则属于第三代图书馆。除了收藏、借阅书籍,上图东馆还增加了很多新功能,包括展览展陈、演出活动等,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舒适的阅读、探索发现的环境。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文化活动都纳入进来。

上图东馆80%的空间都留给了读者,它更像一个公共社区空间,最大的目的是服務好读者。林婧说,城市里的图书馆还体现了社会平等的人文精神。图书馆的大门向所有人打开,给不同阶层的人,提供同样的服务。“图书馆是一个文化庇护所,它代表了我们的文化和我们自己。”

徐家汇书院靠广场一侧,灰白色立柱包裹出半开放的走廊,走廊上设置了座椅、小桌、台灯。这样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图书馆所代表的精神:每一个人都可以享用自己的文化盛宴。

猜你喜欢
徐家汇上海图书馆象牙塔
中美公共图书馆社交媒体营销比较研究
走出象牙塔仅仅是开始——性别批评视角下的“大女主”剧女性叙事
创新创业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的转型
余秋雨11年投资获利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