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文静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曹操无疑是疆场一霸。他一生戎马倥偬,在汉末风云突变的乱世中纵横驰骋三十年,官渡之战,以弱胜强,威名远扬。曹操唯才是举,御将有方,在统一北方、总揽枢要后,继而采取了一系列治国方针,在他有生之年,奠定了统一南方的物质基础。毫无疑问,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与政治家,而作为文学家的曹操同样毫不逊色。以曹操为核心代表的“建安文学”作家,在汉末乱世间正视社会现实,将动乱时代的实况真实地反映于笔下,“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诗作中的忧国之思、济世之愿、慷慨之气铿然有声,字字深情。也正是这么一群文学家,有力地打破了沉寂百年的文坛,掀起文学热潮,锻造“建安风骨”,万世流传。而《短歌行(其一)》作为文学家曹操的代表诗作,备受后人推崇。“忧”字是全诗带有情感色彩的高频字眼,但《短歌行(其一)》却一扫传统幽怨诗作的的忧思怨情,反而与慷慨之气相结合,在看似矛盾的情感之中构筑情思丰沛且浓郁激昂的时代篇章,彰显出建安时期不俗的将领之志与文人风骨。
在《短歌行(其一)》开篇,曹操挥毫写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千古名句。面对人世纷扰,难免郁积于心,“对酒当歌”是诗人的外在行为举动,实则与内心情感紧密相连。曹操为何举杯,为何对天而问?诗句“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给出了答案。人生好似枝叶间的晨露,转瞬即逝,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又何其之多!一个“苦”字看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诗人心中块垒难消,联想至自然界的朝露,回顾过往时日,好似烟云翻飞,逝去难寻,不禁惆怅满怀。
曹操创作此诗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学界说法不一,主流观点有二。其一为官渡之战后、赤壁之战前,曹操率兵南下,欲平孙刘势力,大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前208年);其二为赤壁之战后,曹操兵败受挫,欲广纳贤才,大致在建安十五年(公元前210年)。不追究具体年份,无论哪种说法,此时的曹操都已年过半百,大半个人生已逝,在剩余有限的时岁中,究竟能否实现其宏图伟业?这也正是曹操所苦闷与忧虑的。
古人遇“忧”,多呈现出两种情感,一是苦于忧,沉溺于忧虑之中,借酒销愁愁更愁;二是不得已而乐,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时岁不已,遇“忧”无可释怀,何不及时行乐?但这份看似潇洒的行为背后实则满是酸涩。而曹操在感慨“去日苦多”之时,却仍有铿锵之声,他又吟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并未一昧沉闷于忧患之中,也并非抛却一切及时行乐,而是在“忧”中苦,在“忧”中思,故言“慷当以慷”之言。在曹操的《龟虽寿》中同样有相似之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生终有“竟时”,也将终化“土灰”,但依旧无法磨灭心中奋然进取的心志。这更是一种境界,超越一般的“苦忧”与“弃忧”,不颓靡不振,也非置之不顾,而是在人生境遇中思索这份“忧”,在岁月已逝的紧迫感中催生奋发图志的情思与气概。人生短暂,纵有叹息,但曹操依旧能静心思之,静悟其理,实在难能可贵。
人世匆匆,年华易逝,曹操因此而“忧”,在感慨人生短暂的背后实则又蕴藏着曹操另一“忧”,即贤才难得。在谈及曹操时,我们始终不能忽略他的军事家与政治家的身份,而他的军事才思与政治理想也化作纸上笔墨,一同融汇到他的诗作之中。
在《短歌行(其一)》中,曹操吟唱“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言,是何忧愁牵萦心头,令曹操难以断绝?我们细品诗文便可窥得其情感踪迹。此言前句为“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亮如此的明耀动人,在千里之远的夜空高悬,何时能被摘取?“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它可以是别离后的相思之情、羁旅时的思乡之意,也可成为永恒之物生发世人的惜时之思……可以说,明月承载了太多人们对美好的渴求与向往,在黑夜的漫漫时空中熠熠生辉。而在《短歌行(其一)》中“明月”究竟是何意?我们可以结合诗文中的典故加以理解。诗歌中“青青子衿”一句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之典:“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本是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在诗人笔下化作对贤才的倾慕与忧思;“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贤才难得,曹操至今仍沉思吟诵。“呦呦鹿鸣”一句则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之典,若贤才来临,曹操定要大摆筵席欢迎他们,欣喜与热情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典充分表达了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对于贤才的渴求之情,那么“明月”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正是曹操对人才的渴盼,希望天下英才皆投靠于己,与之一同实现宏图伟业。
实际上,此时曹操麾下已有不少人才,但他依旧不停止自己招揽人才的脚步。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求贤令》一文中有记载“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可见当时天下政局未定,人才是各国急需争抢的资源,故而曹操急呼:“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同样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曹操也写道:“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号令部下广纳贤才,以助其政治霸图。而在《短歌行(其一)》中曹操以文字与天下英才对话,直言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当时的政治权力中心是在河南,正南方就是荆州,是今天湖北、湖南等地,这是刘备和孙权的势力范围。这预示着客子莫要无所依托,在三国鼎立、各方势力涌动的政局中,不要犹豫徘徊,投入曹营必能有所倚靠,出人头地。由此可看出,曹操虽然忧虑贤才难得,以致忧思难断,但在字里行间仍透露其昂扬的进取风貌。贤才难求,纵有感喟,但曹操始终怀有热情的姿态与向前的斗志,求贤之举尽显其政治智慧。
谈及曹操之“忧”,我们会发现他的“忧”并非消极颓靡式的倾吐,而是慷慨豪爽式的挥洒,之所以如此,这实际上与曹操的军旅生涯和政治理想大有关联。曹操不同于传统文人退居疆场之后,他是一名将领,身跨烈马,手舞刀枪,听军中号角嘶鸣,见战场硝烟弥漫;他更是一代枭雄,在军营与政局中叱咤风云,将名字深深印刻在历史的长卷之中,为后人敬仰。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短歌行(其一)》的收束之句,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最高潮。山河不满足于现有境况,曹操亦是如此,甚至高于此,其理想宏图与沉雄气概不断拔高,成就直至云霄的精神高度。引周公之典,实则表明自身广纳人才并礼贤下士的政治行为,更是蕴藏着曹操吞吐气宇的广博情怀。其实曹操的这种胸襟在他的诸多诗篇中都有体现,在诗作《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传诵千古,其悲悯之心感人至深;在《对酒》中,“恩德广及草木昆虫”的言语掷地有声,其济世之愿声声在耳。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忧人生短暂,还是忧贤才难得、功业未竟,曹操之“忧”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更是将视野放眼于社会,放眼至黎明苍生,其心血融汇在诗篇中也正彰显出建安文人的时代风骨。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有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身处乱世的硝烟之中,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创作者,将手中笔与当世事、心中情、胸中志相融合,展现出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魄,令人赞叹。
读《短歌行(其一)》中的“忧”,更是品曹操这个人。诗歌中蕴含着曹操在激荡风云中的沉雄笔力与慷慨情思,字字心血,声声铿锵。他是文人,诗歌中彰显建安风骨;亦是英雄,忧思处激荡时代雄音。